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合肥战略地位和东吴的战略选择 --]

武当休闲山庄 -> 四大名著 -> 合肥战略地位和东吴的战略选择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学会弯腰 2019-07-07 12:50
一,合肥的战略地位问题:
合肥处江淮之间,北望淝水,南窥历阳,西接施水,东临涂水,为四战之地。对于东吴方向而言,战略位置更不可谓不重。
曹魏有合肥,对东吴就有了三重威胁:
1.春夏水涨之时,淝水和施水相合,两淮之兵可沿水路经淮,淝,施,直入长江,其影响之大请参考前几年高铁建成后,央视就军队机动性提升的相关报道。
2.合肥出发,东南方向直通历阳,孙策平江东就是从此渡江。
3.在历阳正面战场胶着之时,从合肥东走,以奇兵可潜沿涂水由瓜州攻京口,直接去按建业北大门的门铃,这招可以看成曹魏灭蜀时钟会从正面绊住姜维,而邓艾去奇袭阴平的翻版。
有此三点,孙权攻合肥自然有理,但优势策略必然合理,而合理策略未必占优。
二,孙权方的合肥对策和思路
面对合肥方面的三路威胁,在如何据守上东吴做得还是不错的:
1.面对淝施合流的大情况,孙权仔细经营着濡须口,直接以相对较小的代价,扼住此路。
2.重兵屯姑孰应对历阳方向,这个点上江面较窄,要发挥优势兵力打水战,可能有硬仗打,但据敌足以。
3.孙权曾亲自经营京口一段时间,只要做得常抓不懈,别像阴平那样有哨所没哨兵就可以了。
当然做到这些足以自守了,但得时不时担心对方何时打过来,所以孙权才想拿下合肥,一劳永逸,这个想法是合理的,但是不是有效的。因为:
1.合肥的重要性决定了,它是曹魏的防卫重点,去就是硬碰硬的,根本没有避实击虚可言。
2.更何况在满宠建合肥新城以后,离水岸远了,东吴失去了其水路突袭的突然性,还得在登陆后走后几十里适合骑兵作战的平地,东吴的士兵没被半路劫杀也得好走一段再攻城,同时合肥城里也有了准备时间------所以我特别欣赏满伯宁同志。
3.兵法说,围地则谋,死地则战。在如此不利的情况下作战,需要的是即使不是孤注一掷的豪气,至少也得有坚定不移的战略态度。而孙权的做法则是,每每在曹魏有事时,寻隙而进,而在对方援军到来时就退了。曾经还发生合肥只有数千守兵时,守将放了个死间,诈称有四万援军,就吓退了孙权的例子。
4.即使东吴拿下了合肥,那下一步如何,合肥再往北地区极其适合骑兵作战。淮河区域水军的作用大大不同于长江。看看南北朝时元嘉北伐的例子吧,南方军队攻打到平原地区,北方军队春夏退兵,然后在秋高马肥,土地坚净时卷土重来。结果是南军被打得仓皇北顾
综上,孙权对于合肥的战略仅仅为图偏安目的的非进取型措施。自保有理,对统一天下而言是无效的。
三,其他方面的战略选择
攻合肥是因为合肥方向有危险,所以打合肥的脚疼医脚式思维。而对于东吴来说对北方有哪些选择:
当荆州还未夺回时,东吴上游之势已失,其重点应该在荆州方向,而不是北方。
荆州夺回以后情况则不同了。东吴就有了以下的选择:
1.从荆州出襄阳,取三川而望洛阳,这是后来岳飞的玩法。
2.从荆州北进,然后攻武关威胁关中。
3.取瓜州,涂中,盱眙。
4.走广陵,淮阳经略山东。
5.走庐江,六安,取安丰。
2路考虑蜀汉的存在不用亲自动手,第3路考虑双方的骑兵实力对比和那一路的一马平川所以也不用考虑,第5路考虑到大别山风景区的纯天然还是算了吧。
综上,东吴要在拿取荆州后向一统天下迈进,需要的是:
1.在合肥方向佯动牵制敌军。
2.联络蜀汉的向关陇方向用兵,同时在武关方向出疑兵以减轻蜀汉压力。
3.西路军从荆州出襄阳,取三川而望洛阳。这一路在洛阳外围可以止步,不用浪费兵力攻城,以拿下和保住襄阳为主任务。
4.东路军走广陵,淮阳经略山东,这一路是重点,首先要有有进无退的决心,因为邗沟水道的运输能力禁不起大撤退。其次,这一路以缓进速战为要,一路北进,此次战略终极目标时打到太行山,然后西塞太行,东联泰山,将邺城和洛阳,许昌分割。为后续三个方向上的进攻做好铺垫。

love119 2019-07-07 17:46
合肥的战略位置相当重要,不然魏吴两国也不会爆发五次争夺战,奈何吴国均是无功而返!

假正经也 2019-07-07 18:26
孙权,实在不是一块打仗的料!

至尊狼王 2019-07-08 00:05
这个有张地图就看得更明白了。

白海豚 2019-08-30 14:42
经过魏吴两国五次争夺战说明合肥战略位置很重要。

快乐无天 2019-09-30 12:12
孙策说孙权可保江东无虞,还是很识人的。

7842949 2020-04-09 18:08
用户被禁言,该主题自动屏蔽!


查看完整版本: [-- 合肥战略地位和东吴的战略选择 --] [-- top --]


Powered by www.wdsz.net v8.7.1 Code ©2005-2018www.wdsz.net
Gzip enabled


沪ICP备:0504153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