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诺亚方舟停靠之地亚美尼亚遍地是瑰宝[56p] --]

武当休闲山庄 -> 无奇不有 -> 诺亚方舟停靠之地亚美尼亚遍地是瑰宝[56p]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沙漠之虎 2019-08-10 08:19

“全身涂满了嘶哑的赭色,你整个远远地伸向天涯,可这里只一小茶盘清水,就粘成一幅小小的图画。”——曼德尔施塔姆
埃奇米阿津的珍宝和废墟
埃里温是亚美尼亚的首都,然而,要探寻亚美尼亚充满神秘色彩的历史,却必须从离埃里温18公里的埃奇米阿津开始,因为从公元117年起的数百年间,埃奇米阿津一直是亚美尼亚的都城。

2世纪末,一个亚美尼亚贵族的后代圣格雷戈里开始在埃奇米阿津传播基督教信仰,被国王提瑞达特三世当作“邪教分子”投入深坑地牢,14年后因为他医好了国王的奇异病症,才得以与之修好,并劝说国王皈依了基督教,进而将基督教奉为国教。

301年,圣格雷戈里奉命在亚美尼亚修建第一座教堂(即埃奇米阿津教堂),从此它被定格为亚美尼亚使徒教会的主教堂,每天都有来自世界各地的基督教信徒来此朝拜。埃奇米阿津主教堂作为亚美尼亚基督教的中心,每七年举办一次隆重的圣礼仪式,世界上所有的亚美尼亚教堂都会派人参加,并带走每七年才熬制一次的洗礼油。

准确地说,如今的埃奇米阿津教堂是一个占地面积极广的建筑群,临街的大门修建得犹如纪念碑,为纪念亚美尼亚皈依基督教1700年而建,门上刻画了国王将权杖交于主教的神圣场景。

时至今日,当年的王宫也成了埃奇米阿津教堂的宗教珍宝馆,收藏着无数圣物,从诺亚方舟残片到曾刺入耶稣胸口的圣矛,从耶稣头上的荆冠碎片到圣格雷戈里镶金嵌宝的右臂护套,从千年前的彩绘《福音》书到历代大主教华丽的圣衣冠……当参观者从一件件宝物前走过,恍若在翻阅着一部基督教厚重的史书。

在埃奇米阿津,还有一座著名的教堂废墟非同寻常,它正式的名称叫兹瓦尔特诺茨教堂遗址,建于7世纪,毁于10世纪,而且从此没有修复重建。即便如此,残留下来的断垣残壁依旧遮挡不住它昔日的辉煌,其壮观的景致至今依然令人惊叹。
尤其是在建筑史上,兹瓦尔特诺茨教堂遗址更为重要,因为这样大规模的圆形教堂在东方乃至世界都是已知的第一座。

据说,拜占庭的康斯坦丁皇帝于652年亲临即将完工的兹瓦尔特诺茨教堂建筑现场,并邀请建筑师阿瓦涅斯去他的都城也修造一座同样的教堂,这一计划由于建筑师死在前往康斯坦丁堡的路上而没能实现。不过,兹瓦尔特诺茨教堂的建筑理念还是得到了广泛传播,并且在欧亚新的建筑和艺术杰作中得到发展。
信仰是解读亚美尼亚的唯一钥匙
修道院是教会专门培养神职人员的地方,在这里,他们要接受教会的知识,修炼自己的品格行为。

所以,修道院的选址多在远离城镇的荒山野岭之中。在亚美尼亚,孤悬于山野上、洞穴旁的修道院最为动人心魄,那是信仰力量所在。
如果要在众多的修道院中,评选最美修道院,始建于1105年的诺拉旺克修道院最有可能夺魁。
它选址于悬崖雪山之间,造型独一无二,是世界上第一座在外墙建楼梯的双层宗教建筑,内外精雕细刻,加上红砂岩堆砌的自身艳丽,天生具有一种柔美感。

