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漠之虎 |
2021-01-14 12:05 |
不是顶流明星,从不搞任何高调宣发,但一有新动作就能刷爆热搜。 人气始终居高不下,一火就是几百年的,只有它——故宫。▼
2020 年,恰逢故宫建成六百年,故宫举办了一场“丹宸永固——紫禁城建成六百年”展览,给自己过了一个盛大的生日。 展厅内的 453 件展品带人们穿梭到六百年前的时光,亲历紫禁城建成的时刻。▼
展览从9月10日开始,11月15日落幕,直到最后一天,仍然是一票难求。 观展的人络绎不绝,仅6分钟,接近三万张门票就被抢购一空,火爆程度可见一斑。▼
丹,是宫墙的红色;宸,为深邃的宫殿。 这场展览讲述了有关紫禁城建筑规划、肇建、变迁、修缮与保护。 它不仅仅是一个单纯的纪录,更像在给我们描绘一幅建筑的成长史。▼
很多人因为没抢到门票,纷纷为错过这场展览感到遗憾。 万万没想到,在2020年的最后一天,故宫带给我们了一个巨大的惊喜。 12月31日,纪录片《我在故宫六百年》正式开播。▼
纪录片详细地讲述了策展过程中,匠人们探寻紫禁城古建前世今生的独特经历。 《我在故宫六百年》口碑爆棚,在豆瓣拿下9.2的高分。▼
这部纪录片通过故宫人的工作视角,带领观众踏上了一场故宫再发现的惊喜之旅。 以小见大 建筑背后是隐藏的岁月 纪录片以“修缮”为线索。 修缮是建筑的成长史,文物修复是一段很长的故事。▼
这部纪录片就像一把打开历史的钥匙,顺着六百年的时间线,详尽地向世人讲述紫禁城的故事。 每次轻轻转动钥匙,都会揭开一段秘密。 时隔 600 年,这对“父子”终于见面了。 为了寻找紫禁城最早的痕迹,策展的视野延伸到故宫外。 故宫人来到明中都皇城所在地安徽凤阳,这里有故宫最早的影子。▼
明中都最核心的建筑宫殿是“土作”工艺的最高标准,这也是故宫太和殿的前身。修建中途突然被喊停,无人知晓原因。 这座宫殿的台基由碎石和夯土构成,仅挖掘出来的部分,就各有 18 层之多。▼
这样高标准的土作工艺,在朱元璋的儿子朱棣建立故宫时被进一步优化。 有了如此厚重、坚实的地下结构,宫殿才能历经六百年依然岿然不动,也寓意王朝能够永远延续,是为“丹宸永固”。▼
朱元璋在凤阳没有建成的宫殿,50 年后儿子朱棣在北京建成了。 故宫人从安徽凤阳运输回宫城建筑构件,才让两代宫殿得以在六百年后重逢。▼
打脸传言,故宫是专业的 很多传说给故宫蒙上了一层神秘色彩,但传说终究只是传说。 比如,都说“故宫的房顶不落鸟、不长草”,但实际屋顶上的鸟儿、小草让历代故宫人头疼不已。▼
由琉璃瓦镨成的屋面虽然不惧水火,但却抵御不了鸟屎、草木的“致命一击”。 有趣的是,不同地方的屋檐上常常会生出特定品种的草木。▼
可别小看这些小小的草木,它们足以摧毁宫殿的防水系统。▼
在清代内务府的记载中,每年春秋二季紫禁城都要组织专人“飞檐走壁”。 这些工作到了今天仍然需要专人完成。▼
帝王家的小剧情,比电视剧更精彩 在养心殿大修期间,匠人们发现了一个连皇帝都不知道的秘密,有人竟敢在皇帝头上“搞小动作”。 工匠们拆下养心殿房顶的瓦片后发现,后殿屋顶的椽子,直接钉在了正脊檩上,完全不见扶脊木。▼
这完全不符合当时的标准,如果不是因为修缮工作需要拆开这里,这个秘密可能仍然不会被发现。▼
工程师说,这可能是当时国力衰弱但表现。一个小小的细节,就揭示了当时的经济状况。▼
除了著名的养心殿,长春宫的故事想必大家有所耳闻,这里封存过一段帝王的爱情故事。▼
富察皇后去世之后,乾隆帝不让别人动这里的一草一木,经常在这里怀念爱妻。▼
直到85岁时传位于嘉庆帝,长春宫才又有新人入住。 慈禧太后居住这里时,在屋顶重新绘制了彩画。▼
彩画不仅可以为故宫装点一层“美颜”,还有阻断风雨侵蚀,起到保护木质结构的作用。▼
