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漠之虎 |
2019-09-11 08:27 |
![](http://x0.ifengimg.com/res/2019/E3689DC2D61F56DC9F12966169FD512308056E6C_size235_w960_h1344.jpeg) ▲ 马岭河峡谷。 -风物君语- 世界喀斯特 什么是喀斯特(Karst)? 它是一种亿万年间山水大运动形成的地理奇观。至柔的水在时间加持下,变成最坚硬的刀刃,在石灰岩层上纵横切割。雄奇多彩,陡峭多变的喀斯特地貌,由此形成。
![](http://x0.ifengimg.com/res/2019/25F5D8D18FCAF97119540346BE8FE3B1FA47933D_size1621_w500_h672.gif) ▲ 喀斯特的形成过程,“喀斯特”指可溶性岩石经过流水作用形成的地貌。制图/ Paprika 中国南方喀斯特,在全球三大喀斯特分布片区中,最为壮美雄伟,复杂多元。就连世界自然遗产名录都要分为两期,才能将南方喀斯特中贵州荔波、云南石林、重庆武隆(第一期)、重庆金佛山、贵州施秉、广西桂林、广西环江(第二期)这7个代表性的喀斯特地区依次收录。这三个省份,也是中国西南喀斯特最集中的代表地。
![](http://x0.ifengimg.com/res/2019/8E8E49D789D85C157F7A1083EDB384DD0BB55C87_size129_w960_h1356.jpeg) ▲ 中国西南喀斯特分布,亿万年前,古地中海从中国西南地区退去,古生物骨骼与碳酸盐类物质沉积,始成陆地;千万年前,地壳隆升,云贵高原露出地表;百万年前,青藏高原抬升到接近现在的高度(平均高度4000m),现代季风环流形成,被高原分为两支在西南会师,雨水持续不断冲刷云贵大地,山岩溶蚀,地表重塑。制图/ Paprika 贵州,被称为“中国的喀斯特省”、 “喀斯特博物馆”。山、水、人,在这座天地之间宏大壮阔的博物馆里,共生共存。
![](http://x0.ifengimg.com/res/2019/3ED3A1A2CE966F6CA67D05730CCA4E4402822534_size357_w960_h1343.jpeg) ▲ 塔山瀑布。 在贵州,喀斯特的出露区域有128000km2,占全省面积的73%,占比位居全国第一,类型尤其全面。壮美的峰林、石林,奇绝的峡谷、盲谷,神秘的溶洞、天坑……在贵州,喀斯特地貌类型应有尽有,风格鲜明。
![](http://x0.ifengimg.com/res/2019/3B0E19F4F30C20930FC80CA388B7345E8F1381E2_size95_w960_h1072.jpeg) ▲ 贵州喀斯特分布图。制图/ Paprika 这些,远不是贵州喀斯特风情的全部。壮丽和秀美,生机与多彩,共同构成贵州喀斯特的丰富面貌。
![](http://x0.ifengimg.com/res/2019/327248956C8C635941C8B3A3B374D98C8DD65FF6_size6_w834_h263.jpeg) “八山一水一分田”,明媚映晴川 喀斯特博物馆,第一站便是山。 贵州有句俗谚,叫“地无三里平”。占地面积91.2%的山地,让贵州成为中国唯一一个没有平原的省份。就连省会贵阳,也因为分布广泛的喀斯特,在高楼的“水泥森林”间,也经常能看到一座“摩天大山”。
![](http://x0.ifengimg.com/res/2019/373F6CDA4C0BB4DB9906A5AB9846698FBF85B0AE_size295_w960_h1200.jpeg) ▲ 贵阳的黔春立交,反正我是看晕了。 武陵山、大娄山、乌蒙山、老王山……一道道山岭高拔,自东北部、北部、西北部、西南部分别包围着贵州。苗岭,这座长江与珠江水系的主要分水岭,则从贵州中部异军突起,云集的山脉,让贵州高原地势险奇。
![](http://x0.ifengimg.com/res/2019/B3342948AE7256902DE8C4A06A0AE27EA412E2AE_size42_w960_h987.jpeg)
