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的天格外蓝,这种蓝和北京上海的不同,它更纯粹,更辽阔,更浓烈,不到大漠是不会知道世上有这样幽蓝幽蓝的天空的。我有时候一坐就是半天,太阳还没有落下,月亮就不知不觉升起来了,就能看到日月同辉的景象。”
——敦煌研究院名誉院长樊锦诗 01 敦者大也,煌者盛也 在敦煌研究院的一面墙上,写着这样一段话。 “历史是脆弱的,因为她被写在了纸上,画在了墙上;历史又是坚强的,因为总有一批人愿意守护历史的真实,希望她永不磨灭。” 每个人都知道敦煌,但不是每个人都了解敦煌。 如果问一句敦煌是什么,可能很多人都不知该如何作答。 金钱在这里积累,艺术在这里沉淀,宗教在这里开花,敦者大也,煌者盛也,敦煌因此盛名天下。 它不仅仅是700多个石窟,4万多平方米的壁画,浩海如海的经卷和文献。 它是历史的绝佳记录者,文明的最佳保护者,辉煌盛世的最好见证者。
梁思成先生曾这样描绘敦煌—— “就像19世纪的上海,不过它面向的是戈壁沙海。是阻断,也是通途。自东向西去,当时这里是华夏文明的最后一座城,从西而来,这里是他们遇到的第一座城。”
人人心中都有一个敦煌,它令无数学者文人牵肠挂肚。 就像季羡林先生说的那样—— “世界上历史悠久、地域广阔、自成体系、影响深远的文化体系只有四个——中国、印度、希腊、伊斯兰,再没有第五个,而这四个文化体系汇流的地方只有一个,就是中国的敦煌和新疆地区, 再没有第二个 。”
人人心中都有一个敦煌,它传唱于曲子戏中,流传于飞天舞中。 自汉武帝设置河西四郡,从内地迁移居民到敦煌郡屯垦戍边,敦煌崛逐渐起为六县之首。 汉朝边境得以巩固,丝绸之路繁荣,随后北魏孝武帝又拉开了千年石窟艺术的大幕。
人人心中都有一个敦煌,是敦煌打通了人类文明的任督二脉。 长安到罗马的古代贸易在此中转, 中西方文化在此交汇,它是 旅人的歇脚之地,也是佛教传入中国并落地生根的第一站。
人人心中都有一个敦煌,所以人人都想去一次敦煌。 每年超过1000万游客慕名而来,官博36万粉丝为莫高窟点赞,《又见敦煌》夜夜座无虚席。人们对敦煌的热情与日俱增,从未消减。
02 破坏与守护 陈寅恪先生如是说:“敦煌者,吾国学术之伤心史也。” 1907年,英国探险家斯坦因听说敦煌,于是从这里拿走了9000多件文物,让今天的大英博物馆有一个堆满敦煌经典的“斯坦因密室”。 紧接着, 精通汉语的法国人 伯希和在敦煌藏经洞待了三个星期,将其中最精华的6000多卷写本和200多幅画卷带回了家。
在过去的百年间,敦煌经历了数不清的劫难。 数不清的人来了又离开,但也有一些人,来了就再也没有离开过。 第一个来了没有走的人是常书鸿。 当年他从卢浮宫出来,遛到了塞纳河畔的旧书摊,发现一部《敦煌图录》,看到了1907年伯希和在敦煌拍摄的敦煌图片后,便再也没放下过敦煌。
敦煌研究院名誉院长樊锦诗,63年从北大考古系毕业后便来到敦煌。 从青春年少到满头华发,她与敦煌相守了半个多世纪,为莫高窟倾尽了全力,被称为是“敦煌的女儿”。 她说,敦煌是我的宿命。
还有她的丈夫彭金章。 两人结婚的头十几年常年分隔两地,最后彭金章为了妻子放弃了自己在武汉大学一手建立的考古专业,来到敦煌陪伴樊锦诗。
