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溪江有许多古村落,丽水街最易辨记。 丽水街是岩头古村的一条 廊棚街,街屋屋檐延伸成廊棚,丽水街不长,300米,鹅卵石路面,街宽2米~2.5米,90多间店面,街屋两层,下铺上居,每间面宽约3米,进深10米。家家屋檐披盖,连成一片,就成了廊棚街,街临水一侧有美人靠,街水交界划成一道美丽弧线,因为弧线的缘故,从街头不能一直望到底,岩头村的先民,把建筑空间的弧线美,运用得恰到好处,柔柔的水,柔柔的月形弧线,廊棚也呈弧线,齐刷刷地倒影在水中,更显得其柔美。 丽水街我见过最美的临水古街,也因为此,近年来丽水街的名气越来越大,渐渐地有点喧宾夺主,许多人来过这里以后,只记得丽水街,而岩头古村倒少有人记得了。 岩头古村是楠溪江唯一以一座综合水利来布局的古村,始建于五代,为金氏聚居之地。古村坐西朝东,三面背洋,三面石城开四门,水利设施始于元代,明嘉靖三十五(1556)年完成,融饮用、灌溉、洗涤、养殖、消防、造景等功能于一体,以丽水湖园林为主题,向有金山十景:长堤春晓、丽桥观荷、清沼观鱼、琴屿流莺、笔峰耸翠、水亭秋月、曲流环碧、塔湖印月,南麓锦鹃、苍山积雪。金山十景前八景在塔湖庙景区,塔湖庙在丽水街南,庙门面朝东,三进两院,后进有楼,楼上供奉卢氏尊神、袁氏娘娘等守护神。庙门外有戏台。塔湖庙外湖、岛、山、堤、桥、庙、楼、阁、轩、塔、树木花草,相依相衬,倒映成趣。 其实岩头古村之美除丽水街本身之美外,还在于村里村外的山水陪衬。岩头古村湖多渠长,五个人工湖,湖湖相连,一条万米长的水渠,湖边筑蓄水堤,堤用溪石砌,路面铺得平整,立面砌得平整,都是那么的一丝不苟。坐在廊街上的美人靠,抬头就能看到芙蓉岩,芙蓉岩或耸或隐于绿树、屋角,在四近青山的陪衬下,更显得妩媚清秀,李清莲诗“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塑”,当你看到芙蓉岩倒影在湖水中的时候,你是否感觉到自己也沉浸在浓浓的诗情画意中呢? 蓄水堤建于明嘉靖年间,当时宗规:堤上只许莳花种树与建亭,不准筑屋经商。只是到了清代,岩头村长堤成了担盐客的必经之路。清末之际,长堤发展成为初具规模的商业街。以前岩头古村的街道繁华,大宅深院,进士街、浚水街、中央街、桂花街、花前街,街巷阡陌,现在丽水街还有当年的模样,其他都留存历史的记忆中了。 走进村寨门穿行,一众的亭、阁、祠堂、戏台、古桥、古屋等古建筑和一些新仿建的仿古建筑向你迎面而来,苍苍然而有古意。 古亭有两座,一座重檐攒顶结构,叫接官亭,一座单檐顶,叫乘风亭。接官亭造得庄重精致,亭四角重檐,八柱,内外、外各四柱。中用五层斗拱叠成八角藻井,隐喻五行八卦。重檐屋面八条脊背,雕塑图案精美,屋面铺青筒瓦,檐口置勾头滴水,巨大的葫芦顶,斗拱藻井。亭始建于明嘉靖三十五年(1556),取名“接官”,一为迎赴考学子中榜荣归,二为外派为官回村,蕴含着耕读传统和读书做官愿望。亭联“名师留奇迹,怪匠逗行人”指此亭造得奇巧,逗人顾盼,“情理三巡酒,理情酒三巡”指此亭调解村民纠纷的功用。现调解村民纠纷、接官功用早不复存在。接官亭旁有一株五百年苦槠树,树干苍虬,枝叶繁茂,华盖如伞。迎风亭则造得简单些。 永庆桥横跨丽水湖,桥三孔,为拱券式石板桥,由48根条石构成,暗含地属“四十八都”。桥面分三段,桥的两侧石条上分别刻有“丽水桥”、“明嘉靖戊午仲秋吉旦建”等字,永庆桥也谓“丽水桥”,和丽水街一样,也因丽水湖而名。 丽水街的商业味不浓,街上少有人家开店,开店的也只是些卖永嘉麦饼、麦塌吾等小吃小店及日用杂货店,农家乐也不多。我们来时候正值夏日蔷薇花盛开之时,绿树、绿柳浓翠欲流,蔷薇花映着艳阳,还有蓝天白云,连同古屋古建筑,一齐倒映在湖水中,绿更绿,蓝更蓝,幽更幽。 作者其他游记 :《云溪山人 游记 合集 》 《永昌堡怀古》 《河西走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