![](http://x0.ifengimg.com/res/2019/E9427FF637E8FD36F0E7C420BF959B2E549582F5_size208_w960_h1005.jpeg) ![](http://x0.ifengimg.com/res/2019/7928BF156640304D740C2AA9BD870EFEFFF21C69_size157_w960_h1005.jpeg) ▲ 安龙穿洞。 在黔东北连绵的低山丘陵地带,梵净山,这座在喀斯特海洋中的矗立的变质岩“生态孤岛”,自武陵山脉中段突然拔地而起,顾盼孤绝,顶天立地。
![](http://x0.ifengimg.com/res/2019/88A7DFEFD02E1026FE24967B5BAD0491D694EA9E_size121_w800_h665.jpeg) ▲ 梵净山山貌。图/ 视觉中国 这里是中国南方最早形成陆地的地区之一,自然盘桓着神秘而珍稀的上古生物。只在此地栖息的黔金丝猴,被称为植物“活化石”的珙桐,都在梵净山的原始森林之中悠然生存。
![](http://x0.ifengimg.com/res/2019/BDB01927F266853DF1C03A6CAD14347DEE61BA7A_size186_w960_h1343.jpeg) ▲ 梵净山上的人工奇迹。图/ 视觉中国 梵净山在喀斯特地貌环绕中以孤峰的形式,独树一帜,而论起喀斯特地貌的壮阔全面,还是要看峰林与峰丛。 “磅礴千里,西南奇胜”,首推兴义万峰林。
![](http://x0.ifengimg.com/res/2019/0C9C70C67DAFDFEB297DECA85FFA5FF0DA92892D_size323_w960_h1343.jpeg) ▲ 喀斯特峰林和喀斯特峰丛,在尺度和规模上数量级最大,涵盖大多数喀斯特地貌,是喀斯特的大气之美的体现。图片中的远处即为万峰林。图/ 视觉中国 中国最大的锥状喀斯特峰林,在波澜不惊的田园之间拔地升起。喀斯特,早已融入当地的日常起居。近两万座峰丛峰林,自亿年前的三叠纪缓缓升起,时光让岁月失语,唯有称霸海域的鱼龙、“盛开”在岩层间的海百合化石,诉说着喀斯特这一亘古以来的大奇迹。
![](http://x0.ifengimg.com/res/2019/CAC3B2C5C3CE1F0466FFF0E749D2037D6CB17DA3_size123_w533_h800.jpeg) ▲ 万峰林错落之间,还有民居。图/ 视觉中国 施秉云台山,丰神俊秀,怪石穿空,奇峰耸立,是贵州大地上的险奇一划。
![](http://x0.ifengimg.com/res/2019/110DC14F9FC67785AC826B7192BDEAC2BAC5717F_size139_w960_h960.jpeg) ▲ 贵州施秉云台山云黑冲喀斯特奇观。图/ 视觉中国 独一无二的白云岩喀斯特地貌,让这里峰丛耸立,峡谷幽深。在云雾缥缈之间,展现出神秘的自然之美。
![](http://x0.ifengimg.com/res/2019/F247928A47FDE65A3B63F46D6DF62B5996E4EBFB_size70_w960_h704.jpeg) ▲ 峰丛峰林孤峰剖图。制图/ Paprika 看罢雄伟壮阔的峰林峰丛,还有微缩的喀斯特“盆景”——高度仅为数十米到数十厘米不等的石林。这种精巧的喀斯特地貌,让人不由顿感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造化神奇。 石林,最为小巧玲珑,也最显奇绝:云南路南石林峥嵘雄奇、湖南古丈石林褐红古朴、广西贺州石林光洁如玉……而在“喀斯特博物馆”贵州,石林的形态颇为“广博”。
![](http://x0.ifengimg.com/res/2019/EB8D2CD1D60DBE5430E42FD8856E8C70E1A1E997_size216_w960_h1344.jpeg) ▲ 贵阳喀斯特公园。 在贵州思南,长坝和荆竹园两片石林隔江相望,形成一座“喀斯特博物馆石林分馆”,在这里,针、剑、塔、柱、城堡……从“幼年”到“老年”,不同发育阶段的石林形态应有尽有。
