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men |
2021-01-26 12:35 |
一部用命拍出来的片子。 形容它,不为过。 我们已经等了它太久,终于等到了2021年国产第一部纪录片的上映。 在落泪之后,再想想,却又感到了熟悉的温暖。 春节快到了,春天也快来了。 之所以期待,是因为我们都知道,在飞雪漫天的寒冷后,总有万物复苏的生机。 恰好,和它一样——
1月23日是个特殊的日子。 2020年1月23日,武汉宣布封城。 2021年1月23日,国内首部抗疫题材的院线片《武汉日夜》上映了。 每一个镜头,都无比宝贵: 在去年的此时此刻,中国电影频道出于抗疫需求,向武汉当地的媒体记者发出召唤: 希望大家动起手来,用摄影机记录下此时此刻的武汉。 时间紧张,刻不容缓。
30位摄影师,从武汉封城前,持续记录,从1月到4月,从寒风凌冽,到春暖花开。 他们记录了4个月世界从未见过的武汉,拍摄了1万多G、1066小时的素材。 日夜更迭,生死轮回。 生机,从一滴眼泪开始。 石长江,丧失自主呼吸71天。 在他失去意识的无数个夜晚里,床头放着一只写着他名字的收音机。
里面传出稚嫩的声音,一字一句,念着古诗。 那是他的两个小孙子,在传达自己对爷爷的思念。 醒来的第一刻,石长江甚至还没有睁眼。 亲人的呼唤,已经传至耳畔。 他落下了一滴泪,告诉所有人,他撑过来了。
各个医院的重症监护室,是大量故事的发生地。 这里,有庆幸之后的骤然落空,乍暖还寒。 患者官爱玲,在使用ECMO(体外膜肺氧合)设备后,病情有所好转。 医护人员给她打气,更是给自己打气: 我们已经爬了百分之九十了,剩下的百分之十要靠你自己了。
情况其实并没有看起来那么乐观: 许多病人在ECMO治疗下,会呈现出转好的现象。 但ECMO本身也有使用极限,成人的成功率,只有29%。 在疫情期间,金银潭医院一共有24位病人接受了ECMO治疗,成功撤机的只有4个,而活下来的只有1位。 幸运最终没能以人们期待的方式降临:官女士最终去世了。
曾经负责过官女士的护士长,将她的遗物清理,消毒,送还到家属手中。 面对曾经抱有期待的女孩,她说着说着,眼泪就掉了下来。 对不起,没能救活你妈妈,其实我们尽了最大的努力,对不起。
女孩没有说出其他的话,只有重复着:谢谢。 另一位家属,同样默默忍下悲痛,收下纪念,转身离去。 导演说,她在这里,看到了中华民族面对生死难关的姿态。 摄影师陈卓说,很多时候,他是一边哭泣,一边拍摄。 没有人会有责怪,面对生死这道门,我们大多是沉默着,目送亲人远去。
在伤痛和灾难面前,我们甚至尽己所能,用微笑去面对。 《武汉日夜》的小副标题,是微光。 “在黑暗里,更重要的是成为一点微光。在寒冷里,更重要的是成为一点烟火。” 这就是无数个中华民族的普通人。 在遭遇黑和冷时,我们最终会从自己的身上,挖掘出光和热。 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将这温暖相互传递。
丈夫对妻子的关怀,母亲对子女的记挂,在分离时自然涌现。 左双贵看着自己刚生产不久的妻子被送走,内心满是担忧。
再度看到妻子时,只是在高楼上遥遥一瞥,一招手。 他就已经泪流满面。
而那些来自孩子们的贴心,更让成年人为之动容。 在疫情期间一直住在车里的医护夫妻涂盛锦和曹珊,一直牵挂着家中12岁的儿子。 夫妻俩第一次回家探望,只能站在门外。 到了儿子上网课的时候,父母说:那快去上课吧。 已经长高了的男孩说:“那还是不去了吧。” 犹豫一下,又不好意思地搪塞:“主要是不想上课。” 好久不见,原来他们已经在时光中长大,懂得了父母肩头的重量。
在回医院的路上,曹珊打趣说,孩子一点都不想她。 在医院给女儿过八岁生日的王枫娇也一样。 她给女儿用纸板做了生日蛋糕,而女儿在视频里想着,等妈妈出了院,再一起去吃自助,吃冰淇淋。 他们没有哭闹,甚至没有说一句“想你”。
但在视频后,王枫娇的女儿想着剃了头,变了样子的妈妈,躲起来哭泣。 疫情给我们带来的,不仅仅只有苦难和眼泪,更有成长和生机。 武汉抗疫中有大量的志愿者身影,片方也收集了大量的资料。 但最后,他们选择了为新生儿服务这一批志愿者们。
他们是新生儿的“摆渡者”,为在疫情期间临产的产妇们服务。 24小时随时待命,期间哪怕家人有需要,也不能照顾。 他们的努力得到了最暖心的回报。 在队长王紫懿的手机里,有许多个父母发回来的喜报: 宝宝们平安坠地,母子平安。
连王紫懿自己也获得了人生的惊喜,与同为紧急救援队志愿者的王震喜结良缘。 虽然只有短短三个月,但他们已经共同经历艰辛考验。 这或许就是人生:我们无法保证一帆风顺,却可以承诺风雨同行。 在车队小聚时,王紫懿说,自己最大的愿望,就是车队从此解散,再无重建之日。
本文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导演在被问到“是否还会有续集”之时,也给出了一样的回答: “不会,希望人间皆安,病毒尽早被消灭。” 这样一部关于普通人的故事,也正是在回答我们自己: 那些故事,那些人,还值得被我们观看和记忆吗? 当然值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