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cg112233 |
2019-12-10 11:25 |
三国有几个改姓的将军,他们有的融入了这个新的家族,有的在功成名就之后改回了原姓,但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都成名了。东吴也有一个这样的将军,名字叫做朱然,养父死后他请求改回原姓,孙权没有同意。孙权死后,他的儿子终于改了回去。那么,孙权不批准朱然改回原姓是对还是不对呢?
(孙权 图片来源于网络) 先说说整个事情的来龙去脉。 朱治早年没有儿子,他就禀告孙策要求把姐姐家的儿子朱然过继过来,作为自己的继承人。朱然本来姓施,当时十三岁。朱治早年跟随孙权的父亲孙坚征战,是孙坚手下的重要将领,立下不少战功。孙坚死后,朱治归到了袁术军中。因为袁术这个人无德无能,朱治劝孙策平定江东顺便脱离袁术。朱治利用自己的职权,把孙策的母亲吴太夫人和弟弟孙权接到自己的地盘,既供养又加以保护。孙权十五岁的时候,朱治举荐孙权为孝廉。对于这样一个对孙家有功有恩又有情的人,孙策怎能不给于高度重视?于是命令丹杨郡用羊酒为礼物征召朱然。朱然到了吴郡后,孙策用隆重的礼仪来庆贺。孙策还让朱然和孙权一起读书。等到孙权继承兄长孙策掌管江东,十九岁的朱然就被任命为余姚县长。再后来不长时间,孙权将丹杨郡分出一个临川郡,任命朱然为太守。江陵之战,朱然和潘璋截击关羽有功,被升迁为昭武将军,封为乡侯。夷陵之战,朱然跟随陆逊作战有功,被任命为征北将军,封为永安侯。这一年(公元222),孙权称王。孙权当皇帝,朱然被任命为车骑将军、右护军、兼任兖州牧。十六年后升至左大司马、右军师。 朱治死于黄武三年(公元224年),朱然为他治丧结束后,向孙权提出要求恢复本姓,孙权没有同意。孙亮当皇帝的五凤年间(254—256年),朱然的儿子朱绩申请改回本性,得到批准。此时的朱绩已经是镇东将军、假节。 那么,孙权不允许朱然改回原姓是对还是不对呢?事情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看,从孙权这个方面来说,不批准是对的。 朱然改姓,这是孙策批准的事情,当然不能再改回来,因为这相当于皇帝的赐姓,皇帝的赐姓你能随随便便说改回来就改回来吗?有人说孙权这会儿只是一个王,而孙策那时候连一个王也不是,怎么能和皇帝相提并论呢?但在三国那样一个特殊时期,朱家和孙氏已经形成了依附关系,对于朱家来说,无论是孙策还是孙权,都是他们的君主,不要说是你自己申请的,就是赐给你你也不能够改变。有一种说法,曹真的父亲也不姓曹,是曹操将他收养改姓曹,以后这个曹真也就永久地姓曹了。不用说你朱然是靠着养父朱治的光阴发达起来的,就仅仅是孙策的赐姓,孙权也不会让他改回去。假如孙权批准了,那就等于是否定了孙策,也就是等于否定了孙家权威。那为什么后来孙亮时期又得到了批准了呢?那时候的孙亮也不过才十多岁,更何况那时候的吴国政治,可不是一个一般的乱,很多事情还真的就说不清楚。所以,这事也只能是说到孙权为止。当然,孙权不让朱然改姓还有另一番考虑,那就是对豪族大姓既抑制又笼络,朱家也是吴国大姓。当然,这已经超出了本文的议题,不再赘述。 再就是从朱然方面来说,想返本归根却有点儿过河拆桥之嫌。 三国改回原姓的将军名人也有,比如说蜀国的那个王平,史书中就有以何平的名字记载过他的事迹。还有马忠曾经用过狐笃之名等。但这些人只是养于其他人家,后来通过一番拼杀努力成为将军,改回原姓以便光宗耀祖可以理解。但问题在于,朱然、朱绩父子的“功名”真的是靠自己的努力得来的吗?朱治后来有了儿子叫朱才,假如朱治早几年生儿子,朱然只能是朱治的外甥,这样的朱然还能够和孙权一起读书,十九岁当县长吗?作为朱治的外甥,家庭也可能不会太过贫寒,但施家在孙权执政以后,又有谁靠着自己的本事成为大将高官?换句话说,假如朱然仍旧是施然,即便他是朱治的外甥,他能成为一等大将吗?就好比曹真不姓曹,那曹魏的大将军还能轮得到他吗?只能说,不管是朱然还是朱绩,他们虽有才能——这个不可否认,但他们更多的还是来自于朱治的荫护。就好比朱绩那个侯爵,也是继承于叔叔朱才。 朱绩后来能够改回原姓,除了皇帝年幼,也有点儿自己已经翅膀硬了的感觉。就在此后不久,最多也就是两年多一点吧,这个朱绩已经成为了骠骑将军。 和王平、马忠不同的是,这两人的改姓得到了史家的认可,而朱绩却并不是,因为他的传记仍然列在其父朱然条下,并没有确定他就是施绩然后才说他曾经是朱绩,也没有记载他那已经姓了施的儿孙们。不知道是不是史家有意为之还是朱绩没有有名的儿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