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弯腰 |
2019-06-25 09:37 |
吴蜀夷陵之战是三国一场重要的战役。
夷陵之战起因在于孙权背弃盟约袭取荆州并擒杀关羽,其因有二。其一:荆州的地位对于蜀国是至关重要的,诸葛亮在《隆中对》中特别提到了荆、益二州,其中荆州的地位是:“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也就是说刘备以巴蜀为根据地后,如若逐鹿中原,一路是益州方向从汉中北伐,另外一路就是荆州方向。荆州没有什么险要的关隘,所以易得也易失,如陆逊所说:“夷陵要害,国之关限,虽为易得,亦复易失”,所以诸葛亮要刘备派一得力上将将荆州之军,然将荆州的关羽刚愎自用、骄傲轻敌,结果被东吴名将吕蒙、陆逊算计,引得州亡身死的结局。荆州一失直接后果就是失去进可攻退可守逐鹿中原的跳板,刘备能不急吗?其二:关羽是刘备的心腹干将,而且视为兄弟,“先主与二人(关羽、张飞)寝则同床,恩若兄弟”。古代人最重义气,更何况是宛如手足的兄弟。臧洪于张超只是视为知己而已,他们的例子可见一斑:[太祖围张超于雍丘,超言:“唯恃臧洪,当来救吾。”众人以为袁、曹方睦,而洪为绍所表用,必不败好招祸,远来赴此。超曰:“子源,天下义士,终不背本者,但恐见禁制,不相及逮耳。”洪闻之,果徒跣号泣,并勒所领兵,又从绍请兵马,求欲救超,而绍终不听许。超遂族灭。洪由是怨绍,绝不与通]。荆州不可不夺同时兄弟之仇不可不报,所以夷陵之战对于刘备是进攻占领荆州顺带替兄弟报仇,所以他拒绝了赵云的正确进谏,赵云认为蜀汉的主要敌人是曹魏,而不是东吴,应该隐忍,待时机成熟再与孙权作战。顺带提一下诸葛亮,当时诸葛亮的地位还没有达到后来总揽朝政的程度,刘备也不是事事都听从诸葛亮的,至少在刘备面前诸葛亮的地位是比不上法正的,章武二年,夷陵之战蜀大军败绩,刘备逃住白帝,亮叹曰:“法孝直若在,则能制主上,令不东行;就复东行,必不倾危矣”。
《孙子兵法》第十二篇火攻篇里面提到:“主不可以怒而兴师,将不可以愠而致战”。意即国君不可以因为一时的愤怒而发动战争,将军不可以因为一时气愤而出阵求战!刘备犯了兵法中的大忌:“主不可以怒而兴师”,致主要敌人不顾,而去攻打次要敌人。俗话说君子报仇十年不晚,留下那句著名墓志铭--“没有一个朋友曾给我多大好处,也没有一个敌人曾给我多大危害,但我都加倍回敬了他们。”的罗马执政官苏拉可以给刘备上一课。话说苏拉当上罗马执政官后率兵远征,造成罗马城兵力空虚,从而让仇敌攻下罗马城,许多苏拉的支持者都被苏拉的仇敌杀害,当时正在前线征战的苏拉并没有立即率兵回讨,因为他明白撤军回救罗马城势必会陷入腹背受敌的境地,他硬是在希腊战场坚持了三年,直到和他正面交战的敌人屈服投降后方回兵征讨仇敌,最终击败仇敌。而对于“将不可以愠而致战”,吴军指挥官陆逊倒是做到这一点。刘备大军被阻于夷陵一带的沿江山地之内,无法继续东进。刘备就派吴班率数千人挑战吴军,无所不用其极,意欲引诱东吴军队出战,然后在半途伏击。当时的东吴诸将皆要出营迎战,但都被逊阻止了,他认为刘备肯定有阴谋,于是陆逊坚守不出。果不其然,没过几日“备知其计不可,乃引伏兵八千,从谷中出”。
《孙子兵法》第七篇军争篇里面提到:“故三军可夺气,将军可夺心。是故朝气锐,昼气惰,暮气归,故善用兵者,避其锐气,击其惰归,此治气者也”。意即:敌人的军队可以让他士气低落,敌军的将领可以让他意志动摇。军队刚刚投入战斗的时候士气饱满,可随着时间的流逝,士气会渐渐消失,最终会完全衰竭的。所以善于用兵的统帅,总是先避开敌人初来时候的兵锋,以静制动,待得敌人士气衰竭的差不多的时候让自己的军队一鼓作气地去打击敌人,这算是高明的将帅心理战的一种手段。刘备刚刚开始率领的蜀军可谓是哀兵,来势汹汹,连拔东吴数处郡城,兵锋直抵猇亭、夷道一线。陆逊面对刘备的虎狼之师,他认为:“备是猾虏,更尝事多,其军始集,思虑精专,未可干也”。所以他采取的是以静制动的对策,任凭刘备军队东西南北风地挑衅,东吴大军是我自岿然不动,使得刘备大军被阻于夷陵一带的沿江山地之内,无法继续东进。而刚刚到来的时候士气饱满的蜀军也渐渐变的有些松懈了,到处是“师老兵疲”,士气日渐低落,所以陆逊就在刘备大军“兵疲意沮,计不复生”的尴尬时刻选择了和蜀军决一死战,从而大败蜀军。
