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漠之虎 |
2021-04-16 07:17 |
建筑学家梁思成在地图上寻找一座佛塔。
当时,他读到一份日本学者的考古报告, 得知山西应县有一座建于11世纪的木塔, 却苦于找不到影像资料。 1933年夏天,经过一番筹备, 梁思成与营造学社的同事踏上了寻塔之旅。 他们从大同下火车,搭驴车前往应县。 到达这个小城时,天已经黑了, 梁思成远远望去,木塔最上一层的南面点着一盏灯, 就像一个黑色的巨人,俯视着城市。 他在木塔前,竟喘不出一口气来。
应县木塔。图源:图虫创意 梁思成在应县住了7天, 对这个独一无二的伟大作品进行考察 怀着崇敬之心,测量了木塔的每一个构件。 有一日乌云密布, 他在塔尖顶上测量,险些被一道惊雷击中。 这座红白相间的宝塔,是应县木塔, 全称“佛宫寺释迦塔”, 建于辽清宁二年(1056年), 是我国,也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最高的木构建筑。
梁思成。图源:图虫创意 木塔高67.31米,建造时没用一个铁钉子, 至今已历经近千年的风霜雨雪与动荡岁月。 有学者统计,从东汉到清末, 中国修造的塔不下数万座, 现存还有25000余座。 如果说,文化是一个民族的血脉, 矗立不倒的佛塔就是文明的无声之证, 瞭望着两千年的人世沧桑。 点击播放视频:大雁塔 1.浮屠初兴 相传,佛陀的弟子问过师父: “我要怎么做,才能向您表达我的崇敬呢?” 佛陀一言不发, 将身上穿的袍子往地上一铺, 倒扣上化缘用的钵盂,并在上面立了一根锡杖。 直到佛陀涅槃那日,弟子才恍然大悟, 如当年覆钵和锡杖摆出的样子, 建起八座窣堵坡(即塔)供奉佛陀圆寂后留下的舍利子。 此即印度佛塔的起源。
印度桑奇佛塔,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佛塔,与常见的中国佛塔截然不同。图源:图虫创意 窣堵波形似坟冢,随着佛教东传, 这一象征性的宗教建筑与中国传统建筑结合, 逐渐改变了样貌。 此后两千年,古老的建筑文化在碰撞与融合中, 诞生了一朵奇葩。 这就是,中国佛塔, 世人谓之“浮屠”(梵语音译词)。
鸡鸣寺药师佛塔。图源:图虫创意 佛陀圆寂的数百年后, 东汉永平年间, 汉明帝梦见一个全身金色的人,在殿前飞绕而行。 大臣告诉他,在遥远的西方有相似的传说。 于是,汉明帝派中郎将蔡愔、博士秦景等向西而行。 在西域,蔡愔一行遇到了天竺僧人迦摄摩腾与竺法兰, 抄得佛经四十二章, 并邀请两位高僧前往大汉都城洛阳传授佛法。 永平十年(67年), 蔡愔一行陪同迦摄摩腾、竺法兰跋山涉水, 用白马驮着佛经回到洛阳。 汉明帝为此在洛阳修建了中国第一座佛寺——白马寺。 有寺必有塔,汉明帝同时在白马寺修建了齐云塔, 佛塔就此在中原扎根。 此后,汉齐云塔几度兴毁, 直到宋代被雷火焚毁,现存塔为金时重修。
白马寺塔,又名齐云塔,始建于东汉永平年间,原塔为中国第一座佛塔,现存塔为金朝重修。图源:图虫创意 然而,最早在中国掀起立塔之风的人, 并非汉明帝,而是东汉末年的地方豪强笮[zé]融。 笮融是徐州刺史陶谦的部下, 掌管广陵、下邳、彭城三郡的运粮。 生性残暴的笮融却笃信佛教, 他用漕运所得的经费, 在下邳(今江苏徐州)“大起浮屠”, 修筑可容纳三千人的楼阁式木塔, 内有金铜佛像,并在路旁设席布施,供上万流民饮食。 尽管笮融最后兵败身死, 但他主办的盛大佛事,带动了当时的崇佛风潮。
