huozm32831 |
2021-04-20 22:05 |
“人工智能是数字经济的神经元,也是数字化转型的核心驱动力。”4月19日下午,在博鳌亚洲论坛2021年年会上, 第一财经研究院院长、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战略研究中心主任杨燕青提出,新冠疫情加速了数字经济和人工智能在经济社会各个领域和场景下的落地。在论坛上,她向6位人工智能领域的专家抛出了三个关键问题——技术、应用与治理。
这六位重磅嘉宾分别是公钥加密技术之父、图灵奖得主惠特菲尔德·迪菲,阿斯利康公司董事长雷夫·约翰森,百度集团首席技术官王海峰,默克执行董事会成员兼电子科技首席执行官毕康明,科大讯飞股份有限公司高级副总裁杜兰,上海智臻智能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袁辉。
融合创新 跨越边界
“我对于现在人工智能领域所出现的任何突破都非常感兴趣。”作为图灵奖得主,迪菲对人工智能发展充满期待,他认为,如果未来65年能做出与过去65年相当速度的技术突破,那未来科技发展将更加迅速。
王海峰作为百度首席技术官,看到了人工智能技术发展两大日益明显的趋势。
一是越来越多技术突破是融合创新。融合创新,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算法、算力和数据等要素的综合应用,另一方面是技术和产业越来越深度地融合。
二是科学研究面临的问题越来越复杂,而应用门槛却越来越降低。“当人工智能已经开始影响各行各业、应用于各行各业的时候,我们不可能要求每个行业都有足够多的精通深度学习底层算法的专家。”王海峰说,大量开发者不需要每个人都从第一行人工智能的算法代码开始写起,而是直接调用这些框架。应用门槛大幅降低,也将推进人工智能更快应用。
雷夫·约翰森站在医药领域强调了跨界合作的重要性。他提出,科学是跨界的合作,不同国家最好的科学家可以一起合作,大小公司之间的边界也能够被跨越。
“我们跨越的边界越多,获得的益处就越多。而通过人工智能可以帮助我们提高沟通效率。”他说。
从简单到复杂 赋能应用
展望未来5~10年,袁辉则看到了“一正一反”的机遇和挑战。
机遇是指,我们可以充分应用过去65年的技术红利,在各行业推进人工智能的落地,所以未来5~10年是人工智能非常大的红利变现期。
而挑战是指,现在所有的技术体系和技术框架,并没有突破过去六十多年积累的技术体系。所以,从技术的角度而言,未来5~10年我们面临着很大挑战。
“卡脖子,不仅是卡哪个国家的脖子,而是卡人工智能体系、人工智能技术发展的核心的脖子。”袁辉称,人工智能需要许多基础学科的支撑,而人类对人工智能的期待已经超越过去所有对科技手段的期望。
在他看来,人工智能过去的框架体系要想实现人类对人工智能真正的期待,还面临很大的挑战,这也是全世界科学家所面临的共同挑战。
袁辉认为,人工智能一定会从虚拟到实体,从简单到复杂,人工智能的应用一定会从企业端到消费端。产业发展不是瞬间爆发,而是当不同行业、不同场景达到一定水准时,人工智能才可以进行赋能。
尊重伦理 珍惜“信任”
伦理问题是人工智能长期面临的一个关键问题。
杨燕青提出,数据开放与共享如何平衡、国际社会共同认可的原则和规则、人工智能的大国竞争等方面,都是探讨人工智能伦理与治理需要关注的问题。
菲尔德·迪菲认为,由于人工智能太过复杂,监管方面面临很多问题。
雷夫·约翰森则认为,最关键的一点是在搜集数据时,必须告诉大家为什么要搜集数据、数据用途是什么,“我们看一些失败案例,他没有提前告知大家为什么要使用这些数据,浪费了大家的信任”。
他举例称,在搜集医疗数据时,必须提前询问对方是否愿意分享数据,如果他不愿意,可以向其解释,数据收集是为了更好提供医疗服务,比如当其失去意识被送进急救室时,会需要这个信息。如此,大多数人是愿意分享的。
杜兰的建议是做好数据分层。“现在人工只能接触的是与大家生物特征有关的数据,一定要做好分层管理,而且要具有涉密资质的机构来做,要做得规范。同时我们也建议,把这些数据通过脱敏和加密,把这些数据分享给大家。”她介绍称,以科大讯飞的经验,如果数据来源于购买,或者志愿者采集,还有一些是经用户同意的数据,这些都可以采用一些方法来对数据进行隐私保护。
袁辉则提出,要区分两个阶段,一是机器人还在作为科技工具,二是机器人已经具备了自我意识。“如何把正确的价值观和伦理传递给人工智能?这将是最重要的话题。”他称。
了解人工智能 为未来准备
人工智能已经发展了六十多年,但是如何让社会充分了解人工智能?如何为未来做好准备?
毕康明建议,了解人工智能应该成为教育的一部分。
杜兰也提出,从小学、中学到大学阶段,把人工智能作为普适性的课程。另一方面,人工智能的实践方面,万物互联到万物智连的时代,语音一定是最方便的入口,未来人和机器、机器人和机器之间通过语音形成非常好的互动,将人工智能的技术和应用用最简单的方式进行推广,减少数字鸿沟。
雷夫·约翰森则认为,不应该让每个人都成为一个计算机科学家或者软件科学家,这是不现实的。
而在王海峰看来,人们了解人工智能,最好的方法是产品。
“用户用了以后,不知不觉已经在使用人工智能。你在百度搜索,你就在使用人工智能,当你用地图导航,也在使用人工智能,当你用小度音箱的时候,也是人工智能。这样的话,潜移默化每个人已经都在每天接触人工智能。”他补充称,另一方面则是注重对人工智能人才的培养。
不过袁辉也提出,从某种程度而言,人工智能不需要教育,如果人工智能还需要推广和教育,说明人工智能还没有做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