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诸葛亮远征西南蛮夷,平定南中,为何史学家赞不绝口?【6P】 --]

武当休闲山庄 -> 四大名著 -> 诸葛亮远征西南蛮夷,平定南中,为何史学家赞不绝口?【6P】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db460728710 2021-04-17 12:08
  公元2255月,诸葛亮率军从邛都到达味县,孟获出城迎战。两军在潍县以北展开激战,蜀军大获全胜,孟获被生擒。当月李恢也从昆明赶到,中西路大军胜利会师,建宁郡宣告收复。
[attachment=2159802]

  诸葛亮让将士们列好阵势,将孟获带到营前观看并问他:“这支军队怎么样?”

  孟获却回答:“以前不知道您的虚实,现在看来想战胜您并不难。”

  诸葛亮笑了,于是将孟获及其被俘虏的部曲全部释放,让他整军再战。

  结果孟获再次被生擒,诸葛亮又放了他,就这样经历了七擒七纵之后,孟获终于心服口服。他对诸葛亮说:“公,天威也,南人不复反矣。”
[attachment=2159803]

  随后,诸葛亮又带兵进至滇池,分兵平定了多个不愿意归附的小部落。直到同年秋,整个南中之乱才完全宣告平定。

  此次南征三路大军的总兵力只有两万人,诸葛亮身边只带了一个参军杨仪,蜀中的名将如魏延、赵云、吴懿、吴班、李严、高翔、陈式等人一个也没参加。叛军们虽声势浩大,但多是以部族为单位分别作战,装备落后,缺乏统一的指挥。因此,在诸葛亮、李恢和马忠等人指挥的正规军面前显得不堪一击。
[attachment=2159804]

  其次就是诸葛亮战术运用得当,比如在北水刻意等待高定集结,一战将其击溃。这也证明了此次叛乱确实是个别豪强大族,为了达到割据的目的而刻意挑起的分裂战争,并未在普通百姓中得到广泛的支持。否则,以南中那种山高林密的地形,叛军们如果消极避战或躲起来打游击。恐怕诸葛亮再有十万大军,也难以将其全部歼灭。

  战后,诸葛亮将建宁、永昌、牂牁、越巂四郡拆分为六个郡,增加了云南郡和兴谷郡。有人劝诸葛亮留下部分兵力驻守,但被诸葛亮拒绝。他认为南中历来贫瘠,没有足够的军粮为守军提供给养,兵士们容易遭到蛮夷的报复,也难以得到当地百姓的信任。
[attachment=2159805]

  因此诸葛亮最终决定不在南中留一兵一卒,官员也全部由益州本地人来担任。比如建宁人李恢继续担任都督,并加官为安汉将军,封汉兴亭侯。阆中人马忠为牂牁太守,安汉人龚禄为越巂太守,广汉人王士为建宁太守,保卫永昌有功的吕凯被任命为云南太守,府丞王伉升任永昌太守。

  南中的人才也有很多被诸葛亮带去了成都做官,比如拜孟获为御史中丞,孟获的族人孟琰为辅汉将军。对于那些喜欢好勇斗狠、强壮剽悍的青羌人,诸葛亮则直接将他们分为五部,单独编成了一支军队,被称作“无当飞军”。
[attachment=2159806]

  剩下的身体较为瘦弱的就配给当地的汉族豪强做部曲,设置五部队专门管辖。诸葛亮还派人修建水利设施,在蛮夷部落中传授制盐、冶铁、种茶等技术,自此南中地区的经济获得了长足的发展。这里出产的金银、耕牛、战马等物品,在之后诸葛亮的北伐战争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诸葛亮在南中的举措与之前两汉对匈奴和南越的策略非常相似,都是先用武力征服,再软硬兼施加以笼络。对比孙权平山越,单纯靠武力镇压的方式,诸葛亮的缴抚并用无疑是成功的。《资治通鉴》上说:“自是终亮之世,夷不复反”,意思就是在诸葛亮的有生之年,南中的蛮夷再也没有反叛。
[attachment=2159807]

  这种说法明显是夸张了,之后的南中地区其实仍旧叛乱不断。战事尚未结束,建宁太守王士便在赴任的路上被蛮族兵截杀。年底诸葛亮刚一离开,云南太守吕凯和越巂太守龚禄便双双被叛军杀害。

  但这些叛乱最终都在没有形成规模的情况下,便被李恢和马忠等人迅速扑灭了。南中尖锐的民族矛盾,终究要靠年复一年的沉淀来慢慢化解,但诸葛亮不可能有足够的时间去等待,他那剩余的生命将只为兴复汉室而燃烧。

hanxiao129 2021-04-17 15:14
把南方平定是一定的功绩

ad123456 2021-04-17 15:44
用了怀柔政策比较ZZ正确,究竟效果好不好,恐怕比不上老曹的狠辣手段有效

没脸见人 2021-04-18 11:23
软硬兼施,手段高明!

smen 2021-04-18 11:25
可让老诸葛随意的横闯了一番

ginwhisky 2021-04-23 07:33
促进了民族融合

jufeng2 2021-09-24 10:27
因为有功劳,功不可没啊

esunsohu 2022-03-06 13:28
保持中华民族的长治久安。


查看完整版本: [-- 诸葛亮远征西南蛮夷,平定南中,为何史学家赞不绝口?【6P】 --] [-- top --]


Powered by www.wdsz.net v8.7.1 Code ©2005-2018www.wdsz.net
Gzip enabled


沪ICP备:0504153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