南京灵谷寺与灵谷塔。图源:图虫创意 三国时期, 西域康居国的一个富 二代康僧会随其父经商, 东游至孙吴都城建业(今江苏南京), 与吴大帝孙权有过一番关于佛法的讨论。 最终,孙权为康僧会打动, 答应为他建造佛塔,安置他带来的舍利子。 史称,此为江南造塔之始, 可惜佛塔的遗物没能留到今天。
南京栖霞寺舍利塔。图源:图虫创意 2.南朝四百八十寺 历经三国归晋的短暂统一, 神州大地先后陷入了东晋十六国与南北朝的战乱年代。 在前后共计约300年的乱世中, 民不聊生,兵燹不绝。 无论是统治阶级,还是黎民百姓, 许多人将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寄托给了宗教。 因此,南北朝成为中国历史上佛教思想奔流的时代, 也是一个造塔的时代。
北魏石雕释迦牟尼佛与二胁侍菩萨像。图源:图虫创意 北魏熙平元年(516年), 执掌权柄的灵太后胡氏登上了洛阳的永宁寺塔。 大臣上表切谏:“宝塔高华,堪室千万, 唯盛言香花礼拜,岂有登上之义?” 北魏大臣的意思是,佛塔是用来存放舍利子的, 咱们对庙社坟茔都应恭敬, 岂能登高眺远、嬉笑游玩, 如果京城仕女都跟您学可咋办啊? 点击播放视频:六和塔。来源:摄图网 由此可见,当时尚无登塔的习俗。 印度原版的窣堵坡,主体为实心覆钵, 无法登临,信徒也不会有这想法。 但永宁寺塔是一座楼阁式木塔, 每层间距较大,楼层间设有楼梯,可供登临。
杭州钱塘江畔六和塔及内部图。图源:图虫创意 楼阁式塔是佛塔中国化的形式, 也是中国历史最悠久、 体形最高大、保存数量最多的佛塔样式。 与之相对的是密檐式塔, 在楼阁塔基础上形成,各层的塔檐紧密重叠, 内部一般是空筒式,犹如仰天而立的箭簇, 简化了楼阁性,大部分不能登临。 二者都是地道的中国式佛塔。
北京天宁寺塔及局部图。图源:图虫创意 永宁寺塔为九层浮屠, 经分析研究,其复原后的总高度接近120米, 比自由女神像还高, 在当时的土法施工中堪称奇迹。 这也难怪胡太后少女心泛滥,一定要登临眺望。 永宁寺塔的命运,恰似北魏的国运。 这座建于洛阳永宁寺内的高大木塔, 在18年后就毁于大火,燃烧了3个多月, 仅在遗址上留下一个土堆, 至今仍是中国建筑史上一大遗憾的空白点。 在北朝的风云变幻中, 另一座佛塔,河南登封的嵩岳寺塔, 却幸运地保留了下来。 这是一座砖石砌成的密檐式佛塔, 塔身以上15层的塔檐层层向上收缩,轮廓缓和而优美。
登封市嵩山嵩岳寺塔风光。图源:图虫创意 嵩岳寺塔始建于北魏正光四年(523年), 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砖塔。 史书记载,其所在的嵩岳寺,是魏孝明帝的离宫。 魏孝明帝元诩正是胡太后的儿子, 他不满母后夺 权,密诏岳父尔朱荣进京勤王, 却不小心泄露了机密, 被胡太后毒杀,年仅19岁。 胡太后在政治上的任性妄为, 最终导致尔朱荣率军进京,引发河阴之变。 北魏在不断衰落后分裂为东魏与西魏, 之后演变为北齐与北周。
