厨爹 |
2019-06-10 18:25 |
01 最懂香港的人
有一个摄影师,出生在慕尼黑,在美国长大,获奖无数,却独爱中国。 1994年摄影师Michael Wolf独自来到香港,当他第一次穿梭在香港的巷子中,他便爱上了这里。 他用镜头记录着香港的变化,这一拍就是25年。 今年4月份,Michael Wolf在香港长洲自家的公寓中去世,享年65岁。生命的最后,他把自己交给了这座他最爱的城市。 看了Michael Wolf的照片,我想应该没有人比他更懂香港了吧。 香港在我们眼中,是摩天大楼,是繁华,是灯红酒绿,但是在Michael Wolf的眼中它是一个充满烟火气的城市。
02 香港的街角 是每天生活的开始 香港的街角应该是香港最有人情味的地方,这里遇到爱情的概率不大,但是遇上美味的概率很大。
每个街角几乎都有所谓的“老字号”,它们的店主可能换了一辈又一辈,但是味道却一直滋养着生活在这里的居民。
看港剧的时候,每天早上上班去街角吃个早饭,就能精神一天,晚上疲惫的时候,街角也会为你留下一顿餐,那个味道叫做温暖。
有人说街角很乱,很嘈杂,但是不就是这些吵吵闹闹才让生活变得多彩起来么。
一个拐角见证过太多的故事,它是平凡人生活的缩影,这里无需多加修饰,只需要随心就好。
03 生活在高度密集城市中的人 提起香港,脑海中一定会出现“棺材房”这类的词。
没办法,香港地少人多,房价高,为了生活,香港的楼越盖越高,密度越来越大,很多人都只能生活在一个小小的房间中。
这些楼市既是香港的代表也是香港人生活的缩影。
Michael Wolf的《建筑密度》系列中香港的这些楼,虽然看似很有规律,整齐划一,但是却让人喘不过来气。
都说城市居大不易,在Michael Wolf的照片,那种生活的压迫感迎面而来。
Michael Wolf的照片中,只有楼房,没哟天空,没有大地,就好像生活在一个没有天日的城市中。
虽然这些楼被刷的五颜六色,看起来很美,但是生活在楼里的人很多都是过着“灰色”的生活。
04 夜晚的万家灯火 Michael Wolf的《夜》这个系列其实可以说是和上面的《建筑密度》是相辅相成的。
夜晚的香港,很多人会想到维多利亚港湾,会想到热闹的金紫荆广场,又或者是富人聚集的浅水湾。
但是在香港贫富差距是很大的,电视剧中有钱人的生活还是在少数,很多人在深夜回家后就只是躲在自己的小房间内看剧吃外卖。
因为夜生活的消费很高,所以他们很少有娱乐生活,对他们而言在香港晚上能有一个栖身之所就已经很棒了。
所以香港的高楼总是灯火通明,那里亮起的每一盏灯,都是无数为梦想奋斗的人留下的痕迹。
05 这才是最真实的生活 Michael Wolf的拍摄内容不仅仅是城市的街头巷尾,还有生活在香港的居民。他把镜头伸到了寻常百姓家。
《100x100》这个主题让Michael Wolf第一次真正深入了解在香港生活的状态。100扇门背后是无数家庭的生活缩影。
在香港很多人都生活在不足10平方的小屋子里,这里就是他们生活的全部。
吃喝拉撒都在那间小屋子中,所以很多人一生都没有拥有过一张大床,为了节约空间,高低床是他们最好的选择。
香港的这些高楼很容易发生火灾,因为地方小东西多,所以像插座漏电,走火这种事情经常发生。
但是很多香港人已经习惯了这种生活,对很多人而言能拥有那不足10平方的空间就已经很幸福了。
06 求神拜佛的日常 在香港求神拜佛是日常,每家每户什么都可以没有,但是必须要有“牌位”,不管是灶王爷还是财神爷。
每逢初一、十五,各大寺庙人头攒动,尤其是农历大年初一,有不少善信争相抢头香,成为香港贺岁习俗之一。
虽然这跟香港现代化的氛围有些格格不入,但是这却也反映了香港的现状。 据统计现在香港求神算命的年轻人越来越多,这种趋势背后,反映的正是香港年轻人的压力和“不安全感”。
记者曾经采访过一个很有的算命先生,他说他的年轻客户们经常向他抱怨工作压力越来越大,或是很难找到工作。
“他们经常对现状不满意,他们不明白为什么自己的努力没有得到适当的回报,这就是他们来找我的原因。” 其实Michael Wolf拍下的何止是香港,他拍下的是大多数人生活的场景。 这些照片虽然朴实但是却能传达出情感,现在又有多少人能接受真实。 有些人的拍照和修图技术高超,可以把“不美”的东西变成“美的”,然后得到很高的关注和点赞,但是“如人饮水冷暖自知”,这些照片的背后才是我们真实的生活。 还记得Michael Wolf拍过一套东京地铁的照片。照片上的每个人不是倦怠就是飘忽,这不就是我们最真实的样子么。
谢谢Michael Wolf给我们还原了一个真实的生活,也谢谢Michael Wolf25年的坚持,生活不可能什么时候都是美的,与其每次都用虚假来欺骗自己,倒不如多看看这个真实的世界,多面对几次真实的自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