大家可能不知道的是,敦煌壁画每天都在消逝。 因此段文杰的到来对敦煌来说是无比幸运的,他的壁画临摹经验一直沿用至今,临摹作为一种重要学术研究的观念也渐渐被确立下来。 段先生常常说的一句话就是:“一画入眼中,万事离心头。”
在敦煌的过去的几十年间,常常有六十多岁的专家学者同年轻人一起,不分昼夜地趴在洞窟内冰冷的地面上赶制壁画摹本,在二十几米高的加固危崖的脚手架上指导施工…… 是他们,经历风沙和寒暑、忍受苦咸的水和冰冷的洞窟环境。 是他们,即使在特殊年月,面临着研究所被解散也要坚持临摹,才有了今天我们看到的敦煌研究院,才有了莫高精神的传承。
03 窟内辉煌 走进莫高窟中,常常会忘了自己地处戈壁沙漠中。 因为那些佛像和壁画,总是能让那一个个小小洞窟显得特别富丽堂皇。
涅槃窟中,释迦牟尼像枕手侧卧于榻上,充满了一种不可言说的美。 技艺精湛的飞天壁画,是敦煌石窟艺术最为吸引世人的部分。 画工运用丰富的颜色,建造了一个个尘世中璀璨的佛国世界。
因为受到中原、印度、希腊和伊斯兰多种文化的影响, 所以那些乐伎的手姿总是丰富多变,光是手持的乐器,就有琵琶、鼓、箜篌、竖琴等数十种。 最著名的《反弹琵琶》,也是最能代表敦煌艺术的图像。 你若静静凝视,会看到壁画“动起来”。 只见悠闲雍容的伎乐天神,一个出胯旋身凌空跃起,便使出了“反弹琵琶”的绝技…… 如果你凑近一点看,好像还能感受到她们细微的呼吸。 那一刻,就这样被天才的画工永远定格在墙壁上,成为大唐文化一个永恒的符号。
还有《九色鹿》,多少人的童年记忆。 据说动画师曾在敦煌呆了23天,临摹了21幅长壁画,才有了自己的创作。 敦煌最迷人的佛像和壁画,它们绝对是世界上绝无仅有的瑰宝。 一千多年来,它们就一直在那里,近乎于梦幻的守候着那片大漠。
04 思绪蔓延 如果你去大英博物馆,你会看到对“斯坦因爵士”的介绍和从敦煌运至这里的珍贵馆藏。 那个时刻,每个中国人的心情都是复杂的。
有一句话是这么说的:敦煌是中国的,但敦煌学是世界的。 百年来,经过各国学者孜孜不倦地研究,敦煌学日新月异,它深刻改变了东方学,也改变了世人对中亚、亚欧大陆的认识。 19世纪末,德国地理学家、地质学家李希霍芬命名了“丝绸之路”,而敦煌就是丝绸之路上的一颗明珠。
来到敦煌,很多人起初都是赞叹,赞叹之余,心里难免会生出许多疑问。
藏经洞封闭的原因是什么? 为什么敦煌仿佛被遗弃在此长达几个世纪? 莫高窟为何会建在距敦煌市20多公里的鸣沙山崖壁上? 一千多年前的画工究竟是怎样 一笔一笔创造出这样一片绚烂的佛国世界的? 犍陀罗艺术、印度造像艺术…… 敦煌怎么可以如此丰富如此包容? 艺术形式怎么可以如此多样? …… 历史静默如谜,这些问题不一定能得到解答,而这也恰恰正是敦煌最让人着迷的地方。 敦煌太大太丰富,敦煌太老太久远,即使是那些倾注一生时间的专家学者们,也未必能穷尽它的谜底。
与敦煌相处的那几天,思绪不断蔓延。 当回到自己的城市继续三点一线的工作和生活时,敦煌的种子,已在你的心中发芽。
05 如何走进敦煌 1、逛一逛敦煌博物馆; 那里有一万三千多件馆藏文物,最负盛名的还是魏晋十六国时期的画像砖和莫高窟的佛教艺术珍品,你可以在这里,建立自己对敦煌的初印象。