嵩岳寺塔。图源:图虫创意 与此同时, 南朝也出了一个崇信佛教的皇帝, 他就是梁武帝萧衍。 梁武帝在位48年,四次舍身同泰寺为僧, 要群臣筹集巨资为他赎身。 虔诚的他在南方大兴寺塔,使王侯子弟皆受佛诫, 还给自己加菩萨之号,南朝佛教至此达到鼎盛。 在梁武帝生命的最后一年, 侯景之乱爆发, 萧衍眼见繁华的建康(今江苏南京)毁于叛贼点燃的战火, 南朝国力就此一蹶不振, 自己也忧愤成疾,被软禁后困厄而死,享年86岁。 南朝的佛塔绝大多数没能留存下来, 或许正应了那句唐诗,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梁武帝的佛国随着他晚年的昏聩,终成一梦, 但信仰与现实本不矛盾, 只有坚定信仰的践行者, 才能在出世与入世之间干成实事。 在之后的隋唐帝国中,就出现了这样一位西行者。
南京鸡鸣寺樱花盛开。鸡鸣寺据说位于同泰寺旧址,但近年考古表明可能为讹传。图源:图虫创意 3.大唐玄奘 隋文帝杨坚是一个佛教徒。 他在血雨腥风中夺取北周的皇权,建立隋朝, 并于开皇九年(589年)灭南陈,实现了全国统一。 虔信佛教的杨坚深信因果报应的说法, 他曾在旧长安城中用暴力手段翦除北周宗室, 甚至派人暗杀年仅9岁、被迫禅位的北周静帝。 杨坚对旧城产生心理阴影, 再加上其他原因, 便在旧城外新修大兴城,即后来的唐长安城。
西安清凉山森林公园隋文帝雕像。图源:图虫创意 不仅如此,隋文帝还在全国大规模建寺造塔, 要求绘制统一样式, 在数十个州开工建造舍利塔, 共计113座,分三次建造完成。 历史上,隋文帝修舍利塔, 是堪比营建大兴城、开挖大运河的庞大工程。 扬州大明寺栖灵塔。佛塔始建于隋文帝时期,塔高九层,塔内供奉佛骨。来源:摄图网 隋代佛塔,唯一自古留存至今、未曾被毁的 只有山东历城神通寺的四门塔。 这座塔为方形单层亭阁式石塔, 之所以能保存到现在, 是因为它全部为石料构造。 而今神通寺已毁,唯有佛塔尚在。
山东历城四门塔。图源:图虫创意 西安周至县的仙游寺法王塔, 亦始建于隋,为隋文帝下令修建的舍利塔之一, 于唐玄宗开元年间重修,形制属密檐式砖塔。 1998年,当地为修建水利工程, 对法王塔进行整体拆迁, 在地宫内出土了隋代石碑与石棺。
西安周至仙游寺法王塔。图源:图虫创 意 隋朝大修佛塔,也没能挽救其短暂的国运。 隋末乱世之中,一名陈姓少年在洛阳出家, 此后刻苦修行,前往关中、蜀地、荆楚等地游学, 逐渐在佛教界崭露头角。这位僧人,法号玄奘。 同时,年少的李世民随父亲李渊在晋阳起兵, 攻入关中,南征北战,夺取了表亲家的皇位。 他们一家开创的王朝,被称为大唐。 唐朝两百多年间, 以都城长安、河南嵩山、 山西地区、山东历城等地为中心, 无数佛塔拔地而起。 带有鲜明民族特色的佛教宗派也相继崛起, 天台宗、律宗、密教、禅宗等如百家争鸣。 当时,中原佛典匮乏,亟需注入新的源泉。
西安大雁塔广场玄奘法师雕像。图源:图虫创 意 贞观三年(629年), 年轻的玄奘放弃了朝中官员推荐他到京城名寺做住持的机会, 不惜以生命为代价, 毅然前往佛教的发源地印度求取佛经。 此去十万里,尽是茫茫风沙,一路凶多吉少。 谁也不曾想到,17年后, 玄奘竟然带着经书,回到了长安城。 他在生死之间走过一遭后, 谢绝唐太宗的出仕邀请,呕心沥血研译佛经近二十年, 并与弟子撰写了著名的《大唐西域记》。 这次旅程,成为自汉代凿空西域以来又一次地理大发现。
