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当人工智能能够写作的时候 --]

武当休闲山庄 -> 数码讨论 -> 当人工智能能够写作的时候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huozm32831 2021-03-02 17:31
         电脑进化非常快,AI人工智能已经能够写出不错的古诗来,让很多古诗词研究专家真假莫辨。那么,人工智能能够写作的时候,写作还有什么意义?或者说能凸显写作什么样的困境?


人工智能发展起来之后,能够根据汉语内在的逻辑组织语句,写成文章。而且这种文章大多是模式化的,能够批量生产的,并且让很多人都发觉不出来。那么,汉语语法习惯是固定的,而人工智能掌握汉语内在的语法习惯是很容易的,也很容易造出模式化的句子来。但这些都是千篇一律的东西,并不是文学。

文学需要不断创新,需要突破汉语语言边界,造出无数生动而又恰当的句子来。在这方面似乎人工智能永远不可能代替人类,这也正是文学的持久魅力所在。人工智能能够写作,也仅限于标准化的、模式化的句子罗列,甚至能写出文笔优美的文章、情节离奇的小说,但那些都不是文学。文学是语言学,也是研究人性的学问。

语言学需要不断创新,而不是固守着僵死的模式不变。而人工智能写作就是在推演僵化的语言模式,并且批量制作,还能够保证持续输出,其实已经离着文学很远了。语言并非只是按照语法习惯运用,而是要有所创新和发展。诗歌就是对语言的一种创新尝试,散文、小说、戏剧同样有着对语言的创新,有着地域化的语言特点,甚至为了角色的需要要胡言乱语,这些正是人工智能所不具备的。鲁迅的《狂人日记》中那个语无伦次的狂人,人工智能是无论如何也不能塑造出这种经典人物的。还有《阿Q正传》中的阿Q,语言风趣幽默,集合了当时底层劳动人民身上的特点,人工智能同样无法塑造这样的人物。



如果把所有的名著都输入到人工智能大脑,让人工智能学习一个遍之后,实现大杂烩,让他创作出一部经典的世界名著,似乎已经成了遥不可及的事。文学名著不是大杂烩,也不是对语言打乱之后重新组合的结果,而是要有深刻的生活体验,要有纯熟的语言运用,并形成自己独特的语言风格,还要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如此一来,人工智能就黔驴技穷了。

网络曾经流行“洗稿神器”,一个小软件联网之后就能实现洗稿,把很多网络小说“洗”一遍,重新排列组合,“洗”出一部所谓的小说,提供给操作的人,当时在网上发表,平台竟然识别不出来。后来就不行了,“洗稿神器”也进化了,无论怎样升级,都不可能实现原创,只能是大杂烩。人工智能不是“洗稿神器”那么简单,而是会思考,会改正,但同样不是人的大脑,不具备特殊语言环境下的特殊语言应用。譬如,对于城市居住的大妈生活不了解,大妈去菜市场买菜,会说什么样的语言,如果理解了,那么对于农村大妈串门会说什么样的语言,是不是千篇一律的,还是各有特色,丰富多彩的?说白了,人工智能不可能掌握所有人的生活化语言,也不可能对语言有着多么大的创新应用。



人工智能能够写作恰恰说明人类的写作模式已经延续太久了,失掉了鲜明的风格特点,变得模式化、类型化,毫无新意了。一些大学开设创新写作课,提倡写作创新,但也仅限于语言的创新,而对于事件发现却还是那么回事,也就是说只不过变了一种描述语言来叙述,事件还是那个事件,并没有多大发现和发展。

当人工智能能够写作的时候,作家们就要警惕了,自己是不是已经不是社会的良心了?是不是写作面过于狭窄,语言创新乏力?其实,话又说回来,人工智能没错,作家们也没错,那么,错的到底是谁呢?


查看完整版本: [-- 当人工智能能够写作的时候 --] [-- top --]


Powered by www.wdsz.net v8.7.1 Code ©2005-2018www.wdsz.net
Gzip enabled


沪ICP备:0504153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