据说之所以有这款史无前例的创意造型,是因为建筑师爱上了美丽的公主,而国王说,想娶公主,先建成世界上最美的教堂再说。压力之下,建筑师费尽心机,终于脑洞大开。诺拉旺克修道院问世之日,必定赢得无数赞叹,最后建筑师是否抱得美人归倒没有人关心了。
在最美修道院评比中,格加尔德修道院(亦叫圣矛修道院)无疑是诺拉旺克修道院的“劲敌”。格加尔德修道院倚山而立、气势恢宏,是中世纪亚美尼亚修道院迄今整体建筑和装饰艺术保存最好、最完整的代表。

4世纪时,亚美尼亚第一任大主教圣格雷戈里为了保存罗马士兵用来刺穿耶稣身体的那个圣矛(现存于埃奇米阿津教堂珍宝馆)修建了这座修道院,其大部分建筑物在岩石中凿成,有一股清泉从岩壁流出,落在小教堂的水池中,潺潺声响非常悦耳。修道院内部朴素庄严,静静的烛光里只有廊柱上方的浮雕引人注目,牛头口衔铁环,铁环上有两条链子拴住了两头憨态可掬的狮子,铁环下方还有一只神鸟张翅伫立于盘羊背上。这些浮雕的含义不仅旅游者看不懂,听说连考古学家也为之伤透脑筋。
还有一家叫阿赫塔拉的修道院也有颜值加入最美修道院评比。它离格鲁吉亚不远,与阿赫塔拉要塞在一起,高悬于山顶,因为年久未修和遗世独立,乌黑的门廊门柱更添了沧桑感,进入信仰中心,斑驳且美丽的壁画呈现着古老的光泽。

摇曳的烛光映照着圣母抱着圣子的图像,尤其让人印象深刻的是,这里圣母的形象与别处的不同,从服饰到容颜都已本土化,宛若风华正茂、温良贤淑的亚美尼亚女子。

比起阿赫塔拉修道院来,偌大的要塞和城堡建筑只能用残破来形容,不过这样的残破因为长期与树木杂草共沐阳光雨露,又诞生出一种人工与自然的奇丽来。如今这里只有一个人守着,陪伴着清凉的岁月和他心中的上帝。



埃里温的繁华里散发出的艺术光芒
与山野中清寂的修道院相比,首都埃里温则充满活力,一片繁华。

从自由广场到共和国广场的千米之路,最能感受到亚美尼亚都市的艺术气息。

自由广场以气势恢宏的国家歌剧院为醒目标志,建于1933年的国家歌剧院,包括两个大厅:拥有1400座位的音乐厅和拥有1200座位的国家歌剧芭蕾舞剧院,是古老建筑风格与现代建筑风格的完美融合,令人过目不忘。由20世纪早期杰出的新古典主义建筑师、亚美尼亚最著名的建筑师亚历山大·塔马尼扬(他的肖像出现在亚美尼亚500德拉姆纸币上)设计。自由广场和广场边上的天鹅湖,极好地衬托了国家歌剧院的华美和气派。

在自由广场到共和国广场之间是埃里温最主要的商业步行街,琳琅满目的商场与悠闲惬意的咖啡馆鳞次栉比,这样的千米穿越犹如一次休闲漫步。
到了共和国广场,即使“美盲”也会眼睛一亮,因为这个超大广场的周围是亚美尼亚国家核心建筑密集区:亚美尼亚总理府、国家历史博物馆、国家画廊、文学艺术博物馆、外交部等部委大楼、万豪亚美尼亚酒店、国家邮电总局,皆为亚美尼亚古典式建筑,以当地盛产的红、粉、白各色岩石建造,以粉红色为主色调,共和国广场中心有喷泉、绿地,现在有一部分地方成了停车场。共和国广场原名列宁广场,其中央靠西位置的列宁塑像已于20世纪末移除,亚美尼亚的近代沧桑仿佛也就此抹去。

当然,共和国广场最诱人的不是广场本身,而是它边上的亚美尼亚国家画廊。

在亚美尼亚还没独立出来之前,这个画廊的欧洲艺术品收藏就排在全苏联第三位,很多是二战时期转移自俄罗斯的名家作品,陈列品分列于八个楼层中。对于这个历史悠久的基督教国家来说,三、四层的中古亚美尼亚艺术品尤为精彩,最震撼的是揭取自亚美尼亚不同教堂和修道院的大幅中世纪壁画。可以这么说,正是因为亚美尼亚国家画廊的丰富收藏,让与之毗邻的国家历史博物馆黯然失色。




