厨爹 |
2020-08-27 15:35 |
截至8月26日下午,上映六天的《八佰》,总票房已经突破12亿——那个我们熟悉的暑期档院线,终于回来了。 从去年上海电影节“技术原因”取消放映,到今年上映前的“屁股歪”传闻,《八佰》一年来承受了太多电影之外的东西。 直到现在,网上关于这部电影的争吵,一直层出不穷。 需要先强调一下的是—— 《八佰》并不存在“屁股歪”的问题。 片中没有正面出现孙元良这个人物,那些扯着脖子说影片在为谁“洗白”的人,基本上压根儿没有看过《八佰》。 从电影本身来看,《八佰》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比如战斗第二天,日军在四行仓库的西墙发起爆 破进攻。 郑恺饰演的战士陈树生,主动向连长请命。 他留下八字遗书“舍生取义,儿所愿也”,庄重行了一个军礼,转身便背着几颗手 榴弹只身一跃而下,以血肉之躯阻止日军进攻。 而他的牺牲,立刻鼓舞了在场的众多士兵,大家纷纷视死如归,排着队要与日军同归于尽。 楼上跃下的是一条条鲜活的生命,口中喊出的是一个个朴实无华的姓名。 不夸张地说,这是电影《八佰》最催人泪下的一个情节。 陈树生牺牲时年仅21岁,生前没有留下一张照片。 我们虽无从得知他的模样,但每个看过电影的人都相信,那个坚毅的背影,就是陈树生。 《八佰》另一个让人印象深刻的地方,是两处对比镜头。 一个是影片前半段—— 在苏州河南岸,战火烧不到的租界区,这里夜夜歌舞升平、霓虹闪耀,繁华如人间天堂; 而苏州河北岸,是被日军围困的四行仓库,墙上弹孔无数,士兵精疲力竭濒临崩溃,整栋大楼如同孤岛,黑暗似人间炼狱。 两岸的人,处境对比如此鲜明,他们的“看与被看”,构成了一场全世界都在关注的硝烟弥漫的“直播”。 另一个对比镜头在影片结尾—— 镜头从千疮百孔的四行仓库遗址,缓缓拉远升高,繁荣的上海全景立刻映入眼帘。 那一刻仿佛时光穿越一般,带我们亲历了战争的惨烈,又见证了今日的和平与辉煌。 可以说,每个看过《八佰》的人,都会被这些场景所触动。 当然,客观来说,《八佰》的确不够完美。 经过长达一年的酝酿和等待,《八佰》并没有达到很多影迷或者专业从业者们预期的那样。 对于历史上的四行仓库保卫战,影片也在一定范围内,进行了艺术层面的加工和演绎。 而这便是《八佰》遭遇另一部分人炮轰的原因——说它“不尊重史实”。 其实,想要了解关于淞沪会战,以及四行仓库保卫战的详细过程,可以去看2015年的一部纪录片——《生死地——1937淞沪抗战实录》。 它最独特的价值,就是摄制组历时半年,收集了不少从未公开过的历史档案。 这其中,有台湾民间人士捐赠的上海战时情报地图,详细标注了117处日军和日侨所在地,成为中国军队对日军据点展开围攻之战的重要情报。 有台湾政治大学档案室保存的,国民政府时期的档案资料与手稿,这是大陆媒体第一次有机会查阅,时任第三战区前敌总指挥陈诚的军令手稿和战时日记。 而片中最珍贵、生动的资料,就是亲历战争的老兵的口述历史。 其中就包括“八百壮士”的最后一人,老兵杨养正。 回顾历史,用“惨烈”形容淞沪会战,并不为过。 七七事变之后,日本海军陆战队在上海增加兵力、进行军事演习,侵略野心人尽皆知。 为了确保首都南京的安全,中国决定先下手为强,扫除上海的日租界,把日军赶下黄浦江。 这其中的主力部队,便是第三战区第九集团军总司令张治中率领的87师和88师。 这两只部队由德国军事顾问指导训练,配备德式装备,因此被称为“德械师”。 然而,总攻发起后,因为双方火力实在悬殊,中国军队一连攻打了10天,都没能把日军赶走。 彼时,中国空军成立不满五年,实际可用于参战的飞机仅有91架,型号为各国拼凑而来。 而日本却早已有成熟的军事工业做后盾,飞机生产可以源源不断。 