![](http://x0.ifengimg.com/res/2019/B3342948AE7256902DE8C4A06A0AE27EA412E2AE_size42_w960_h987.jpeg)
![](http://x0.ifengimg.com/res/2019/1177C3E1335E08E57B1D55E514FD82186CB77182_size194_w862_h1011.jpeg)
![](http://x0.ifengimg.com/res/2019/A22FC1F55EA45910870A2F76FEF4555E79577402_size98_w431_h512.jpeg) ▲ 贵州思南石林。 精微的地区节理构造,让水这位能工巧匠,沿可溶性碳酸盐岩的裂隙,经由 数千万年乃至上亿年的耐心雕琢,细细打磨出石林这种喀斯特地貌里的“微雕艺术”。
![](http://x0.ifengimg.com/res/2019/0487F47ACCB552307F38AC95DA275F8D3D6BE750_size7_w834_h264.jpeg) 千山万壑谁裁出?高山流水,长河万里 在贵州,八大水系纵横交错。乌江、南盘江、北盘江、清水江、赤水河……总长11270km的数百条河流,顺应地势由贵州西、中部向北、东、南三个方向分流,在高原大地上侵蚀切割。
![](http://x0.ifengimg.com/res/2019/38FC0FB29960849150B9AD5D82BAA92D1CD73396_size204_w960_h960.jpeg) ▲ 乌江大峡谷 。 河流下切,如同狭长的刀锋,在峰丛遍布的喀斯特地区不断侵蚀,便形成喀斯特地貌里最为幽深险峻的喀斯特峡谷。 若论气势雄浑险峻,首推北盘江大峡谷,前后绵延近14km,最深处超过1km。让它从壮阔和深邃两个维度,展示出大自然的浩瀚。
![](http://x0.ifengimg.com/res/2019/B3342948AE7256902DE8C4A06A0AE27EA412E2AE_size42_w960_h987.jpeg)
![](http://x0.ifengimg.com/res/2019/155398AC363D0748CE908A7238486DB55177C22E_size96_w960_h834.jpeg)
![](http://x0.ifengimg.com/res/2019/7F0900B79FABE39C8C24CE793B50DED49DF9E5E1_size147_w960_h832.jpeg)
![](http://x0.ifengimg.com/res/2019/7ECCDC3F81A4094AE7053D5AF55201638043C3ED_size103_w960_h834.jpeg) ▲ 北盘江大桥跨越黔滇两省交界的 北盘江大峡谷 。桥梁主跨720m,桥面距水面565m,2018年9月经吉尼斯世界纪录认证为“世界最高桥”,载入世界吉尼斯纪录大全 。 马岭河峡谷,则是另一种秀美风姿。近80km的群山回响之间,因为千米落差产生的百余条瀑布次第排列,飞流激湍,让峡谷两侧怪石嶙峋,堪称鬼斧神工。
![](http://x0.ifengimg.com/res/2019/5AC14182ED17F836BD5719401A53DB63485CF089_size167_w533_h800.jpeg) ▲ 马岭河峡谷。图/ 视觉中国 这种密集的瀑布生态,便被称作“喀斯特瀑布群”。瀑布景观的代表——黄果树瀑布,便是其中的典型。它有的不止是“水云生处龙翻腾”的流连美景,同时也是一个“活着”的喀斯特样本。
![](http://x0.ifengimg.com/res/2019/0AD6ACA10775E3B12C8AB00C3D87E6351202DFAC_size147_w610_h853.jpeg) ▲ 黄果树瀑布地貌。 在瀑布激流之下,底层岩层一边在缓慢坚定地抬升,一边被流水侵蚀,瀑布也逐渐向源头退却,这种被称为“溯源侵蚀”的现象,诠释了喀斯特形成中山与水的互动。
![](http://x0.ifengimg.com/res/2019/A1925FB4CF8D79E7FCBDF093137B41747AE06806_size93_w960_h540.jpeg)
