厨爹 |
2020-05-02 20:47 |
两强相遇,背景音的鼓声奏响。 何须声色俱厉? 一抿茶,一挑眉。 足以剑拔弩张。 《叶问4》剧照 再看功夫。 转动盘子,走过半圈停下。 茶杯一丝一毫没动,茶水一点一滴没少。 和《头文字D》里拓海开车的风范,颇有神似。 这一幕。 或许是大家近来,关于电影院最后的记忆。 上映2个月,关于它的呼声渐渐平复。 再回头看看,条姐不无感慨地发现。 或许,它也将成为我们关于功夫片最后的记忆。 01 必须得先弄清一个概念: 何为功夫片? 举个反面例子。 前不久条姐刚骂过的《肥龙过江》,同样是甄子丹主演,同样有打斗段落。 但它根本不配叫“功夫片”。(甚至不配叫任何片) 除了占很大比重的武打戏份,并靠武打推动剧情发展之外。 最重要的一点,功夫片需要借助“功夫”来传递精神。 在这样的前提下,条姐着重说说《叶问4》里的3场动作戏。 一是在学校。 叶师傅出手,教校园霸凌的小混混做人。 揪耳朵。 捏鼻子。 打屁股。 俨然一副教育小孩的家长模样。 但也就是因为艺高人胆大,小臂负伤。 有形的破绽,从此刻开始显露。 无形的破绽,也正是他远渡重洋,出现在这里的原因—— 孩子。 有形无形,通贯全片。 二是在会馆。 太极咏春,两派宗师因意见相左,必有一战。 拳掌相抵,数合间难分轩轾。 你伤一臂,我让你一手。 公平对决,出自武者的骄傲。 酣战正浓。 突然墙壁摇晃,砖石碎裂。 两人不约而同躲在桌子下面,面面相觑。 地震面前,谁也别强逞英雄。 三是在后巷。 李小龙把上门挑衅的老外臭揍一顿,老外不服,从兜里掏出双截棍防身。 低头憋笑,还无奈地摇了摇头。 夺下双截棍。 当年在《少林足球》中特型出身的陈国坤,终于以“李小龙”的角色身份迎来自己的银幕高光。 类似这3段的硬核功夫戏码,《叶问4》绝不藏私。 每段都尽力,每段都贴题。 它们连成针脚,为这段终章织出华美的衣袍。 可“以貌取人”久了,不免忽视“人”本身的气质。 褪去华美的招式。 条姐看到的,是一副贫瘠的躯干。 02 四部《叶问》,给出的人物范式大体相同。 凡白人登场,势必歧视叫嚣。 凡各派高手上前迎战,势必落花流水。 也势必有配角沦为“定点角色”。 动机与心理成谜,最大程度地被压缩表现空间。 像被设置好规定路径,只需走到某点说出某句台词。 用脸谱化的形象,激起高昂的民族情怀。 要条姐说,这也无可厚非。 毕竟隔壁《复联》,可是把神灵都拉来看家护院—— 最多算是马丁·斯科塞斯口中的“主题公园”。 到了《叶问4》,又在这串范式上加了一环。 按时间线,那时的叶问已经71岁。 即便是用斑白的鬓角,也没法解释忽略掉年龄上的错位。 就连甄子丹也坦言。
用还原历史的眼光去看这部戏,就没法看下去了。 单拿出来,这些都无伤大雅。 可汇集一处。 《叶问4》的遗憾,在于“武侠”与“片”的分离。 换句话来说。 它只谈武功,不讲武林。 它只谈情怀,不讲故事。 3次重拳出击后的情感宣泄,精准到秒。 从上面李小龙的笑容。 到叶问放倒哥连,打出那套熟悉的日字冲拳。 再到一生传奇的蒙太奇回放。 从骄傲,到热血,再到惋惜。 比起体面的告别,更像是淌完最后一滴的殆尽。 还有。 那份脱胎于传统武侠世界的二元论世界观。 狭隘与开放,黑与白的绝对界限。 胜负输赢,永远代表着身后的众人。 《叶问》走尽,未来的道路似乎更加明朗。 但遗憾上面,又生长出新的“遗憾”。 最让条姐扼腕的一点,也是大家不忍心丝毫贬损《叶问4》的理由: 或许国产电影不会有下一个《叶问》了。 03 2008年,是许多港片迷的大年。 香港导演进入大陆的创作进入井喷期。 尤其是对功夫片迷来说。 成龙李连杰两位巨星终于“王见王”,实现严格意义上的第一次合作。 虽然片子本身不太美好 《功夫之王》剧照 那一年,受袁八爷提点进入影视行业的甄子丹45岁。 风华正茂的年纪,却苦于没有合适的角色,卡在瓶颈。 终于,他等来了《叶问》。 12年过去。 他为生存而战,为家庭而战,为战而战。 到了第四部,他的双眼反倒格外清晰。 打得过的,哪怕用不光彩的标手也要拿下。 可有一样东西,打也无处发力—— 时光。 武术在被“驯化”。 就拿叶师傅从来不屑施展的标手跟败形脚来说。 刺人要害,本是古代武术的利刃要诀,却在现代的比试中渐遭废止。 英雄在老去。 靠拳头打进世界殿堂的华语动作巨星中,最年轻的甄子丹也已56岁。 《叶问4》之于甄子丹,就如同《霍元甲》之于李连杰。 2002年《英雄》剧照 不光是武术被“驯化”。 现在的明星,又何尝不是这样? 形体漂亮的,能够以舞及武已是不易。 更别提。 抠图替身,技术和人力成本被空前降低。 苦练功夫,又价值凡几? 浪潮褪去,所有见识过波涛的人都在叹息。 今年奥斯卡颁奖礼致敬“最佳国际影片”的环节,播放了一段《卧虎藏龙》的片段。 在条姐看,那是也曾被点燃激情的大洋彼岸传来的一声叹息。 倏忽远去,只留下不太分明的颤音: 武林不再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