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东北正觉寺:出家人种菜给游客吃,不收取费用,只求不浪费 [56P] --]

武当休闲山庄 -> 无奇不有 -> 东北正觉寺:出家人种菜给游客吃,不收取费用,只求不浪费 [56P]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huozm32831 2019-07-11 20:21
          
一佛净地不是旅游胜地,千年古刹百年禅寺固然是吸引着芸芸众生,但步入山门,一切言行举止都要有敬畏之心,不论是以世俗者的目光去观赏佛教建筑、艺术、绘画等文化,还是以信徒的心境去朝佛,参拜,态度始终是有所虔诚。

我并非佛教信徒,我的信仰无关宗教,但对一切文明(包括宗教)持有敬畏,这是我作为世俗者最基本的虔诚。我曾去过许多名山大川,也游览过无数名刹古寺,不论规模大小,年代深浅,还是有无门票,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寺院有许多,其中位于吉林敦化的正觉寺便是如此。

敦化之旅,四天三晚均在六鼎山文化旅游区,正觉寺是这文化区的重要组成之一,它是世界上最大的尼众道场,寺院最高处的金鼎大佛是新五方五佛的北方佛,是东北古刹唯一一座露天大佛,也是世界最高的青铜座佛。

但正觉寺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并非“世界之最”,而是夕阳下,当游人散尽的寺院归于宁静时,当比丘尼带着竹编帽子在田野里劳作时。作为世界最大的尼众道场,正觉寺的修行者自然是比丘尼,也就是世俗者眼里的尼姑。

但在白天,随着景区开放时,寺院随之迎来了无数游人,不论是世俗者还是信徒,一佛净地陷入闹腾与喧哗, 端庄、神圣、不污、不阿的一个地方恍如是一个旅游景点。

许多人说,它商业化了,净地充满了铜臭味,它与古代寺院的香火旺盛并不一样,本该有的敬畏之心变得散漫。

这一点,相由心生,这里就不赘述了。作为一个世俗者,我从早上待到太阳落山,白天的正觉寺真的可以说是游客的观光景点,是了解与欣赏佛教建筑与艺术的旅游胜地。可一旦过了下午5点,当寺门关闭,净地恍如归真。

几个身穿朴素的比丘尼或戴着竹编帽,或挎着菜篮子,或扛着锄头,从寺院的侧门出入,前往一块不大的田园进行耕作。在余晖下,是晨钟暮鼓的另一番景象。

这让我想到了白天在斋堂吃的一顿斋食,不收费,但不能浪费,一粒饭米粒儿也要有所态度,比丘尼们在吃饭前,会双手合十念经。

但不论是出家人,还是信徒或世俗者,吃饭时不言语,不妄语。斋堂内,僧俗共处同一屋檐下,那宁静的环境令人肃然立起敬畏,丝毫不敢散漫亵渎。

比丘尼们过午不食,但在日落之际,就会去耕作,也会采摘一些小樱桃供奉佛前。虽有居士供养,香客施舍,但种田对她们而言是一种修行。

让我颇感惊讶的是,当比丘尼们在劳动之前,会对着眼前的菜园进行一番念经,住在附近的当地人见到她们,也会过去攀谈几句,像是邻居交流一般,十分美好。

这与白天游人如织的寺院完全是两个景象,差距甚大。 这让我想到了“一日不作一日不食”。唐朝。禅宗慧能祖师的三世徒百丈怀海禅师制定了“百丈清规”,确立了“农禅”。

“农禅”,具有长久历史,最早始于东晋,成宗于唐世,到了晚明才逐渐沉寂。它既是中国古代佛教禅宗寺院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经济基础,也是禅宗僧侣所必修的一个“觉悟”法门。长期开垦荒地和“一日不作一日不食”是农禅的最大特点。

