厨爹 |
2020-06-03 19:13 |
今年的两会,出现了不少与女性权益相关的提案与建议,受到不少网友的关注。 其中有一项关于9-14岁女孩免费接种HPV疫苗的建议,还一度成为了微博热搜榜第一。 这让我想到最近的一部冷门新片,同样是将重点放在了女性面对的各种生理性焦虑上——《圣·弗朗西斯》。 故事的女主名叫布里吉特,今年34岁。 影片开始不久,她来到了一对女同志家中做暑假保姆,开始和6岁的小女孩弗朗西斯朝夕相处。 想也知道,一个6岁的孩子,让人省心是不可能的。 弗朗西斯上来就把女主搞得非常头大。 在公园里,她管女主要钱买糖,见女主不同意就当众大喊“救命”,一度让人们以为女主是人贩子,连警察都惊动了。 在图书馆中,她突然大喊的一句“你在月经期吗”,也使女主平白陷入尴尬境地。 回家的路上,弗朗西斯一直叽叽喳喳个没完。 女主为了逗她,便抖动儿童车,结果一不小心将她摔在了地上…… 有趣的是,尽管如此,弗朗西斯并没有因此而厌烦女主,反而感受到了她的贴心照顾。 两人的感情也与日俱增,逐渐变成亲密伙伴。 当弗朗西斯被音乐老师夸赞后,女主就带她换上叛逆十足的摇滚装扮,在家里跳舞狂欢。 当弗朗西斯不小心把胡萝卜打翻,被狗狗舔食,女主也不怪罪她,还和她一起把胡萝卜端上去戏弄来客。 可以说,这时的女主对弗朗西斯,有了一种介乎母爱和友谊之间的感情。 这一切,都被弗朗西斯的其中一位妈妈看在眼里。 于是,她与女主的互动也越来越多,开始向女主倾诉自己做了妈妈后的崩溃心情。 但弗朗西斯的另一位黑人妈妈,却对女主没什么好感。 起初,她对女主就相对挑剔一些。 后来,随着女主越来越融入这个家庭,她觉得女主要抢走自己的爱人,更是起了敌意。 一天,在女主陪着家里的母女二人看完烟花后,矛盾终于爆发了。 黑人妈妈当场质问白人妈妈是不是出轨了,还把女主痛斥了一通。 但还没等女主怎样反驳,黑人妈妈自己骂完就率先崩溃了。 原来,她之所以情绪失控,都是因为自己一直工作、没时间陪伴家人而深深自责。 事情说开后,她与女主间的芥蒂慢慢走向了和解。 在影片的结尾,暑假结束了,女主到了该和弗朗西斯说再见的时候。 她看着弗朗西斯走进教室,忍不住流下了泪水。 而弗朗西斯也同样舍不得女主,没过几分钟就跑出教室哭喊着“我爱你”,还表示将来自己来月经的时候,一定会告诉女主。 乍一看,这样的话从一个6岁女孩口中说出,似乎有些突兀。 但实际上,这不仅传达了弗朗西斯与女主之间不带杂念的真挚情感,也点明了本片的主题——身为女性所面临的生理性焦虑。 如果单看剧情主线,本片讲的不过是一段忘年之交的友谊而已,并没有什么特别突出的地方。 但其实,通过这条脉络,本片真正串联起的是女性由生理结构所引发的生活困境。 首先,关于月经这件事,就贯穿了本片的始终。 在电影一开始,女主和P友进行和谐运动时,意外就出现了。 但两人都没有意识到,直到第二天早上,才发现脸上都粘上了血迹。 后来,女主遇到了让自己心动的男人,也就是弗朗西斯的音乐老师。 但就在两人你侬我侬的时候,女主的月经再次光临,音乐老师当场热情冷却,两人也没有了下文。 而至于弗朗西斯,她之所以多次提到月经,就是因为女主在她面前出过不少状况。 生活在两个妈妈的家庭里,也使她小小年纪就深刻意识到了性别为女的特殊性。 这些情节自然不是为了猎奇。 借助它们,影片真实自然地反映了女性在经期可能陷入的各种尴尬,比如突如其来的身体不适、卫生棉条出状况的手足无措等等。 这些着眼生活的细节,相信每个女生看了之后都足以产生共鸣。 另外,关于生育对女性的生理影响,本片更是进行了全方位地细致呈现。 就女主而言,她并不是一个渴望生孩子的人,多年来一直坚持避孕,甚至对生育有着一定的恐惧和排斥心理。 但不幸的是,她有一次意外怀孕了,于是只能选择堕胎。 通过这段剧情,本片不仅细致刻画了女性在堕胎前后矛盾反复、犹豫困扰的心理活动,更罕见地呈现了堕胎后导致的流血、恶心、忽冷忽热等生理症状,以及女主进行子宫按摩的过程。 同时,借由白人妈妈这个角色,本片还描绘了女性在生育后的身心磨难。 在身体层面,生下孩子之后,女性会经历各种或痛苦或尴尬的状况。 比如白人妈妈告诉女主,自打宝宝出生后,她在打喷嚏、咳嗽,甚至深呼吸时都会漏尿。 这一点几乎没有影视作品曾正面展现过。 在精神层面,生育给女性带来的摧残,也不容小觑。 打从怀孕开始,女性的主体性就不断被胎儿侵占,这使得她们成为了自己身体的他者,产生严重的自我怀疑心理。 而伴随着孩子的出生,女性的身体虽然重归自己,但生活空间和精神空间却被孩子进一步碾压和吞噬。 这就使得,一方面,女性对自我的怀疑达到顶峰,渴望重获自主权、回到未有孩子状态的潜意识变得异常强烈; 另一方面,在孩子弱小的生命面前,她们又不得不时刻处于高度紧张的状态。 就像白人妈妈所言,无论在怀孕前考虑了多久、做了多少心理准备,真正有了孩子之后,女性仍然会出现产后抑郁,症状严重的将陷入濒临崩溃的境地。 不少妈妈在巨大的精神压力下,都曾有过杀死孩子的念头,这是十分自然的心理反应。 虽然只有极少数人会付诸实践,但类似的新闻也不是没有过。 看到这里,可能有人会觉得影片已经足够“反婚反育”了。 但事实上,这并非导演的意图所在。 通过对女性生理困境的细致呈现,影片真正想要做到的,是引导观众对女性处境有一个更加清晰客观的认识,并通过公开谈论的方式,对月经、生育、产后抑郁等关乎女性生理的话题,做到去污名化。 因此,作为一部女性题材的影片,本片的切入角度非常特殊。 它没有像《82年生的金智英》等描绘社会现实的影片那样,着重批判家庭、男权社会的症结给女性造成的苦难,而是将重点放在女性基于生理因素所不得不面对的艰难。 在这部影片中,男性角色和原生家庭,都是温和正面的形象。 女主的P友时常在生活上照顾着女主; 女主的妈妈,虽然有颗催婚之心,但对女主自己的想法也表示理解。 这样的情节,或许对很多人来说已经有些理想化。 但正是在这样相对理想的环境刻画下,影片更深刻地提醒着我们不能混淆社会性症结与生理性因素之间的差别——并不是只有抹除生理差异,才能实现性别平等。 恰恰相反,只有真正去了解、正视和尊重彼此的不同,我们才不至于在平权的道路上走向歧途。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