分别处在地球两端,如果说南极是世界尽头,一个唯美梦幻的白色圣境;那么北极就是世界之巅,一个冒险家的乐园。
位于北极圈内的斯瓦尔巴群岛,在挪威语中意为“寒冷海岸”,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被人们称为“地球上最北的城市”、“世界上最寒冷的地方之一”,这里是人类向北推进的最后一个定居地,也是探险家探索北极的门户。这里杜绝生与死,是一座常年处于日不落或夜无边的城市……
一切闻所未闻的惊奇体验,听上去难免遥远而虚无,直到飞机真正降落在那建立在永久冻土之上的朗伊尔机场,你才能开始切身体会到“寒冷海岸”的含义。今天,凤凰网旅游特约作者徐可意,便以她亲身的经历,为大家送上北极门户斯瓦尔巴群岛的探险之旅。
文:徐可意
图:陈海滢
想了解更多斯瓦尔巴群岛的攻略,关注凤凰网旅游微信(travel_ifeng),回复“斯瓦尔巴”即可收取。
斯瓦尔巴群岛
“这片土地神秘莫测,有时白天充裕得似乎没有尽头,有时尽是漫漫黑夜,几乎使人发疯。其严寒能使醋凝固,能冻裂包括石头的所有东西。这是一片地图上无标记、无人宣称主权的区域。”——巴里·洛佩茨《北极梦》
将坐标指向地球最北端的大陆,斯瓦尔巴群岛,一个普通游客可以到达的最靠近北极的位置。但在这里的旅行绝不止于单纯的观光,每个人都能收获一整套多样且复杂的感受。当你行至此处,看到人类在这里留下的苦难与成就,一切现实生活中的抱负、渴求、向往也都与冰原上的狂风、极光、彩云、暴雪、动植物一样,化为极地景观的一部分,让人与这片土地连为一体,感慨天地造物的神奇。
航拍斯瓦尔巴