但如今,出家人长期开垦荒地的现象似乎已经“绝迹”,但“一日不作一日不食”依然存在,广东省清远市御金街少林禅院便是如此,眼前正觉寺也有此修为。

后与比丘尼的交流中得知,她们每天傍晚都会来菜园里耕作,会摘一些新鲜蔬菜作为第二天斋堂里的食材。也就是说,我白天所吃到的斋食中,有不少蔬菜是由她们耕作而成,再由居士们进行清炒,供她们食用,也供游客们食用。

比丘尼说,这些斋食不收取任何费用,不论是谁都可以食用,但有一个要求,就是别浪费。不论是米饭还是蔬菜,不论由谁耕作,食物根源是对万物敬畏,是立法于自然。
如果排除一些客观因素的话,要说起最向往的地方,小编会首选极北之境。在极端环境下,也有着极端的美,最热门的地方比如格陵兰岛、冰岛,每年都会有人不顾严寒只为了一览北极风光。但大家应该没有听说过一个小岛,它同样也是北极地区的群岛,也是最接近北极的可居住地区,这个群岛对我们国家,也是一个非同一般的存在。

斯瓦尔巴群岛隶属挪威,总面积约有6.2万平方公里,居住人口却不多,只有3000人左右。要说起这个群岛和我们国家的渊源,还要从20年代说起,也就是93年前。大家都知道,我们国家在近代时期签下了不少不平等条约,致使一些宝贵的土地资源拱手让人,但迫于当时国情的复杂性,在无计可施的情况下也只能如此。

可斯瓦尔巴群岛不同,我国在1925年签订的《斯瓦尔条约》,可谓是给我国之后进入北极进行科研铺垫了道路。在条约中,规定了群岛不能被当做军事用途,不过缔约国可以在挪威法律的约束下,自由出入岛屿,也不需要任何的签证。在地域内缔约国拥有捕鱼权、狩猎权、还能开展海洋、工业、矿业等商业活动开发,除此之外还能开展科学调查活动。

不过在一开始,中国对这块地完全没有心思,因为那时候被其它事情弄得焦头烂额,没有及时利用好岛屿的资源,加上那时候我们也没有足够强大的能力可以去岛上探索开发,自然也就被搁置了。所以可以说,在当时,斯瓦尔巴群岛是挪威“硬塞”给中国的,就连俄国、荷兰、挪威在一开始都对这个地方虎视眈眈的。

直到二十一世纪,在过去70年时间后,我们国家也慢慢发展起来了,也开始重视起这个特权。而且我们国家在北极圈内也已经有了自己的项目,离这个岛屿也比较近,有了它的助力,我们的北极计划也发展得更为顺利。在2004年的时候,中国在此建立了首个北极科考黄河站,不少欧美国家更是对此十分懊恼,人人眼红。


每年都有大批的国人去到国外旅游,同样地,也会有上百万的国外游客来到中国,参观这一拥有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包括现在,中国在世界上依然有着一定的影响力。而如果说到外国游客首先会去的地方,大多数会选择首都北京,要更具体的话,那旅游景点中势必会有故宫。

故宫作为我国无价的文化遗产,每年都有成千上万的国内外游客前来游览。包括小编,每次去到北京在有空闲的时候肯定会去故宫游一圈,毕竟门票不是很贵,而且故宫实在太大,也有太多景象要看,只去一次远远不够。

不过这一次我要说的并不是故宫的一砖一瓦,而是近年来新晋成故宫又一“网红”的故宫猫咪。如果是故宫爱好者肯定知道,故宫里有着很多的猫咪,在非旺季去到故宫还可以看到各个角落会有猫咪躺在地上休息,还慵懒地晒着太阳,而这些猫咪一直都由故宫养着,俨然成为了宫前“御猫”。

小编在觉得可爱的同时,内心也有些犯嘀咕,为什么在这个庄严的文化遗产中,养了这么多的猫呢?和我随行的导游朋友告诉我,故宫养猫在古时候就已经盛行了,在明朝的时候,故宫大多设施都是木制的,而且在厨房里经常会出现老鼠。为了对老鼠们赶尽杀绝,故宫专门饲养了一批“猫卫士”,把它们发布在故宫的各个角落。然后在夜深的时候放出来抓老鼠,因此也成为了故宫里的“团宠”。