大雁塔。图源:图虫创 意 为纪念玄奘的贡献,唐高宗永徽三年(652年), 皇帝同意玄奘之请,在长安的大慈恩寺修建大雁塔, 安置其带回的经书佛像。 唐末以后,大慈恩寺屡遭战祸, 寺庙被焚毁,只有大雁塔独存至今。 大雁塔底层南门两侧,还镶嵌着书法家褚遂良书写的两块石碑: 《大唐三藏圣教序》与唐高宗撰《大唐三藏圣教序记》。 小雁塔的修建比大雁塔晚了半个世纪, 建于唐景龙年间(707―710年), 是为了纪念取道海路西去取经的高僧义净。 底层的门框上布满了精美的唐代线刻, 经受了1300多年的风雨侵蚀与70余次地震。
冬季的小雁塔。图源: 图虫创意 双塔守卫着长安,直至唐末, 又一个乱世五代十国即将到来。 此时,唐塔已将帝国的气象, 永久地封存于其身影之中。 山西永济普救寺的莺莺塔,始建于唐, 相传为后来《西厢记》张生与崔莺莺爱情故事原型的发生地。 庄严肃穆的寺院, 因现实与戏剧的交织,多了几分浪漫。 更为神奇的是,莺莺塔具有回声效应, 在塔的附近以石相击,可听到类似青蛙鸣叫的回声。
山西永济普救寺莺莺塔。图源:图虫创 意 北京房山云居寺塔, 四隅各有四座唐塔,它们也是北京现存最古的塔。 云居寺塔一带藏有自隋唐以来的大量石经, 历时千余年,藏经数万卷,素有“北京的敦煌”之称。
北京房山云居寺塔。图源:图虫创意 河南汝州风穴寺七祖塔, 为九层叠涩密檐式空心砖塔, 建于唐开元二十六年(738年),由唐玄宗亲自赐名, 其所在的风穴寺塔林,为中国第三大塔林, 仅次于嵩山少林寺与长清灵岩寺。
风穴寺七祖塔。图 源:图虫创意 唐贞元七年(791年), 嵩山少林寺砌成寺中最古老的一座砖塔“法玩禅师塔”。 此后千余年, 少林寺中建起宋、金、元、明、清各代佛塔241座, 形成中国现有古塔数量最多的塔林。
少林寺塔林。图源 :图虫创意 江苏高邮的镇国寺塔,被称为“南方的大雁塔”, 其位于京杭大运河上的扬州,始建于874年, 几经修葺,保留着唐骨明风。 1956 年拓宽大运河,镇国寺塔本在拆除之列, 有关部门反复研究,最终不惜耗费重金, “让道保塔”,在运河中留有一块河心小岛安置宝塔。
江苏高邮镇国寺塔。图源: 图虫创意 宁波的天宁寺塔,诉说着港口大城涛声依旧。 山西运城泛舟禅师塔, 古朴的砖石默默守卫着这位唐代禅师。 山东历城九顶塔, 塔上筑有小塔8座,造型独特,国内罕见。 唐塔尚在, 大唐的余音,一直都在。
宁波天宁寺塔。 图源:图虫创意 4.南北分合 古印度的阿育王, 为公元前3世纪孔雀王朝的一代雄主。 据说,他在开疆拓土后皈依佛教, 从此不再大动干戈, 而是在印度各地兴建了八万四千座佛塔, 由此将佛教推向了黄金时代,并使其向世界各地传播。
上:代县阿育王塔;下:连云港阿育王塔。由于阿育王塔式样不能建造高塔,其形象有局限性,后人在原阿育王塔遗址上重建时,越来越中国化,向楼阁式高塔发展。有的塔重建时,把名称改掉,有的仍保留旧名。图源:图 虫创意 五代十国的吴越王钱俶酷爱佛教, 是一位模仿阿育王的造塔狂人。 他晚年一心要做善事, 依照阿育王建造八万四千塔的壮举, 也在江南造了八万四千塔,建成“东南佛国”。 八万四千塔,乍一听不可思议。 实际上,钱俶所造的佛塔种类多样, 尺度大小不一。 有的耸立于江湖之畔,有的埋藏于国内名山, 有的流散于异地他乡, 在浙江、福建、湖南、安徽、广东等地都有出土, 甚至还有日本收藏家珍藏吴越王佛塔。