正如挪威作家奥德在《度日如年》里所说,在斯瓦尔巴,可以更加真实地体会到自己生而为人的真谛。你虽不是上帝,但却仅次于上帝——一个自己为自己负责的、活生生的生命。
接下来,让我们背上行囊,一路向北,迎接你们的是比任何一个冬天都剧烈的寒冷,狂风、暴雪、险峻、寂寥,恶劣的环境却伴随着冰原、幻日、暮色、极光这样绝世的美景。位于斯瓦尔巴群岛上的朗伊尔城,一个把死亡列入违法的城市,一个北极熊比人数量还多的地方,那是人类文明的北方边界。
一、杜绝生与死,人类文明的极北之地
跨出机舱门的一刹那,我被大风吹得后退了一步,定了定神,如战前的士兵般检查了下自己帽子、围巾、手套、羽绒裤都已装备妥当,我才小心翼翼地走下舷梯。朗伊尔城的机场很袖珍,最多只能允许一架飞机停靠,从下飞机走去到达大厅不过两分钟的路程,近处是“斯瓦尔巴德欢迎你”这样象征人类文明的字样,而不远处,雪山和冰洋渲染出一种原始的冷酷感,像极了《星际穿越》里主角到达的冰雪大陆。行李传送带上方有一头1:1 原比例大小的北极熊摆件安静地趴着,似乎在检查着不速之客带来的大包小包,眼神中充满好奇。
斯瓦尔巴群岛
朗伊尔城位于斯瓦尔巴群岛(Svalbard),以北纬78°13′ 的位置成为全世界最北的城市。它距离北极点仅有1300 千米,拥有多项世界地理纪录,如全世界最北大学(斯瓦尔巴大学),最北的博物馆,最北的邮局等等。
斯瓦尔巴地图
朗伊尔城居民约有1800 人,当中挪威人居多,俄罗斯人次之。这里是世界上唯一的一个判定死亡违法的城市。由于医疗资源极其有限,加上地表下的冻土层导致尸体不会自然腐烂,病毒会永远留存在这里。除非猝死,否则病人和年龄大的老人必须离开朗伊尔城,去挪威的其他医院治疗和养老。而且,法律禁止人们在岛上生孩子,孕妇在临产前一个月也必须离开这里。
然而,这个遥远的极北之地的岛屿,却与中国有着奇妙的历史渊源。最早发现和命名它的是荷兰探险家、航海家巴伦支,他希望寻找一条通往中国和东方的捷径。当时除了绕过北美洲的“西北航线”和绕过欧亚大陆的“东北航线”之外,他于1596 年另辟蹊径取道北极点,经过并命名了斯瓦尔巴群岛,意为“寒冷的海岸”。在他死后275 年,即1871 年,人们才在新地岛的棚屋中,找到了巴伦支藏在烟囱里的遗书,其中还有一封写给中国的信,证明了他当年探险的意图。
朗伊尔城
机场大巴缓缓地开在雪地道路上,两边的雪山庄严肃穆,大地一片银白,而雪花如鹅毛般大片地从天空飘飘洒洒。天、地、山、海,清纯洁净,容不得一点泥潭。这里的纬度已是北极圈内的极北位置,每年十月末至二月中旬皆为极夜,四月中旬至八月中旬则变为极昼。
荚状云
我们有幸在它难得的日夜交替时段赶赴这里,此时大雪仍未落幕,浮冰开始慢慢融化。朗伊尔城的天空中漂浮着大量冰晶,整齐地折射着太阳光线,幻日、日晕、闪耀着彩虹色彩的荚状云,变幻莫测的天象,给蓝白色的冰原和宁静的城市增加了一丝妩媚。
幻日和热气球
二、末日的诺亚方舟,人类共同的宝库
斯瓦尔巴特群岛多山地,最高点海拔1712 米,沿岸多峡湾。地处北极圈内,沿海盛产海象、海豹、北极狐、鲸等。矿藏有煤、磷灰石、铁、石油和天然气等,斯瓦尔巴65% 的地区都被作为自然公园保护,以维护其独特的动植物资源。
20 世纪初,彼时煤炭是工业发展的重要资源,斯瓦尔巴群岛丰富的藏煤让欧美列强垂涎,加上当时群岛主权未定,各国开始争论群岛主权的归属。
煤矿开采
1925 年,中国、前苏联、德国、芬兰、西班牙等51 个国家签署了《斯瓦尔巴条约》,这使斯瓦尔巴群岛成为北极地区第一个非军事区。条约承认挪威“具有充分和完全的主权”,该地区“永远不得为战争的目的所利用”。各缔约国的公民可以自由进入,在遵守挪威法律的范围内从事正当的生产和商业以及科学考察等活动(通行权和经济开发权为签署条约国家共享),无需得到挪威政府的签证许可。
