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cg112233 |
2019-12-13 11:49 |
无论是《三国演义》还是《三国志》,它们对孙策的评价都很高。孙坚死时,孙策年仅17岁。办完父丧后,孙策带领家人迁居江都。在那里,惯好结交名流的孙策屡次拜访广陵人张纮,希望能得到他的指点。他们两人进行了一段对话,对孙策日后经营江东起到了很大的引导作用。简短来说,就是孙策打算向袁术求取孙坚的部众,然后带领他们返回丹阳联合舅舅吴景割据江东。张纮经不住孙策的死缠烂打,告诉他江东的确是用武之地。孙策听完很高兴,将家人托付给张纮后便起身西行至寿春拜见了袁术,希望能得到父亲的“余兵”。《三国志》记载,袁术对这位少年的谈吐“甚贵异之”,然而当时袁术正与曹操、陶谦交战,最终他“未肯还其父兵”。不过,出于对孙策的欣赏,袁术允许孙策可返回丹阳自行募兵。求兵未得,孙策怏怏地返回了丹阳。虽然招募了数百兵士,但不久便被“泾县大帅祖郎所袭,几至危迨”。于是,194年孙策第二次拜访袁术。 194年群雄割据 此时,兖州曹操刚遭到陈留太守张邈和陈宫的背叛,正与吕布激烈交锋;徐州陶谦刚刚病亡,新上台的刘备也忙于巩固权力。趁此有利时机,袁术也准备扩张地盘。所以,他对有大将之才的孙策很看重,毫不犹豫地将孙坚的部众还给了他。毕竟孙策还是个不到二十岁的少年,所以孙坚遗众对孙策并不完全服从。不久,孙策营中出现了骑士犯罪逃亡的现象。孙策怕其他兵卒效仿,当即派人进入袁术营中将逃兵杀死,然后再到袁术那里表示谢罪。袁术未处理孙策,只是轻描淡写地说了一句,“兵人好叛,当共疾之,何为谢也?”这件事,让袁术觉得孙策不甘久居人下,遂对孙策产生了警惕,并开始注意约束孙策的发展。对这一点,《三国志》记载的两件事可充分说明。其一,袁术曾答应让孙策做九江太守,但最后却用了丹阳陈纪。其二,孙策替袁术攻破庐江太守陈康,袁术再次食言,将其故吏刘勋提拔为庐江太守。孙策深感无出头之日,为防袁术将其吞并,孙策加快了脱离袁术的步伐。不久,一场战事给了孙策机会。 《三国志》记载,“先是,刘繇为扬州刺史,州旧治寿春。寿春,术已据之,繇乃渡江治曲阿。时吴景尚在丹阳,策从兄贲又为丹阳都尉,繇至,皆迫逐之。景、贲退舍历阳。繇遣樊能、于麋东屯横江津,张英屯当利口,以拒术。术自用故吏琅琊惠衢为扬州刺史,更以景为督军中郎将,与贲共将兵击英等,连年不克。”大意是袁术鸠占鹊巢,将本属于扬州刺史刘繇的寿春城霸占,刘繇不得已南渡长江,又挤压了孙策的舅父吴景和兄弟孙贲的生存空间。刘繇站稳脚跟,随机向北面发展。为了消弭刘繇对自己的威胁,袁术曾派军讨伐,却陷入胶着。如此,袁术和孙策被绑到了一辆战车上。时有孙坚旧部、督军校尉朱治,他见袁术不修政德,知道他日后必将败亡,乃劝阻孙策借机返回江东。 孙策渡江 此时曹操已将吕布驱逐,袁术北面的军事压力徒增。同时,袁术和徐州牧刘备也正起兵戈。故而,袁术很希望孙策能牵制刘繇。反正江东的割据势力盘根错结,不仅有“刘繇据曲阿”,还有“王郎在会稽”。他们都有相当的势力,短时间内孙策不会抽身。不久,袁术表荐孙策为折冲校尉,命他返回江东。孙策沿途招募并收拢孙坚旧部,及至历阳,其部属已有五六千人。195年,孙策迎来了单干以来的第一场战斗。史载,“策渡江攻繇牛渚营,尽得邸阁粮谷、战具。”随后,孙策又率兵击败据守秣陵城的薛礼以及县南的笮融。刘繇的部将樊能和于麋发兵救援,均被孙策击破。面对孙策的凌厉攻势,刘繇和笮融弃军遁逃。不久,刘繇和笮融发生火并,其势力一蹶不振。 初入江东,孙策便站稳了脚跟。据载,“百姓闻孙郎至,皆失魂魄,长吏委城郭,窜伏山草”、“旬月之间,西面云集,得见兵二万余人,马千余匹,威震江东,形势转盛”。