那时候很多后宫妃子们也很是喜欢这一毛茸茸的动物,所以不少妃子都选择把它养起来,作为心爱的宠物。在清朝的时候甚至还有一个专门的档案,来记录每一只宠物猫的名字与来历。以前抓鼠大队中的领头猫,还会被封为是“虎威将军”,而到了现如今,故宫的猫咪们依旧恪尽职守,延续传统,别看它白天懒洋洋的,一到夜幕降临,故宫闭馆的时候,它们就会转变角色,成为故宫里的“黑猫警长”,在故宫进行“巡视”工作,捕捉老鼠防止它们咬坏文物。

而故宫的工作人员也会给这些猫咪们发发工资,给它们投喂一些猫粮和火腿肠来奖励猫咪。故宫很大,但猫咪也不少,据一个大概的统计,故宫里的猫咪有一百八十多只左右,工作人员也基本能记住每一只的名字和特性,并且也会限制它们的活动区域范围,不用担心它们会破坏到建筑或者一些文物。



每年一说到荷花,就感觉一年又过去一大半了。
黄浦区人民公园、复兴公园的荷花已进入盛花期,大家去赏荷了吗?
小编已占得先机,先睹为快。

静静的池塘,淡淡的荷香





夏日,走近荷花池,未赏荷花先闻香,阵阵凉风袭来,一股股清新的幽香扑鼻而来。人民公园、复兴公园的荷花,绝对是梅雨天心情的“救星”!雨后的池塘,散发着铅华洗净的宁静。在水盈盈、娇滴滴的荷花间,鸟儿嬉戏,鱼儿畅游,灵动、惬意、美好。



莲花=荷花
二者是同一种植物,现在大多数称为荷花。其实荷花最早的名字,就像诗中所写“山有扶苏,隰有荷华。”只要有水的地方荷花就能绽放。



露珠在荷叶上滚动
蜻蜓在花蕾上憩息
荷舞飘香,百鸟啼鸣
好似人间仙境


荷花还有一个好听的名字——菡萏(hàndàn)是指荷花的花朵,是未绽放的花朵,盛花则称“芙蓉”。
而荷花之所以又称为莲花是有一定宗教意义的。荷花是印度的国花,印度又是佛教的发源地,莲与佛彼此联系,当地人大多称为莲花。
睡莲≠荷花

睡莲与荷花是同科不同属的植物。睡莲是睡莲科睡莲属的水生植物,是比较名贵的品种,外形和荷花相似,叶片浮在水面,有花中睡美人之称。
整体
荷花的花和叶都高离水面,有的能高出很多,叫做挺水植物。睡莲的花和叶多半浮在水面上,或者离开水面一丢丢,叫做浮水植物。
花朵
荷花的常见颜色有白、粉、深红、淡紫色、黄、复色。睡莲除前面这些颜色还多了蓝色、橙黄、橙红色。
叶子
荷花的叶子,简称荷叶。圆形没有分岔,深绿色,背面灰绿色。睡莲的叶子,大多有V字缺口,两面无毛,正面深绿色,背面红褐色或淡紫色等。

除此之外,睡莲与荷花相比,最大的不同就是它是要睡觉的呀!除了极个别品种,几乎所有睡莲都是“晓起朝日,夜低入水。”睡莲的生物钟还非常准时,早上太阳升起准时“起床”,晚上五点多便早早“就寝”,遇到阴天还会“懒床”。如果您有兴趣,不妨小小观察一下。



绿树浓荫夏日长
炎炎烈日照池塘
碧水青波荷花美
黄浦公园送荷香


查看完整版本: [-- 东北正觉寺:出家人种菜给游客吃,不收取费用,只求不浪费 [56P] --] [-- top --]


Powered by www.wdsz.net v8.7.1 Code ©2005-2018www.wdsz.net
Gzip enabled


沪ICP备:0504153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