如今的朗伊尔城依然以煤炭开采作为主要经济来源,采矿业至今仍是朗伊尔城的重要一环,目前全城的居民绝大部分都是采矿工人。就连我们住的旅馆,也取名叫“煤炭工人的小屋”,最初就是给开矿工人居住的。近年,由于基础建设完备,当地的研究活动与旅游正在急速增长。研究以电离层与磁性层设施为主,如EISCAT 雷达、北极光基地及一个属于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IMAGE 系列的磁力计。
北极圈内的旅馆:“煤炭工人的小屋”
此外,朗伊尔城还拥有全世界最大的种子库,共可存储22.5 亿颗种子,旨在保护农作物多样性,同时应对小行星撞击地球、核战争等灾难。种子库建于冻土地带的岩石中,因此不受气温变化的影响。其位置高于海平面130 米左右,即便格陵兰的冰盖融化,或者南极洲的冰层完全消融,海平面上升61 米,它也会安然无恙。因此,这里也被形象地称为“种子的诺亚方舟”。
旅馆玻璃反射的北极日落
三、极寒之地的生存挑战,勇敢者的馈赠
3 月的朗伊尔城最低温度约在零下15 摄氏度,听起来似乎没有多么凶猛,但是简单的数字并不足以展现切实的体感。以加拿大蒙特利尔为例,每逢冬季,虽然当地的温度均保持在零下20 摄氏度左右,但是人们在户外的时间很少,多数时候都在室内和地下城生活,即使要去到室外,狂风暴雪时转角走进临街咖啡馆就可以躲避寒冷。但在北极,人类就如同裸露在冰天雪地里。离开了市中心,你就离开了人类聚集地,茫茫冰原只剩下你一人,刺骨的冷意突破厚实的鞋底钻进骨骼里,冷风从四面八方围攻上来,让人无处可逃。
冷风从四面八方围攻上来,让人无处可逃
即使戴了帽子围巾和护脸,仍旧会把你的皮肤冻得生疼,呼吸凝华成了冰晶,护脸不一会儿也成了覆盖在脸上的冰布,因为寒风刺激下沁出的泪水在低温环境里成了天然的粘合剂,眼皮被冰在了一起无法睁开,那是一种哭不出来的绝望感。
在斯瓦尔巴群岛上行走,被冻伤的脸
尽管气候恶劣,这里却是勇敢摄影师的天堂,他们把暖宝宝贡献给相机以保持电池的温度,他们踩在裂开的浮冰上以寻求更好的拍摄角度。途中曾遇上一位旅拍全球的德国摄影师,他说自己虽走遍世界各地,而这里让他有了终于回家的感觉。
是的,如此寒冷的极北之地,气候虽恶劣,却有着别处无可比拟的神圣和庄严。日出时分白雪覆盖的冰山像戴着头纱般的新娘一样神秘,正午时分又被日光照出了金色绣边,更添华美。山脚下的小屋旁停着积雪的雪地摩托给这千里冰封增添了一份人气,而路边画着北极熊的警示牌又提醒着自然的残酷。朗伊尔城的常住居民仅有不足2000 人,但却生存着超过5000 头北极熊,“熊均一人”也不够分。三月正是北极熊觅食的季节,当地向导警告道:“你们如果要去冰盖另一端的北极熊区域,必须要配枪!”这极北之乡的纯白外表下竟然是如此危机四伏,忐忑之余还有些许难掩的兴奋。
立在路边的北极熊警示牌
除了随时可能出现的北极熊之外,冰原冻土的上空也时刻充满着惊喜。行至半途,身边的摄影师突然停下脚步,端起相机对准右侧,随着镜头方向看去,雪山上竟然出现了类似彩虹的云彩,如同一个天使的光环,飘在山顶上。大概,这便是传说中的“七彩祥云”吧。
意外出现的“七彩祥云”
彩云带来的惊喜还未褪去,神经再次紧绷起来,在寂寥的雪地间,隐约听到周围有窸窣的响声传来,是北极熊吗?难道我们即将成为这些巨兽的果腹之物?拿起长焦镜头对准了声源地,原来是两只面相憨厚的驯鹿正从雪下翻找苔藓。
对两头驯鹿来说,人类才是不速之客