真正的惊喜,都藏在角落里 深入故宫,你会时常为古人的智慧感到惊叹不已。 故宫人在修缮过程中在屋顶上发现了一种特殊的瓦片,它如冰糖般半透明,反光时却具有珍珠般的光泽。 看似一片瓦,实际上它是一种名为“海月”的贝壳。▼ 透风砖也是古代匠人智慧的结晶。▼
镂空的透风砖能够帮助包裹在墙体里的木头立柱及时排湿,让木头不容易朽坏。▼
在探查这个巧妙建筑时,工程师还有了一份意外收获,他们无意间发现了一份百年前的戏折。 上面记载了清晚期一次宫廷演出的戏单,这对于宫廷戏曲研究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工程师说可能是戏看完了,戏折没用了就随手塞进了透风砖,没想到这一扔就是百年。▼
每一栋建筑,每一片遗址,都不是一个单纯的时代,它是一段历史的合集。 经历了时间的洗礼,百年建筑愈发能彰显出独特的魅力。 匠人精神 还原百年宫殿的真实容貌 在故宫,每片瓦、每根木头、每幅壁画,都有自己的语言。 只有与它们相处足够长时间的人,才能够听懂它们。 他们诉诸心血,让老物件起死回生。▼
很多人觉得修复古建筑,刨开修不就完了吗?实际上这里面少不了「人的事」。 材料不行可以换材料,但人,才是最主要的。▼
来欣赏故宫华美的游客们并不知道,修缮工作的背后凝聚了多少故宫人的心血。 比如宫墙之上的彩画,就藏着繁复的工艺和独到的技艺。▼
相比于照相复制,绘制彩画小样会耗费大量的时间和人力。 但为了能最大程度保留彩画的细节,彩画技师会现场拓印彩画。▼
拓印时力度不能过重,否则会把里面弄黑。▼
现场拓印之后是临摹、上色和贴金,一处小小的细节就要画上两个小时。▼
最终才呈现出眼前金碧辉煌的彩画。 彩画师的作品将成为下一代故宫彩画修复者的重要参考。▼
修缮故宫建筑的木件也是一个很大的挑战。 虽然新木头受力性强,保存的时间更长,但为了尽可能保留历史痕迹,工程师常常将新木材与朽木拼接。 即便是极度不乐观的朽木,工程师仍然坚持寻找可以保留的部分,虽然这样会将工作难度拉高了一大截,但工程师仍坚持能保一段是一段。▼
拼接过后,他们不忘在新木上写明日期,为下一代修缮者提供技术线索。▼
当然,他们希望这些线索最好不被启用。▼
故宫修缮的工作绝非想象的那样简单,光是清洁材料,可能就要学一年。▼
一旦防护不到位,工作时还容易被划伤。▼
拍摄间隙,故宫人们笑称,别拍了吧,再拍别人不敢来实习了。▼
六百年来,一代又一代的匠人用高超的技艺,延续着这片古老建筑群的生命。 他们的坚守与传承,完成了修缮工作的接力。他们经历长久岁月仍选择坚守,显得愈发可敬。 修缮项目开启以来,请老匠人回来指导是常有的事,故宫第三代大木匠李永革就是其中一位。▼
李永革是为数不多能读懂木材的人,几乎参与过所有故宫的大修工程。▼
如今他再次回到故宫,把自己的积累点点滴滴的传递给后辈。 古建筑修缮就是这样,代代相传。▼
虽然600年来,一砖一瓦修复紫禁城的工匠,很少留下姓名。 但正是这些隐形于艺术品中的匠人,才让古老宫殿的技术和智慧得以代代延续。 他们打下的坚实基础,给后来的修缮工作节省下了很多力气。▼
一切历史,都是人的历史。 《我在故宫六百年》的主角不仅仅是故宫,还有宫墙之内细心呵护这里一草一木的故宫人。 物件替人诉说的是,丹宸之所以永固,皆因一代代故宫人薪火相传。 正是因为每个人都付出了时间和责任,才留下了可以再说六百年的紫禁城。▼
“天下大事,必成于细。” 在当下的时代,生活节奏越来越快,急于求成也成为了一种常见趋势。 万事都要严谨的职业操守,在纷忙的事务面前,似乎显得那么老派、保守、跟不上时代。 但故宫人们稳扎稳打的技艺和把事情做到极致的精神,正是在提醒我们:上等的作品绝不是靠急功近利、机械制造得来的。 匠心精神,不止是专注做事,更是踏实做人。 唯有坚持和韧性,才能让热爱与智慧创造出真实美好的结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