![](http://x0.ifengimg.com/res/2019/8EE84F10234EA049F2ADD62644083D23296CFD35_size130_w960_h598.jpeg) ▲黄果树瀑布。 雨润万物,喀斯特地貌的奇险,更在地表的壮丽山水之下。 石灰岩地表难以存水,于是降水不断落入地下,溶蚀、冲蚀、崩塌……在我们的视野之外,一个迷幻瑰丽的地下喀斯特世界形成了。
![](http://x0.ifengimg.com/res/2019/01E143ED5DC16B12D35C5FC019FEDF34395E6766_size1569_w250_h429.gif) ▲ 天坑形成过程。制图/ Paprika 天坑,就是地下洞穴不断塌陷,形成的喀斯特负地形奇观,宏大广阔的天坑,无遮无拦,深不可测,仿佛是某位造物者在地球上信手点下的一个个句号。
![](http://x0.ifengimg.com/res/2019/B4E7ECD5E1D25022BA2BB41E34D60B5BF2C5606D_size199_w960_h684.jpeg) ▲ 水的互动同样形成了神秘的自然奇观。在贵州安顺旋塘,有一口方圆百米的池塘,水常年自行顺时针旋转。这就是喀斯特地质奇观——漏斗形盲谷。地上河和地下河形成——进水-排水的平衡,让这种自然奇观得以形成。 打岱河天坑,是这其中的着重句点。它曾经因为过于宏大,未能被整体观察,而一直没有被列入喀斯特“天坑”的名单之中。它一登场,便以巨大的容积和面积位居世界“天坑”之首,相比于它那些方圆百米的兄弟,底部面积800000m2,深达543m的打岱河天坑可以轻松放下11座东方明珠塔(高约468m)。
![](http://x0.ifengimg.com/res/2019/B3342948AE7256902DE8C4A06A0AE27EA412E2AE_size42_w960_h987.jpeg)
![](http://x0.ifengimg.com/res/2019/F07C1B63869A86754AFC3855CA0E719C2C5E1001_size173_w960_h962.jpeg)
![](http://x0.ifengimg.com/res/2019/0F80F2269524AF476C8E0658592BBABD5AB96FC9_size192_w960_h962.jpeg) ▲ 贵州塘边打岱河天坑。打岱河天坑南北走向长度1800m,东西直径1700m,深543m,底部面积800000m2。 贵州紫云格凸河洞厅,有溶洞,有山水,古朴幽奇。在这里,生活着人类最后的穴居部落“中洞苗寨”,喀斯特洞穴“返璞归真·”,变成天然居所。这个住在洞穴里的现代苗寨“部落”,把岩洞变成住所,又在洞里建起学校,让溶洞环境变成自己日常生活的亲切臂助。
![](http://x0.ifengimg.com/res/2019/9F62D43FCF141A8D3F17410C917E164FA41E02CC_size138_w960_h685.jpeg) ▲ 格凸河洞厅小学。
![](http://x0.ifengimg.com/res/2019/89610D05172B98F4598ECC7F481EA03E7A00B8F2_size153_w960_h963.jpeg) ▲ 格凸河洞厅外。 溶洞源于喀斯特地貌下丰富的地下长河,又随着时间,凝出钟乳、石笋……这,便是时间长河带来的“造化钟神秀”。 深不可测的神秘双河洞里,诞生了闪耀梦幻的石膏晶簇,如花如絮,熠熠生辉。
![](http://x0.ifengimg.com/res/2019/B914EE60CDA6AFF70065EF0141D9782BE0494AA4_size288_w960_h1443.jpeg) ▲ 从1997年开始,中法两国的考察队就在不断刷新着贵州双河洞的长度纪录。截至2018年,双河洞测量长度已经达到238.48km,探明深度594m,超越马来西亚姆鲁山国家公园的清水洞(测量长度222km),成为亚洲第一长的洞穴系统。双河洞的长度,还在随着探测进程不断刷新……图/ 视觉中国 而“溶洞之王”织金洞,更是地下喀斯特世界中的明珠。在这里,石笋、石柱、石幔、石芽、钟旗……五光十色,千姿百态。