然而,当相机镜头对准这些生灵时,它们也停下了嘴上的动作,警觉地抬起头与我对视——驯鹿将镜头当成了枪口。意识到这一点,我放下了相机。或许对人类来说,北极熊是潜藏的威胁;但对北极圈里这些动物来说,人类和人类活动才是它们最大的威胁。
四、日不落之城,永不谢幕的光芒
虽然在这里生活像是一场极限挑战,但朗伊尔城却从不缺美食,城里有着多家餐厅,西餐厅中的驯鹿汤温暖鲜美,日料店还能吃到鲸鱼刺身,但是能在北极做一顿饭,想起来就让人兴趣盎然。朗伊尔城有一个不大的超市,麻雀虽小,五脏俱全,从鲜花到各种肉类和蔬菜,不一而足。又因为斯瓦尔巴税率比挪威低,所以尽管所有东西要从欧洲大陆运过来,但超市的物价与奥斯陆相比,甚至还要便宜一些。
在北极自己动手烤一份著名的挪威三文鱼
来到这里,自然少不了吃一口挪威特产三文鱼,肥腴鲜美的鱼肉在烤箱里慢慢渗出油花,滋滋作响,整个旅社瞬间温暖了起来。大家共享盘中美味,等待着夜幕降临斯瓦尔巴。
在地球之巅的家庭料理:大米粥、炖肉、沙拉
如果说白天的北极是纯净的冰雪世界,夜晚的朗伊尔城则更显绚烂。由于高纬度的地域特征,太阳从早到晚都在围着天边打转,原本稍纵即逝的暮光,仿佛可以凝固在地平线上,在足足一个小时里,将冰雪大地覆盖上紫色的金丝绒。同样的,即使进入午夜,最暗时天边虽不见太阳,但仍有一线天际光——曙光与暮光无缝衔接,属于这座城市的光芒永不谢幕。
暮光给北冰洋罩上了金丝绒
午夜暮光
当然,在北极的门户,自然少不了天空那不期而遇的北极光,更是此次旅程中最具诱惑的吸引。虽然这几乎成了极地最“老套”的卖点,但只有亲眼见到北极光,才能明白为何世人总会前仆后继地追逐这道光芒。眼前的震撼美景让人不得不陶醉,原来极光并不是静止的,而像舞动的旗帜一样在天空中飘扬;原来极光并不只有蓝绿色,它如此多变,像是上帝打翻了颜料盒。
极光和北斗七星
北极壮丽秀美,身处其中只觉得人类渺小又坚韧,这里的一切很陌生,却如那位德国摄影师所言,能让人产生一种终于回家的感觉。所谓的回归本源、和谐相处,大概就是这样的状态吧。
北极门户的魅力
你可以用书籍全面地了解斯瓦尔巴的历史,但却替代不了亲身住进朗伊尔城煤矿工人小屋的体验;你可以用搜索引擎找到绚烂无边的极光照片,但终究敌不过亲眼见到这份自然奇迹的感动;你可以通过纪录片看到更清晰的北极驯鹿影像,但永远不会知道它们在镜头背后战栗害怕的姿态……如果不去北极,你不会知道干爽纯净的空气,可以清新得让人沉醉;如果不去北极,你不会听到万年蓝冰融化,远古的水冲破枷锁发出的声音。
每一位曾到过斯瓦尔巴群岛的人,都会在离别那天感到不舍
想来每一位曾到过斯瓦尔巴群岛的人,都会在离别那天感到不舍,机窗外的美景像是为了缓解离别的伤感故意出现在你眼前,湛蓝的天空和海洋,崇山峻岭覆盖着茫茫冰雪,金色的阳光洒在冰山上,北冰洋的浮冰在阳光下闪烁着钻石般璀璨的光芒,浮冰点点,白云悠悠,美得超越一切语言。
航拍北冰洋的碎冰
说起极光之旅,大部分人第一个想到的目的地大概是北欧,其实,想要追随“上帝的烟火”还有很多选择。欣赏北极光最佳地区在北纬66度到69度之间,比如阿拉斯加和加拿大北部、格陵兰部分地区和北俄罗斯。
俄罗斯
离我们不远的俄罗斯曾被评为全球九大最浪漫的极光观赏地之一,每年都有许多不畏西伯利亚寒冬的极光爱好者来此追光。临近北极圈的边陲小镇哈坦加,北临北冰洋的阿尔汉格尔斯克,以及有着“极地首都”之称的北极圈内最大城市摩尔曼斯克本身独特的吸引力都让所有身处其中的追光者留下难忘的回忆。若是遇到极光爆发之年,在首都莫斯科及俄罗斯中央区亦能有幸捕捉到极光。
俄罗斯
相比美国、加拿大、冰岛、芬兰等国家,俄罗斯极光之旅最大的优势之一是相对实惠的费用,加之其本身的独特与神秘,正如俄罗斯诗人所描述:“在你的怀中,如同躺在摇篮,我忘记了一切,只是紧靠在你的胸前……并带着小姑娘般的羞涩,说:别走!再与我停留片刻!”所有真正探访过它的人,都将对它难以忘怀。