87师、88师虽是“德械师”,但缺乏重武器,只有少量的迫击炮。 尽管张治中请求抽调了炮兵团支援,但面对墙壁厚度0.8米的日军海军司令部大楼,依旧无法将其摧毁。 更艰难的是,日军在司令部周围设置了大大小小的军事据点,每个路口都有沙包掩体和战车,并在四周的高楼顶部设置机枪扫射点,居高临下封锁街道。 中国军队由于时间紧迫,来不及穿墙破屋找掩护,只能以血肉之躯强行冲锋。 在老兵的回忆中,十日围攻杀声冲天,战士们牺牲前喊着“来生再见”“补我一枪”…… 还有老兵回忆,当时天黑后只能摸黑杀敌,靠摸头盔形状判断敌我,用牙齿咬也得拼下去…… 这场总攻虽以中国军队撤退告终,但它却是历史上头一回,中国对日本侵略者说“不”。 十日围攻后,日军向上海增派大量兵力,中国军队全线由攻转守。 之后虽经历几番抵抗,但依旧敌不过日军的凶猛火力,宝山、刘行、罗店等几个重镇接连失守。 很多学者专家研究史料发现,中国士兵“不是贪生怕死,而是实力悬殊”。 当年,日军武器装备齐全,反坦克炮、山炮、步兵炮、迫击炮、重机枪、掷弹筒一应俱全。 而据中国老兵回忆,当时弹药打一发少一发,最好的部队只有轻重机枪、手 榴弹,掷弹筒、冲锋枪都没听过…… 可以说,正是因为这种火力悬殊,淞沪会战才如此惨烈。 有经验的老兵,把子弹头磨成磨砂面,增加子弹击中目标后的杀伤力。 火力拼不过,就力求肉搏克敌。 士兵们等日军到了一定距离不再发动炮击,就冲出战壕拼个你死我活。 蕰藻浜失守后,直通上海市区的大场,成了中国军队必须死守的最后阵地。 若拿下这里,中国军队可通过大场,辐射淞沪战场的每一个据点;若大场失守,市区和郊区的日军部队将会师,上海将全面沦陷。 在大场阵地,日军动用了重榴弹炮轰炸中国战壕。 老兵回忆,当时炸毁的战壕根本没有材料修补,只能“就地取材”,用牺牲的战友尸体补上缺口。 提及此事,老兵就连连感叹“说起来就很伤心”…… 经过血战,中国军队虽毙敌千余,但还是因寡不敌众撤退。 大场失守,日军彻底控制了战场主动权,直指苏州河北岸的中国军队。 10月25日,蒋介石决定在苏州河北岸留下一支孤军,不是为了击退日军,而是让全世界看到,中国军队坚守上海、顽强抵抗的意志,促使英美各国提早介入调停。 最终留下的,便是第88师的一个加强营,由第524团团附谢晋元率领,阵地就是师部所在的四行仓库,为了迷惑日军,他们对外号称有八百人。 这支队伍坚守的那四天五夜,便是电影《八佰》的剧情。 了解了淞沪会战前三个月的鏖战,就会明白此时的第88师,早已不是最开始的“德械师”,当时谢晋元率领的,已经是第五批补充兵员,多为湖北保安团团员,年轻、缺乏作战经验。 每个士兵都知道,进了四行仓库,就等于为国赴死。 但即便如此,也没有人愿意做亡国奴。 纪录片里还展示了当时南岸拍摄的战场影像。 对岸是谢晋元率领部队与日军进行近距离作战,而这边的租界,英美记者坐在咖啡馆中喝着咖啡观战。 中国民众不顾流弹横飞,提醒对岸的中国军队,注意日军的偷袭路线。 还有懂得旗语的人向孤军打旗号,问需要什么援助物品,军人则用旗号回答——只要一面国旗。 于是,童子军杨慧敏趁着夜幕,把国旗裹在身上,冒险进入了四行仓库。 国旗升起,士气振奋,四天五夜里打退了日军6次进攻,四行仓库外墙伤痕累累,却一直在河岸岿然屹立…… 尽管淞沪会战最终以上海沦陷告终,但正是中国军人的无所畏惧与英勇坚守,日军“三个月内灭亡中国”的野心才彻底粉碎。 所以,虽然《八佰》拍得不够完美,但是它也不该承受那些电影之外的诋毁和非议,哪怕只因为它讲述的是这样一段可歌可泣的历史,就应该得到足够的尊重; 尽管四行仓库保卫战的血腥气息已经褪去,但曾经在那里奋战的每一个英雄,都值得被我们铭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