鎏金纯银阿育王塔(五代吴越国)。图源 :图虫创意 中国佛塔的类型,发展到宋元时期, 除了高大挺拔、雄伟优美的楼格式、密檐式外, 还有小巧玲珑的亭阁式塔、雕刻巧妙的造像塔、 圣洁端庄的喇嘛塔、稳重敦厚的金刚宝座塔、 精致华丽的花塔、陶土烧制的陶塔、 铜铁铸造的铁塔等等,工艺日趋复杂。 两宋立国319年, 挡不住游牧民族的滚滚铁骑, 先后与契丹、党项、女真、蒙古等部族建立的政权并立, 终至偏安一隅、梦断崖山。 宋辽夏金形成互相制约的整体, 而佛塔也在不同的地域, 形成不同的形制,分布在中国辽阔的土地上。
北京妙应寺白塔。图源 :图虫创意 吴越亡国前一年,公元977年, 钱俶在杭州修建雷峰塔, 此塔因建于西湖南岸夕照山的雷峰上而得名。 旧塔历经多次重修,于1924年轰然倒塌, 近年重修后,再现“雷峰夕照”奇景。 坐落于西湖边, 与雷峰塔同时期修建的保俶塔秀丽挺拔, 与雷峰塔形成鲜明的对照, 素有“雷峰似老衲,保俶如美人”之说。
上:雷峰塔;下:保俶塔。图 源:图虫创意 钱塘江边的六和塔,建在江北岸的山腰上, 本来也是钱俶所建佛塔, 后来成为民间传说中镇压水妖的宝塔, 顶层装有明灯,为夜晚航行的船只指路。 这意味着佛塔超越了宗教意义,日渐实用、世俗化。
钱塘江六和塔。 图源:图虫创意 在审美功能上,富有文艺气质的宋塔不能输。 与雄健的唐塔相比,宋代佛塔更为飘逸。 定县开元寺塔,建于北宋,为现存最高的砖塔之一, 塔身十一级,高达80多米。 宋军为了防御契丹, 曾利用此塔瞭望敌情,称之为“料敌塔”。
苏州虎丘塔。图源 :图虫创意 苏州虎丘塔,是一座楼阁式砖身木檐塔, 因地基不均衡沉降等原因, 塔身向沉降的东北方向倾斜, 成为中国著名的斜塔, 现在塔顶已偏离底层中心约8米多。 泉州开元寺双塔,与大殿鼎足而立, 其所在的泉州城, 于宋元时期发展为世界上最大的贸易港口。
泉州开元寺双塔。图 源:图虫创意 佛塔给予了吴越王钱俶心灵的慰藉, 但无法挽回吴越国的颓势, 宋太宗在位时,钱俶奉旨入汴京, 纳土归降,吴越国灭亡。 十年后,钱俶庆祝生日, 与朝廷使者宴饮至深夜,当天晚上暴病而亡, 而他营建了多座佛塔的西湖之畔, 在靖康之变、北宋沦亡后, 成为南宋朝廷偏安江南的大本营。 这一繁华都会,偏偏叫做临安。
雨后临安。图 源:图虫创意 在三百年间先后与两宋展开对峙的辽金两朝, 也大肆崇佛,造寺立塔, 一些得到尊奉的寺院富可敌国。 金末元初,流传着“辽以释废,金以儒亡”的说法。 元世祖忽必烈为此召见金朝遗老张德辉,问是否真的如此。 张德辉反对“金以儒亡”的观点, 却对“辽以释废”一语未予置评, 可见当时对佛教的狂热崇拜确有其事。 除了前文所述的应县木塔, 辽金佛塔中的瑰宝, 还有位于辽中京故地的内蒙古宁城大明塔, 其体积雄居辽金佛塔之魁首, 在万里晴空下,即便在百里之外,也肉眼可见。
内蒙古宁城大明塔与辽塔。图源: 图虫创意 当宋辽分分合合之时, 党项人李元昊割据西北, 建立了西夏,与二者鼎足而立。 西夏200多年间,历代诸王大多崇信佛教。 1048年,李元昊去世后, 太后没藏氏为了祈求继位的幼主李谅祚长寿, 派兵数万,历时五六年, 在今宁夏银川城西南角修建了承天寺与承天寺塔, 并在塔基埋下西域僧人进献的佛骨。 这是目前我国唯一有修建年代记载的一座西夏古塔。 银川市西北,贺兰山东麓的拜寺口, 原名“百寺口”,自西夏李元昊以来, 曾有多达100余座分布在此山口。 随寺庙建立的拜寺口双塔, 相对而立,形影不离, 至今诉说着西夏佛国的往事。