2、 在榆林窟寻找西夏; 这里是河西石窟走廊上另一个非常重要的地点,它在名气上不如莫高窟,但是如果你想了解唐朝和西夏在佛教传承上的贡献与成就,又想少有人扰,榆林窟可能是最合适的选择。
3、回望锁阳城; 锁阳城建于西晋时期,是曾经古代丝绸之路上连接中原与西域地区的交通枢纽,唐朝名将薛仁贵西征时被困于此,但仍坚守阵地,最终击退吐蕃大军。
4、走进石窟瑰宝莫高窟; 心心念念了很多年,终于要抵达了。 你可以去石窟修复现场看一看,近距离的观看修复老师修复石窟的细节,了解石窟修复专家修复石窟的技巧和困难。 5、享受敦煌美食; 晚上,你可以在敦煌夜市的巷子中,寻找最当地的美食。来一碗大份驴肉黄面吧,吃完后很是满足! 6、抵达春风不渡的玉门关; 这处声名远扬的汉代遗址,曾经见证了多少车水马龙、驼商军队穿梭于西域和中原。 当站在戈壁滩上,眺望远方的群山时,王之涣那句“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会在你耳边响起。
7、来一场越野雅丹赏日落; 出了玉门关,一路向西,就到了「敦煌雅丹地质公园」,在那里 收获大漠落日圆。 中国雅丹地貌众多,而敦煌的雅丹以奇、险、幽、古、魅5大特点取胜。 越野车前往雅丹腹地,那里仿若火星,日落下的雅丹有一种世界末日的既视感。
06 永恒 这个世界上是有永恒的。 敦煌就是永恒,即使它有一天会消失,但它仍是一个绝无仅有的人类最伟大的文化遗产,一个人类幸存的博物馆。 黄沙盖不住月牙泉,也掩不住朱砂、石青和云母的壁画。自汉武帝设置敦煌郡至今,敦煌历经2130年兴衰,今天仍是中国最神秘、最具吸引力的地方。 很多年前,当乐僔和尚被山头落日余晖震撼之时,在敦煌凿下的第一个洞窟时,并没有预料到自己这一无心之举,会成就一处举世震惊的文明圣地。 很多年前,当人们前往敦煌的时候,坐在火车上,看着列车行驶于河西走廊上,经过武威、张掖、酒泉,越接近敦煌就越感到荒凉寂寥,但越寂寥却越让人感到兴奋。 很多年前,敦煌研究所所长常书鸿,他说自己坚持不下去的时候,常常会去听九层楼的风铎传来清脆的铃声。 他凝望着石窟,在深蓝的天空下,不知不觉就和满天繁星一起沉入梦乡。 壁画上的飞天仿佛闪着光芒向他飞来,悄声挽留着他,请他不要走。 很多年后,敦煌,这片尘世中的奇迹,仍是多少旅人的心心念念。 李商隐有一句诗说:“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 在敦煌,你会更频繁地想起这样美好而古老的诗句。
有人说:行走西北近十年,去了那么多次的敦煌,每一次拜访,都如初见。 是啊,敦煌的世界太过宏大,而旅者却总是读懂太少。 天地有多广大,夕阳有多绚烂,人就有多渺小,往事就有多遥远。 羁旅、过客、流浪、时光、古老……这样极致浪漫的词汇会充斥着你的脑海。
“在与敦煌的对话里, 你时而像一位翻山越岭的商人, 时而像一位远去西域的行者, 时而如一位挑灯看剑的诗人, 时而如一位征战沙场的军人, 思绪遥想沉浸、闪念无处躲藏。” 当你披着夜色回来的时候, 敦煌的种子, 早已在你的心中生根发芽, 再也无法遗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