《孙子兵法》第十篇地形篇里面提到:“隘形者,我先居之,必盈之以待敌;若敌先居之,盈而勿从,不盈而从之。……远形者,势均,难以挑战,战而不利”。意即在隘形的地域上,我们应该先敌占领;如果敌人已经占领,并且用重兵把守,那么我们就不要去攻打,除非敌人没有派重兵把守。……在远形的地域上,如果双方是势均力敌,我方就不宜挑战,如果勉强就战,往往不会取得什么好的战绩。夷陵一带的沿江山地类似隘形地域,并且被陆逊派重兵驻守,刘备大军是攻击不成后又不能将吴军引出而歼之,继而形成两军对峙的场面。当时蜀吴参战双方的兵力不分伯仲,吴军参战兵力:“权命逊为大都督、假节,督朱然、潘璋、宋谦、韩当、徐盛、鲜于丹、孙桓等五万人拒之”。蜀军参战兵力大致在五至六万人,也就是说双方是势均力敌,无论哪一方都谈不上兵力占有优势。蜀军算是远道而来,竟然主动攻击不能取得战果,理应撤军到后方城池据守,而不是沿山驻寨进行防御,但是再成功的防御如果不辅以进攻的手段,那么就等于把战场的主动权拱手让与敌方,况且刘备的防御也不是那么的完美,结果蜀军当退不退,没有拖死对手,到把自己给拖进失败的深渊。
《孙子兵法》第十二篇火攻篇里面提到:“行火必有因,烟火必素具。发火有时,起火有日。时者天之燥也;……凡军必知有五火之变,以数守之”。意即实施火攻必须具备相关条件,火攻的器械平常就应该准备好。火攻要看准天时,起火要选好适于放火的日子。天时是指当时的气候应该干燥,适合于火攻;……军队将领必须知道这五种火攻的方法,并且能够运用自如。关系吴国的两场重大战役都与火有关,赤壁大战孙刘联军一把大火把曹操永远地烧回了江北,夷陵之战陆逊一把火把东吴昔日盟友烧回白帝城,东吴端的是凭险据守,以火代攻!陆逊准备对蜀军进行火攻并不是一时性起,他先派军队对一座蜀营作试探性进攻,虽然没能成功,但他发现火攻可以奏效,此时东吴一班将领还蒙在鼓里,他们都认为陆逊的试探性攻击是自杀性袭击,白白浪费江东子弟的性命。陆逊决定对蜀军火攻,火攻的器械很简单,就地取材,吴军将士人手一把茅草,抵近蜀营实施火攻。蜀营突遭火攻,阵脚顿时大乱,吴军“斩(蜀将)张南、冯习及胡王沙摩柯等首,破其四十余营”。至于刘备三国志记载:“先主不甚乐读书”,所以《孙子兵法》什么的他应该没怎么看,可是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赤壁之战过去没有多少年,反面教材曹操刚刚归去,刘备就忘乎所以了,蜀营军寨都设在草树丛生的山间,在高温的夏秋之际极易起火,倘若被对手火攻,后果不堪设想,刘备一个老跑江湖的应该懂得这个道理,唯一的原因是刘备太过于自信。当年曹操青梅煮酒,对刘备说:“今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如果他们知道不久的将来他们都要被火烧一把,不知他们作何感慨,大概只能推脱煮酒的火不够旺吧。
刘备在夷陵之战中,一开始进兵的方式是水陆俱进,陆逊是相当的顾虑,而后来刘备竟然舍舟就步,把水军当旱军使了,史学界历来认为这是刘备的一招错棋,我有我的看法。南北朝的时候,南方的朝廷北伐的时间都选择雨水充沛、河水涨满、利于水军行动的盛夏,这样能充分发挥水军的优势。而魏蜀吴水陆军队对比大致是:陆军魏最强,蜀次之,东吴最弱;水军东吴最强,蜀次之,魏最弱。刘备舍舟就步大致是在盛夏的时候,对于此时东吴的水军蜀国的水军没有打败对手的把握,而且刘备已经放弃从水路攻打东吴的策略,水军已经成为鸡肋,所以将水军改成步兵以进一步增强陆路的防卫本也无可厚非。但是刘备错就错在步战防御方式发生重大失误,“备从巫峡、建平连围至夷陵界,立数十屯”。也就是把军队摆成一字长蛇阵,如果在平原地带还能首尾相顾,有很大的回旋余地,可是在山林地带约束了军队回旋余地,首尾不能相顾,一旦前军被击破,后面的军队就会如多股诺牌依次跌倒,就算有机会增援前军,也只能是添油般地增援,难怪魏文帝得知刘备将大军困于山林之中后谓群臣曰:“备不晓兵,岂有七百里营可以拒敌者乎”!
夷陵之战成全了陆逊,而刘备则是一代枭雄阴沟里翻了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