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张恨水妙笔生花崇明岛 --]

武当休闲山庄 -> 灌水茶馆 -> 张恨水妙笔生花崇明岛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假正经也 2019-07-19 12:47
□ 周惠斌

  “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民国“章回小说大师”张恨水(1895—1967),以南唐后主李煜《相见欢》中的经典词句化为笔名,夙夜著述,寄寓情怀,畅抒心志,一生创作了《金粉世家》《啼笑因缘》等120多部中长篇小说,逾2000万字,被誉为“通俗文学第一人”,成为当时最畅销的、南北驰名的社会言情小说家。


  《春明外史》是张恨水的第一部长篇巨构,目为“得意作”而偏爱有加。小说自1924年4月12日在《世界晚报》副刊《夜光》上开始连载,每日近千字,至1929年1月24日全部载完,长达57个月。小说背景宏阔,叙事从容,人物刻画,传神阿堵,堪称20世纪20年代北京的风俗长卷。


  《春明外史》第一部结集出版时,张恨水在“后序”中以300多字的篇幅,话崇明、议崇明、设喻崇明,将自己的人生阅识和创作经历,同由泥沙和水激荡交融而成的崇明岛巧妙地联系起来,纵横开阖,恣意叙论,富于思辨地揭示了世事由“渐”而成、由“渐”而为功的深刻道理。这似乎透露出一个信息——在过往的某一时空,张恨水与崇明或许有过一段欲说还休的故事,起码他早就知道、早就了解而且关注过崇明,他是否曾踏上过崇明岛,查其年谱并无发现,但作家对崇明岛的认知绝不肤浅,却是不争的事实。


  “后序”写于民国十六年(1927)十二月十七日。文章开宗明义,以一句“渐之意义大矣”立论,通过“防患”必须从微小开始杜绝,“创业”必须从细小开始起步,阐发了“小”于“大”的作用和意义。紧接着,导入“吾何以知之”的设问,以地处江海之交的崇明岛的形成为例,先说“吾尝来往扬子江口,观于崇明岛有以发其省也”,随后充分论证:“千百年前,初无此岛。盖江水挟泥沙以俱下,偶有所阻,积而为滩,滩能不为风水卷去,则日积月聚,一变为洲渚,再变为岛屿,降而至于今日,遂有此人民城市,田园禽兽,卓然江苏一大县治矣。”“然夫泥沙之在江中,与水混合,奔流而下,其体积之细,目不能视,犹细于芥子十百倍也。乃时时积之,日日积之,以至月月年年积之,居然于浩浩荡荡、波浪滔天之江海交合处,成此大岛。是则渐之为功,真可惊可喜可惧之至矣!”作者以崇明岛的形成、演变及其发展过程,巧以设喻,形象地阐述了崇明是由无数泥沙经年累月的积聚才淬变为泱泱大岛,由此揭示出世界大千、寰宇万物由无到有、由小到大、由微到博的渐进规律。而崇明岛在他生花妙笔的例举中,更是尽显美好图景:“碧天隐隐中,有绿岸一线,横于江口者,是为崇明岛。岛长百五十里,宽三十里,人民城市,田园禽兽,其上无不具有,俨然一世外桃源也!”


  文章最后,张恨水由此及彼,结合自己创作《春明外史》的经历,指出洋洋近百万言的小说,每天写作数百字,除非万不得已,或要务羁绊,或愁病延搁,“未尝一日而辍笔不书”,因为“日日积之,月月积之”,最终“成于渐而不觉也”的艰辛过程。进而说明:凡事细水长流,哪怕工作忙碌,生活劳累,即便承受由此带来的压力、折磨、煎熬,如果心有所系,情有所寄,精神有所依托,若能坚持不懈,那么诸事总归或有所成、或有所得、或有所获,小说的创作与崇明岛的形成,两者竟然有着异曲同工之妙,着实令人惊叹。篇末,张恨水感慨道:“人生至暂,渐渐焉而壮,渐渐焉而老,渐渐焉而死而朽,不有以慰之,则良辰美景,明窗净几,都负之于渐渐之中,不亦大可惜哉?”一个人如果不珍惜光阴,不践行梦想,那么纵有无限良辰美景,恐怕也将有负于渐行渐去的流金岁月,如此人生,那将是莫大的遗憾而至可痛惜。


  翻检早年读书笔记,重读张恨水撰写的《春明外史》“后序”,不胜唏嘘!昭华易逝,岁月催人老,时间无情流去,却未曾为吾辈珍惜珍爱,如果亦能像我们生活的这座岛屿,在并不自觉的由小而大的累积中渐进演绎,那么无数呈现碎片化的边角料时间,只要惜之爱之用之,即使做一件事,积少为丰亦将可惊可喜。信乎?



至尊狼王 2019-07-20 00:01
这个没看过,实在没一点印象的。


查看完整版本: [-- 张恨水妙笔生花崇明岛 --] [-- top --]


Powered by www.wdsz.net v8.7.1 Code ©2005-2018www.wdsz.net
Gzip enabled


沪ICP备:0504153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