银川承天寺塔。图源:图 虫创意 远在西南的苍山洱海, 始建于南诏国时期的崇圣寺三塔, 在大理国统治云贵高原时,成为王室的圣地。 史载,大理国开创者段思平“好佛,岁岁建寺,铸佛万尊”, 大理国历史上有9位国王到崇圣寺出家, 或因诚心信奉佛教,或为远离朝政,避位为僧。 金庸笔下大理段氏的天龙寺,原型即崇圣寺。 三塔中最大的千寻塔前,照壁上书“永镇山川”。 三塔修建至今,历经多次劫难, 即便是在1514年和1925年的大地震中, 大理城几乎夷为平地,三塔却依旧屹立, 这便是古人造塔的精妙之处。
云南大理崇圣寺三塔。图源:图虫创 意 宋夏金的纷争最终一统于元朝, 而建立元朝的忽必烈也信仰佛教, 他将西藏喇嘛教奉为国教, 奉藏传佛教萨迦派第五代祖师八思巴为国师, 建立了大量极具特色的藏传佛塔。 有别于汉传佛教, 元代统治者扶植的喇嘛教没有清规戒律, 再加上蒙元朝政混乱、动乱频繁, 元代佛塔缺乏定制,奇形怪状者不在少数。 从北京、五台山再到丝绸之路, 从内蒙古黑城遗址到湖北武昌长江畔的胜象宝塔, 白石砌成巍峨的洁白塔身,留下帝国的印记。
额济纳旗黑城遗址。图 源:图虫创 意 其中,位于今北京西城的妙应寺白塔, 是现存最大的一座藏传佛塔,高50.9米, 始建于元至元八年(1271年), 也是元朝营建大都最重要的工程之一。 元明清三代,妙应寺白塔都是京城的地标性建筑, 清乾隆皇帝的“千叟宴”就曾在此举办。 5.破碎的奇迹 我国佛塔的发展, 以北魏、唐、宋、辽、明五个朝代建塔最多。 除了修葺旧塔,明代新建的佛塔数以千计, 其中,就包括明初重修的大报恩寺塔。
大报恩寺塔复原模型。图源 :图虫创意 明太祖朱元璋驱逐鞑虏、一统天下后, 花费黄金两万五千两, 在京师应天府(今江苏南京)修建了大报恩寺、塔。 但大报恩寺命途多舛,不久后即遭焚毁。 明成祖朱棣从侄儿建文帝手中夺取皇位后, 永乐十年(1412年), 为了报答他爹朱元璋与母亲马皇后的养育之恩, 朱棣在原址重启大报恩寺工程, 并要求工匠“造九级五色琉璃塔,曰第一塔”。
南京大报恩寺塔遗址公园玻璃塔。图 源:图虫创意 大报恩寺塔,这一震撼后世的世界奇观, 通体用琉璃烧制,塔内外置长明灯一百四十六盏, 高达78.2米,有“天下第一塔”之称。 据说,朱棣为了打造这座宝塔, 动用军夫工匠10万人,历时16年, 把郑和下西洋剩下的100多万两也搭了进去。 当时,明朝每年给官员发的工资总额也才66.6万两。 因此,民间编织了神乎其神的传说, 说朱棣如此烧钱,并不是为了朱元璋与马皇后, 而是为了纪念他真正的亲生母亲, 一个史书无载的高丽妃子。 遗憾的是,真正消失在历史中的,却是大报恩寺塔, 宝塔建成后,为此后400年中外人士游览南京必去的打卡地, 直到1856年毁于太平天国战争的炮火中。 当时的老外认为,这一“瓷塔”是中国的象征, 其知名度堪比万里长城。 它的毁灭,不免让人感到悲痛。
大报恩寺塔琉璃构件(明代)。图源:图 虫创意 明清两代,随着制砖业的发展, 佛塔的建造达到历史的高峰。 明清佛塔都有塔基, 工匠在基座之上搭脚手架建立塔身,塔身更为牢固, 显示出古代工匠的科学精巧与高超绝伦的智慧。 明清佛塔的塔梯、楼层、外壁、雕刻等构成一体, 继承唐、宋、辽历代佛塔之精华, 如明嘉靖年间建成的洪洞飞虹塔, 以其各层表面镶嵌的琉璃 与风格独特的塔刹(塔最顶端的构造)闻名天下, 在阳光照射下不时发出彩光,飘动欲飞。
