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460728710 |
2019-11-23 12:59 |
曹操是三国时期的枭雄,是曹魏政权的奠基人。然而很多人不知道的是他也是一名杰出的文学家,开创了“建安文学”,对后世影响至深。 他的那首《短歌行》“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至今仍能引起共鸣。他在北征乌桓归途中,曾写下一首经典名作,气壮山河,还留下了千古未解之谜。 此诗名为《观沧海》,是一首四言古诗,诗人以浪漫激情的笔调勾画了大海吞吐日月的壮丽景象,气势磅礴,被誉为“有吞吐宇宙之气象”,还入选了中学教科书。 全诗如下: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attachment=2004241] 诗歌开头便交代了登临的地点:碣石山。诗人登上碣石山,放眼远眺,大海的壮阔景象尽收眼底。一个“观”字总领全文,诗人下文所描绘的景象皆从此字而来。 接着的四句写的是他眼前所见之景,波澜壮阔。海面是那样的广阔浩渺,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那耸立的山岛。在它们的点缀之下,平阔的海面显得更加壮丽。 本是萧瑟摇落的季节,可是岛上却是草木繁茂,摇曳葳蕤,诗意盎然之感油然而生。秋风乍起,草木摇动,只见海中的巨浪汹涌起伏,浩浩汤汤。 这些是诗人所见的秋景,苍凉悲壮,也是他的心情写照。纵使到了萧瑟的年华,他仍有一统天下的雄心抱负,就像他在另一首诗中所言“老骥伏枥,志在千里”。[attachment=2004242] 接下来的四句是他的想象之景。日月的升起降落,仿佛都是在这浩瀚的海洋中。灿烂的星辰,好像也是由此中孕育出来的。短短4句,便将大海的宽广胸怀描写得淋漓尽致。 这样神奇壮丽的联想,凸显了诗人宽广的胸襟。他欲像大海一样,包容万物,将天下纳入掌中。这样的伟大抱负,不愧是一代枭雄。 而最后两句没有特殊含义,是一种套语,和诗歌本身并没有太多关系。全诗语言质朴,想象丰富,意境开阔,情感悲壮,是登临诗中的经典佳作。[attachment=2004243] 这首诗无论是情感还是语言都很好把握,但是却留下了一个千古未解之谜,那就是碣石山到底是在哪里? 一般有三种说法,一是指河北昌黎,二是指山东的无棣,三是指辽宁的兴城。 这首诗是曹操证乌桓归途中所写,乌桓当时是在冀东辽宁一带,而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定都许昌(河南),按照地理来看,他返程途中是不太可能会经过山东的。 所以基本可以排除山东的碣石山了。[attachment=2004244] 而辽宁与河北倒是都有可能,后世一般更倾向于河北。 河北的碣石山因先后有多名帝王登临而闻名于世,例如秦始皇、汉武帝、曹操之后的隋炀帝、唐太宗。 有些帝王还在此处建立行宫,在北戴河附近就曾发现一座秦朝行宫遗址,还有附近孟姜女庙出土的秦朝文物,似乎都能证明这座碣石山便是历代帝王所钟情的灵山。 就连毛主席在《浪淘沙•北戴河》也曾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所以很多人都有更倾向于河北。但是辽宁也曾发现秦朝行宫遗址,按照曹操当时的行军路线,也是有可能登上这里的碣石山的。 所以这也就成了千古未解之谜了,到底曹操是在哪里写下这首诗,也许只有他自己才知道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