![](http://x0.ifengimg.com/res/2019/9BA451A462AFF72E1F850213432DB61CD9C566E7_size194_w892_h669.jpeg)
![](http://x0.ifengimg.com/res/2019/AE432E69125A3EBEB730B0E5FBEE9F3F8EE7E1DC_size156_w960_h719.jpeg)
![](http://x0.ifengimg.com/res/2019/0E80848BCC019A731888C4EECEC49B9A37D14EF9_size134_w956_h716.jpeg)
![](http://x0.ifengimg.com/res/2019/EB739FE63A5E376A4BCE70FDF23A4A30CFC7E383_size145_w959_h719.jpeg)
![](http://x0.ifengimg.com/res/2019/B9D4E3D904FCDD8A8B8F69882B3049AEA6CC976B_size271_w959_h719.jpeg)
![](http://x0.ifengimg.com/res/2019/2250624D979493B77CF1711A04D766EA5AE0637E_size41_w915_h686.jpeg) ☞
![](http://x0.ifengimg.com/res/2019/47621B4662F3B720A8E102ABE7354670172054AC_size170_w960_h962.jpeg) ▲ 荔波天钟洞。 海枯石烂,水滴石穿。 有山有水,也就有了万物生长。
![](http://x0.ifengimg.com/res/2019/D2668188C79EB6220F670D034B07A4FC562431D5_size252_w960_h1343.jpeg) ▲ 滴水滩瀑布,形似观音。 贵州荔波,是独一无二的喀斯特生态公园。这里是贵州高原和广西丘陵盆地的过渡地带,特有的区位让它成为被周边喀斯特石漠地表所包围的一块绿洲,还是整个地球同纬度上的绝版喀斯特“绿宝石”。
![](http://x0.ifengimg.com/res/2019/9A889064196C1C7B46D895AFB7A88F20CD09909A_size414_w960_h1344.jpeg) ▲ 贵州荔波茂兰自然保护区位于云贵高原向广西丘陵盆地过渡的斜坡地带,抬升不够明显,容易蓄积水。这种独特的地理区位,造就了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喀斯特原始森林。 图为贵州荔波樟江风景区。 在这里,锥状喀斯特秀丽多姿,峰丛与峰林相互依从,河、湖、泉、溪为岩层带来生机,许多生物“活化石”悠然自得。覆盖率高达九成的森林在怪岩奇石间穿行,从山间延伸到水上,与高原喀斯特湖泊一起,串起玲珑瑰丽的“荔波小七孔”。
![](http://x0.ifengimg.com/res/2019/8FABF2E09C85F16616DF1391202F3A819072D4C5_size169_w960_h685.jpeg) ![](http://x0.ifengimg.com/res/2019/3669E804D1C1B30BF64268F06E8AEAA9FEFC5DC5_size87_w960_h639.jpeg) ▲ 荔波小七孔景区。 贵州荔波喀斯特,是时间这个作曲人,为风与水在大地上谱写的一支舞曲。师法自然的水族、信奉“万物有灵”的瑶族、蜡染技术精妙绝伦的布依族……一个个多彩多姿的少数民族,在这里与天地共生,成为这支舞曲最灵动的音符。
![](http://x0.ifengimg.com/res/2019/678D9A1B3C4870D2A1AC02939EB259177E280E16_size7_w834_h263.jpeg) “黔”程似锦,且看绿水青山 而在贵州大多数的喀斯特地区,人与自然如何相处,曾经是一个难题。 贵州有句民谚,“天无三日晴”。云贵高原上独有的大气现象“昆明准静止锋”,让贵州大部分地区位于冷空气一侧,导致这里阴雨连绵。然而喀斯特地貌特有的地质结构会使水快速渗透到地下,久而久之,易导致地表干旱和水土流失,只留下石头密布的“荒漠”