洪洞飞虹塔:飞虹塔顶端的塔刹,是一个独立的金刚宝座塔。图源:图 虫创意 此外,远在边地的僧侣也兴建了造型各异的佛塔, 如明宣德二年(1427年), 藏族僧人在海拔3900米的白居寺修建十万佛塔。 这是迄今西藏保存最完好,最为雄伟华美的建筑珍品之一。
白居寺十万佛塔。图源:图虫 创意 清朝统治者对汉式佛塔不太感冒, 更热衷于建造这些奇特的藏传佛塔, 如北京玉泉山妙高塔、琼华岛白塔。 满清皇室与蒙古贵族联姻, 顺治帝母亲孝庄皇后布木布泰就是蒙古族。 蒙古族笃信喇嘛教,因此,清廷入主北京不久, 便在北京城周边建造佛塔,到清乾隆时达到全盛。 6.守护佛塔,守望历史 当近现代的动荡时局到来, 守护佛塔,成为梁思成日夜担忧的难题。 以中国营造学社为代表的古建筑学家, 不愿让大报恩寺塔的悲剧重演。 点击播放视频:航拍应县木 塔。来源:摄图网 1933年的盛夏时光, 在梁思成与应县木塔的邂逅中匆匆流过。 此后多年,他与妻子林徽因始终牵挂着那座木塔。 由于当地乡绅无知,对木塔进行破坏性改造, 导致木塔严重变形倾斜,在此后的战争中, 应县木塔又一度被200多发炮弹击中,伤痕累累。 梁思成称此为“木塔八百余年以来最大的厄运”, 他的忧虑,变成了不幸的现实。 历经风雨侵蚀、地震损伤、战火破坏, 应县木塔已然摇摇欲坠。 上世纪90年代就有人提出修葺方案, 但这一修缮工程,难产了30年。 迟迟无法动工,是因为太难了。 这一座始建于辽、无钉无铆的千年木塔, 代表着无法复制的古老工艺。 塔在,历史就在。
应县木塔。图源:图 虫创意 有句俗话说,“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 在漫长的沧桑历史中, 佛塔却早已不止象征佛教, 中国佛塔,更是两千年的历史回眸。 佛界,融入了人间。 站在洛阳齐云塔下, 犹可见白马驮着印度高僧与经书缓缓走入洛阳城。 敦煌白马塔,倾听丝路铎铃声声, 1600多年前,高僧鸠摩罗什骑着心爱的白马, 由此步入阳关大道,东归传经。 大小雁塔前,尽是大唐盛世气象, 梦回长安,当年玄奘法师穿过西域的风沙, 完成一段旷古烁今的传奇旅程。 崇圣寺三塔东对洱海、西靠苍山, 循着茶马古道,飘荡着西南佛国的祥云。 栖霞寺舍利塔,这座南唐孤塔, 总会让人想起李煜那一曲悲情挽歌: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守护佛塔, 亦是守望文明。
中国人不曾停止造佛塔的脚步。常州天宁寺塔,塔高13层153.79米,为现代最高佛塔。 参考文献 [北魏]杨衒之:《洛阳伽蓝记》,中华书局,2012 南怀瑾:《中国佛教发展史略》,复旦大学出版社,1996 曹春平:《中国建筑理论钩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 张驭寰:《中国佛塔史》,科学出版社,2006 释惠如:《中华佛塔》,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1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