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何谓寨卡病毒 --]

武当休闲山庄 -> 生活妙招 -> 何谓寨卡病毒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姜谷粉丝 2019-07-30 08:08
寨卡病毒(Zika)感染由于大部分没有症状,如果说诊疗只能针对那些感染后发病的,可是感染后虽然没有临床症状,但却可能成为传染源,只要有合适的蚊虫,也会将“输入性”变成本土传播。所以说,如果寨卡病毒真的可以引起小头畸形的话,那还真的是一个大的公共卫生问题。至少在目前埃博拉、中东呼吸综合征(MERS)、禽流感等相对平稳的时候。
  
寨卡病毒历史
  为何这样说呢?那得先说说寨卡病毒的历史了。
  寨卡病毒于1947年在乌干达寨卡丛林的恒河猴分离。1964年尼日利亚首次发现人感染寨卡感染病例。2007年密克罗尼西亚出现暴发,3岁以上居民约70%被感染。2013年-2014年,法属波利尼西亚暴发流行,约报告3.2万例病例。2014年2月在南美洲智利出现寨卡病毒感染病例,这是寨卡病毒首次进入南美洲。
  其实,在此之前,寨卡病毒感染并未太引起人们的关注。大概是因为感染后即便有症状也很轻微,发个烧,几天就好了,连需要住院的都很少,何况大多数没有症状。
  可是,2015年5月,巴西发现确诊病例以来,目前估计50万至150万人感染,截至2016年1月,在非洲、亚洲、美洲和太平洋岛屿上至少45个国家有寨卡病毒传播的证据,其中在南美洲有23个国家和地区流行。2016年1月19日,我国台湾出现1例输入性病例。
  
缘何对寨卡病毒紧张?
  世界卫生组织(WHO)前几天预测,估计美洲得有超过400万感染病例。如果没有小头畸形,寨卡病毒的地位就远不如登革热,顶多也就和基孔肯雅热差不多。可是,巴西现已发现至少4000余例先天性小头畸形病例和妊娠期感染 有关,除此之外,它甚至还可能引起胎死宫内。有人说,巴西在12月份修改了小头畸形的诊断标准(之前小于33cm,现今为小于32cm便可诊断),使得小头畸形病例比之前多了20倍,不能因此说就和寨卡病毒流行有关联。但是,寨卡病毒可以通过胎盘感染胎儿是有证据的,至于是否有因果关系,还得研究。
  正是因为小头畸形,使得寨卡病毒迅速填补了目前没有其他新发传染病夺人眼球的空白。
  
按理,传播寨卡病毒的伊蚊主要是埃及伊蚊,而埃及伊蚊生活在热带,距离我们甚远,有什么可担心的呢?可是除了埃及伊蚊,白纹伊蚊,大家常见的花斑蚊子,也可携带寨卡病毒。白纹伊蚊在中国的分布可就广了。之前说登革热时提到过,登革热是随着伊蚊的扩张而蔓延的。由于寨卡病毒和登革热的传播媒介都是伊蚊,既然,伊蚊广泛分布,只要有输入病例,哪怕是无症状感染者,只要携带病毒,如果不加重视,不能及时诊断和隔离,一个病例便可成燎原之势。
  
这样的案例数不胜数。比如,2015年5月的韩国MERS,就连本次巴西寨卡病毒感染蔓延据说是2014年巴西举办世界杯时传入所致。
  对寨卡病毒感染者的隔离和登革热一样,需要病人住在蚊帐里,病房需要有纱窗、纱门外,还得在医院周边地区定时灭蚊。
  重视它,未雨绸缪,很有必要。上周,接到电话,让写一个诊疗方案,于是和同事们编了一个初稿,下面将要点分享如下。
  
病原学
  寨卡病毒为黄病毒科黄病毒属,为单股正链RNA病毒,直径40nm,有包膜,包含10794个核苷酸,编码3419个氨基酸,根据基因型别分为非洲型和亚洲型,本次巴西流行的为亚洲型。该病毒可被高锰酸钾、乙醚和60℃以上温度灭活。
  
流行病学
  传染源:寨卡病毒患者、隐性感染者和寨卡病毒感染的非灵长类动物。
  传播途径:主要通过伊蚊叮咬传播。埃及伊蚊为主要传播媒介,白纹伊蚊也可携带该病毒。亦可通过母婴传播,包括宫内感染和分娩时感染。乳汁虽然可检测到寨卡病毒,但尚无感染病例报告。也有报道,寨卡病毒可通过输血和性传播。
  易感人群:由于没有疫苗,人群普遍易感。
  
临床表现
  潜伏期为2-12天(也就是叮咬后2-12天发病)。
  大多为隐性感染,约20%-25%出现临床症状。该病起病急,多为低至中等度发热,伴有斑丘疹,关节痛(手和足小关节为主),非化脓性结膜炎。其他症状有肌痛、头痛、眼眶痛、乏力等。少见症状有腹痛、恶心、腹泻、粘膜溃疡、皮肤瘙痒等。多在2-7天内缓解,很少引起死亡。
  
妊娠期感染可能会引起先天性小头畸形和胎死宫内。
  也有与寨卡病毒感染相关的吉兰巴雷综合征病例的报道,但二者之间的因果关系还不清楚。
  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部分病例可有白细胞和血小板减少。
  
病原学检查:
  (1)病毒核酸检测: RT-PCR检测核酸,发病后7天内阳性率高。
  (2)病毒分离培养。
  (3)抗体检测:在发病1周左右,能够在血清中检测到IgM抗体。但IgM抗体与其它黄病毒如登革热、西尼罗病毒等有交叉反应。蚀斑减少中和试验90%临界值(PRNT90):检测寨卡病毒特异性中和抗体,不会和其它黄病毒出现交叉反应。
  
确定诊断标准
  符合流行病学史和相应临床表现者,如果寨卡病毒核酸检测阳性,或分离到病毒,或中和抗体恢复期(发病后2-3周)比急性期有4倍及以上升高,便可确诊。
  鉴别诊断
  主要与登革热和基孔肯雅热进行鉴别诊断。
  还需与微小病毒、风疹、麻疹、肠道病毒、腺病毒感染、疟疾、立克次体病、螺旋体病、A组链球菌感染等相鉴别。
  
治疗
  目前无有效的抗寨卡病毒药物,对症治疗,酌情服用解热镇痛药。在排除登革热之前按照登革热进行治疗,避免使用阿司匹林等非甾体类抗炎药物。
  在发病第一周内,实施有效的隔离、防蚊措施。
  对感染寨卡病毒的孕妇,建议每3-4周监测胎儿生长发育情况。

lrjwqs 2019-07-30 23:45
这种病毒不太熟悉,平时的生活起居和外出要多注意卫生安全。

沙漠之虎 2019-08-05 15:14
寨卡病毒,俺也是头一次听说啊?


查看完整版本: [-- 何谓寨卡病毒 --] [-- top --]


Powered by www.wdsz.net v8.7.1 Code ©2005-2018www.wdsz.net
Gzip enabled


沪ICP备:0504153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