![](http://x0.ifengimg.com/res/2019/16BA2C998437D5798A995DD948E76CFB6721E491_size371_w960_h1344.jpeg) ▲ 贵州省三都都江镇。 生活在喀斯特地区的居民不得不“在石头里种地”。他们砍掉植被,从石缝和碎石中收集土壤,日积月累,才能堆积成堪堪能够种植农作物的土地。
![](http://x0.ifengimg.com/res/2019/1CB1F679F8A50121FA22488E400EAF1DFF0F999E_size317_w852_h1280.jpeg) ▲ 建在山上的苗寨。 这样形成的高山梯田,远处俯瞰,固然美好,却也反映了千百年来的生存辛酸。玉米因为需水量少,适应性强,很快成为了喀斯特地区遍布的作物。但玉米的根系并不能久植,年复一年的翻耕反而更破坏土层结构,加剧了水土流失和土地“石漠化”进程。
![](http://x0.ifengimg.com/res/2019/646D112875B63D489FA448A0B07F5777CCAC774F_size426_w960_h1344.jpeg) ▲ 从江县高榜梯田。 喀斯特地区,迫切需要根系能够深植,长久固土保湿的作物。 于是,人们把目光投向了一种古老却熟悉的植物。
![](http://x0.ifengimg.com/res/2019/5F3ADB86517437DA4E3371A9A0D6AC36501CBFEF_size148_w960_h1483.jpeg) ▲贵州省名茶、贡茶分布与喀斯特地貌的对比(其中有些茶随着历史变迁,已经消失)。制图/ Paprika 它根系可以深入地表1-2m,能够维持水土;它的叶子苦甜并存,是世界三大饮料之一;它适合在600m-1200m的低纬度丘陵山区生长;它需要充沛的降水与云雾天气维持叶片的鲜美…… 而贵州这个高原喀斯特大省,正从高海拔、低纬度、湿润气候和云雾天气条件上,满足它生长的一应需求。
![](http://x0.ifengimg.com/res/2019/205123A64329416C2CA0D2AF0FE18827356824A9_size107_w960_h765.jpeg) ▲ 生在喀斯特大省,贵州的路:我太难了。图 它,就是茶树。 事实上,贵州,正位于学界公认的茶的起源地——滇、黔、桂三省交界地台向云贵高原大斜坡。目前最早的茶籽化石,也是在1980年,于贵州晴隆、普安两县交界处被发现。
![](http://x0.ifengimg.com/res/2019/B25BFA80006CE606BAA225D46CE5CB27B672E916_size82_w960_h640.jpeg) ▲ 晴隆著名的二十四道拐,足以说明这地形的艰难了。图/视觉中国 亿万年的山水大运动造就了喀斯特地理大奇观,同样也为茶这种古老的植物创造出生长的乐园。
![](http://x0.ifengimg.com/res/2019/17AC8CBF65AC144C4800E1DF2DB8E55094A11B3F_size480_w960_h1631.jpeg) ▲ 湄潭万亩茶场。 湄潭万亩茶场、凤冈生态茶海、久安古茶树丛……截至2018年底,贵州人在喀斯特遍布的高原上,种出一片片青山,创造出生态大奇迹。 位居全国种植面积第一的700万亩茶园,带动45.2万贫困人口走向一条绿色、生态的致富之路。
![](http://x0.ifengimg.com/res/2019/73291C0AD65BD8CD205DBB8C0DA3A16AB267A304_size539_w960_h1439.jpeg) ▲ 湄潭茶园中的采茶工。 人与山的探索、尝试、共生,千百年来,未曾间断。恒远的山水之间,新生的是雄关漫道。踏着时代鼓点的贵州人,如同古老却依然变幻常新的喀斯特一样,群山虽险,而今迈步,前路已是“高速”通途。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