北极光区的摩尔曼斯克是俄罗斯境内数一数二的极光观赏地,这个北极圈内最大的城市被称为“极地首都”,它位于俄罗斯西北部科拉半岛,北纬68度58分,东经33度03分,深入北极圈300多公里,是名副其实的冷酷仙境和世界尽头。
“极地首都”——摩尔曼斯克
摩尔曼斯克因“四个极端”:极夜、极光、极地空气和极贵的鱼子酱,以及俄罗斯北方唯一的“终年不冻港”而闻名于世。加之尚未被大规模商业化,若想体验一次高性价比的极光之旅,选择摩尔曼斯克再合适不过。
摩尔曼斯克一年中有一个半月极夜和两个月极昼,极夜期在每年12月2日到次年1月18日前后,在此期间,太阳一直沉在地平线下,北极星则几乎垂直地悬挂在空中,白天和黑天是一样的昏暗世界,而在夏至前后的两个月里,太阳终日不落,周而复始地在天空照耀。在摩尔曼斯克的极夜里,无论几点,只要坐上那条线路唯一的有轨电车,便可到达城市的制高点,从那里向下俯瞰,可以看到的是灯火通明,生机勃勃。充沛的能源使得这里区别于其他地区严冬里的寂寞与萧条。
摩尔曼斯克
为了不受干扰地欣赏极光,可选择摩尔曼斯克附近城市光污染较弱的极光基地,在这片由苔原、山脉、泰加林、峡湾和海洋组成的极地冰雪世界里,如果你抬头仰望星空,将看到极夜里的奇妙景致——北极光,浪漫的摩尔曼斯克认为极光是天庭里众神的一场舞蹈。在摩尔曼斯克高高的山岗上呼吸着来自北冰洋凛冽刺骨的新鲜空气,欣赏苍穹上的众神之舞,一切烦恼都随之消散。
摩尔曼斯克不是一座没有故事的城市。大西洋暖流让摩尔曼斯克成为北极地区唯一的不冻港,当整座城市笼罩在冰雪之中时,唯有海面依然碧波荡漾,因此这里也成为俄罗斯最重要的北方极地海运基地和北方舰队基地,它还是俄罗斯北海航线的起点。
摩尔曼斯克
摩尔曼斯克也是一座充满历史的英雄之城。德军曾在此投下20.7万颗炸弹,炸毁城中四分之三的建筑,却还是以失败而告终。极地之都摩尔曼斯克因其在苏联伟大卫国战争中建立的不朽功绩而被两次授勋:1982年被授予卫国战争一级勋章,三年后被授予“英雄城市”称号。摩尔曼斯克英雄之城的历史还在书写。因为它,俄罗斯拥有世界上第一个冰上石油钻井平台、世界上第一个带核动力装置的水面舰艇、世界上唯一一支核动力破冰舰队和世界上唯一一个穿越北极的永久交通线。
摩尔曼斯克不容错过
鱼子酱和麦当劳
摩尔曼斯克引以为傲的美食是俄罗斯三宝之一的鱼子酱。这里是俄罗斯最大的深海鱼捕捞基地,因此这里也出产着世界上最为珍贵的鱼子酱——有“黑黄金”之称的黑色鲟鱼子。当然,这里的鱼子酱也有着极为奢华的价格——每千克约4000多美元。
鱼子酱
此外,摩尔曼斯克还有一家“世界上最北的麦当劳”,来到这里的旅行者大多都会前往这家极具纪念意义的麦当劳拍照留念。
如果俄罗斯当地特色餐厅无法满足你的“中国胃”,不要担心,尽管位于北极圈内,这里依然少不了中国餐厅的身影。摩尔曼斯克有一家名叫“Shanghai”的中餐厅,在这里你可以品尝到烤鸭、木须肉和炒面等中国菜。千万不要小觑在西伯利亚的严寒之中一碗中式热汤的能量。

smen 2019-08-10 22:22
天冷就是酗酒和床战


查看完整版本: [-- 诺亚方舟停靠之地亚美尼亚遍地是瑰宝[56p] --] [-- top --]


Powered by www.wdsz.net v8.7.1 Code ©2005-2018www.wdsz.net
Gzip enabled


沪ICP备:0504153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