兵马既盛,孙策便开始有条不紊地清理抵抗势力。当时,江东的割据势力主要有六大股:吴人严白虎等众各万余人,处处屯聚;乌程邹他、钱铜及前合浦太守嘉兴王晟等,各聚众万余或数千;会稽太守王朗;吴郡太守许贡;丹阳地方宗帅祖郎和自称丹阳太守的太史慈;豫章太守华歆。在孙策眼中,这六大势力或是不暗兵法的山贼、或是只懂作诗弄文的腐儒。不到一年,孙策便基本控制了江东诸郡。之后,孙策“自领会稽太守,复以吴景为丹阳太守,以孙贲为豫章太守,分豫章为庐陵郡,以贲弟辅为庐陵太守,丹阳朱治为吴郡太守。” 孙策开拓江东 正当孙策在江东迅猛发展的时候,日薄西山的袁术却于寿春僭号称帝。孙策闻讯,立即写信谴责袁术。他没料到,这一举动让曹操掌控的朝廷大为赞赏。于是,朝廷正式下诏委任孙策为会稽太守,并且封侯拜将,从而结束了孙策由袁术假借朝廷名义授予的将军号和自领会稽太守的历史,使他成为了真正的朝廷命官,这给孙策日后与群雄争锋提供了合法的借口。孙策奉诏讨伐袁术极大地影响了群雄割据的形势。当时袁术和吕布勾结,给曹操施加了很大的压力。孙策的加入无疑会缓解这一压力,使袁术不得不分兵防备孙策。不久,朝廷又对孙策做了进一步封赐,“制书转拜讨逆将军,改封吴侯”。 199年群雄割据 到了袁术和吕布先后被曹操消灭,时局又发生了新的变化,冀州的袁绍击败幽州公孙瓒后转而南下欲兼并曹操。为了防止两面受敌,曹操再次向孙策伸出了橄榄枝。史载,“乃以弟女配策小弟匡,又为自彰取贲女,皆礼辟策弟权、诩,又命扬州刺史严象举权茂才”。孙策对曹操的橄榄枝欣然接受,因为孙策的统治并不稳定。之前孙策的军事行动仅是初步控制了江东,并未收服江东外围的割据势力,如庐江太守刘勋、刘表的江夏太守黄祖和广陵太守陈登。 199年秋,孙策大破刘勋,“收得勋兵二千余人,船千艘,遂前进夏口攻黄祖。”刘表派侄子刘虎率长矛兵五千支援黄祖。同年十二月,孙策于沙羡击败黄祖。黄祖败的很惨,其多年积攒的家底基本拼光。史载,“祖脱身走,获其妻子及船六千艘,士卒杀溺死者数万人”。战后,孙策控制了武昌以下的长江地面。此事给正在进行官渡之战的曹操很大的震动。也许,这也是为何有人推测孙策之死实际上是曹操的操纵结果。 200年,孙策被仇家许贡的门客行刺。很快,孙策伤重而亡。死前,孙策担心自己苦心开创的基业付诸东流,急将张昭等人叫到床前吩咐后事。《孙翊传》记载,张昭觉得孙翊性格很象孙策,提议将兵权交给孙翊。孙策不知可否,当即把孙权叫来,当着张昭等人的面将朝廷授予的讨逆将军和吴侯印绶交给了孙权。孙策的选择很正确,孙权城府深、胸襟宽、有眼界,为政、用兵、治国、用人都恰到好处。229年,凭借兄长孙策开创的基业,孙权终于开国称帝。不久,孙权追封孙策为长沙桓王,封其子绍为吴侯,后改封上虞侯。对此,后人对孙权的做法一直抱有微辞。一者因为孙权未追封孙策为帝,二者是孙权将孙策之子孙绍改封为上虞侯。
实际上,孙权未追封孙策为帝是为了降低孙氏家族同室操戈的可能性,也是为了保护孙策的后代。简而言之:若给了孙策皇帝的名分,其子孙就有了继承皇位的合法性。同时,这也向世人宣布自己的皇位是兄终弟及而来。按照礼法,孙权最终还要将皇位还给孙策一系。如此,必然会给居心叵测的野心家以口实,此为“享虚名而受实祸”。将孙策之子由吴侯改封为上虞侯也有这一层考虑,这一点可以参见受封吴侯的孙登长子孙英最后死于孙亮时期的政治斗争。如此类推,野史中关于孙权对大乔母子很苛刻的记载基本属于好事者的无稽之谈。令孙权想不到的是,孙策的孙子、继任上虞侯的孙奉仍然卷入了孙皓时代的皇位之争,最终被诛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