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个月13号,我在北影节看了一部很特殊的电影,放映结束后,安静的影院里依稀能听到抽泣声,久久都没有人起身离开。 等到走出影院我才反应过来,自己的眼眶也湿润了。当时就想,等影片正式上映时一定要和大家聊聊这部《音乐家》。 这是一部关于我国著名音乐家冼星海的传记影片,而4月13号——影片在北影节首映的那天,正好是冼星海的《黄河大合唱》诞生80周年纪念日。 看完电影,“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那铿锵有力、激昂振奋的歌声在脑海中久久挥之不去,仿佛黄河滔滔巨浪在耳畔响起。
1939年4月13日,冼星海在延安指挥《黄河大合唱》 80年前,《黄河大合唱》在延安首演,之后迅速传遍中华大地,极大鼓舞了抗日将士的勇气和信心。 可以说,在民族危亡的时期,冼星海的音乐创作,与战场上杀敌的将士所做的贡献同等重要,因为越是危难的时候,越是需要一股把人民紧紧团结起来的精神文化力量。 更难能可贵的是,冼星海音乐的影响力并不局限于国内,同时也激励着国际反法西斯人民的抗争精神,在邻国哈萨克斯坦最大的城市阿拉木图,就有一条著名的街道,被命名为“冼星海大街”。 那里,至今矗立着冼星海纪念碑。 在哈萨克斯坦,冼星海被视为英雄。而影片聚焦的,正是这段在国内鲜为人知的故事。 1940年5月,冼星海接到任务,前往苏联,为大型抗战纪录片《延安与八路军》进行后期制作和配乐。
《延安与八路军》珍贵资料 抵达莫斯科后,冼星海一边着手影片的配乐工作,一边考察学习苏联音乐艺术,同时对《黄河大合唱》进行修改完善。 但影片尚未完成,就爆发了苏联卫国战争,冼星海不得不提前回国。 彼时,东北已经沦陷,中蒙边境线也被侵华日军全面封锁。 冼星海只好试图从莫斯科乘火车到阿拉木图,经新疆回到国内。 谁料途中遭遇德军轰炸,死里逃生的冼星海来到阿拉木图时,已经成为一无所有的难民,除了一把破旧的小提琴,别无长物。 他直奔中哈边境,却被驻防的哈国军人告知,新疆已被反 共军阀盛世才所控制,一旦冼星海跨过边境线就会被军阀杀害。 回国心切的冼星海不顾阻挠,试图硬闯边境线,被哈国军人鸣枪拦下,万般无奈之下,他不得不滞留在阿拉木图。 谁能想到,此时他与祖国的一线之隔,却成了余生再也无法跨越的咫尺天涯。 就这样,身无分文的冼星海流落在异国他乡的街头,时值冬季,阿拉木图气温低至零下30多度,这让饥寒交迫的他染上了肺病。 幸好随身携带的小提琴和藏不住的音乐才华,让他结识了当地的音乐家巴赫德让·拜卡达莫夫。
冼星海和拜卡达莫夫 拜卡达莫夫是阿拉木图市交响乐团的团长,他把冼星海安排在自己的乐团里工作,还把他安置到自己姐姐家里住下。在他的帮助下,冼星海总算在异乡安顿下来,两人乃至两个家庭也因此结成了深厚的友谊。 在艰苦的环境中,疾病缠身的冼星海没有一蹶不振,他怀着对祖国的热爱、对亲人的思念,继续用音乐这种超越国界的艺术形式与祖国人民一起战斗,为世界反法西斯斗争做出贡献。 在阿拉木图,冼星海根据哈萨克民族英雄阿曼盖尔德的事迹创作出交响诗《阿曼盖尔德》,迅速传遍哈国全境,燃起了哈国人民反抗法西斯的热血。 正如他早年创作的《黄河大合唱》,在遥远的延安鼓舞着艰苦抗战的人民,激励着无数有志青年为祖国顽强斗争一样。 值得一提的是,影片中的冼星海由音乐世家出身的胡军饰演。 为了更加契合音乐家的形象,一向以硬汉形象示人的胡军特别为电影减重15斤,并留起了长发,举手投足之间,传神地表现出了艺术家应有的气质: 而演技精湛的知性女演员袁泉,作为冼星海夫人钱韵玲的饰演者,同样奉献了令人动容的细腻表演。 片中有这样一个催人泪下的情节,讲的是冼星海在伏案创作,哈萨克小女孩卡丽娅在他身旁唱起了一首中国儿歌,熟悉的旋律让他恍惚间仿佛看到了自己的女儿。 而接下来镜头一转,来到千里之外的延安窑洞,冼星海的女儿冼妮娜也在唱着这首儿歌。
当年的两个小姑娘——卡丽娅和冼妮娜在若干年后共同出席了电影首映礼 夫人钱韵玲打开冼星海迟到数月的来信,信上写着“抱歉,未能归家……” 从收到信的欣喜,到获知丈夫无法回家时的失落,再到决心继续守候的隐忍……短短一瞬间,袁泉通过眼神传达出的丰富情感,实在太让人心疼。 戏里,钱韵玲强忍眼泪默默看完了信,而戏外,很多观众也已经痛哭失声。 与演员的精湛演技相匹配的,还有本片对于时代背景的精准还原。 为了再现冼星海的故事,为了让观众真切地体会到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拍摄团队辗转中、哈、俄三地,前后历时将近5年,呈现出了符合时代背景的延安、阿拉木图和莫斯科,让影片的质感大为提升。 当然,作为一部音乐传记影片,音乐是它当之无愧的主角。 其中,最打动我的一段来自片尾,导演把中哈两国不同时空演奏《黄河大合唱》的情景进行了交叉剪辑,产生了交相辉映的效果,构成了强烈的震撼效果。
保卫黄河 曹丁 - 黄河大合唱
先是在哈萨克斯坦这边,冼星海讲述着自己对祖国的深情,指挥着哈国乐队演奏《黄河大合唱》,完成自己生命最后的绝唱。
祖国一定能听到! 紧接着镜头一转,来到了《黄河大合唱》在延安首演时的情境,艰苦的环境下,条件极为简陋,锅碗瓢盆都成了演奏的乐器,但这丝毫不影响嘹亮的歌声响彻中华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同仇敌忾的决心。 这段情节真的是瞬间调动起观众们的情绪,燃到泪目,很多观众都是在这一刻,眼泪控制不住地夺眶而出。 观众被冼星海的故事所感动,也被《黄河大合唱》的歌声深深震撼。 80年前,《黄河大合唱》在纷飞的战火中诞生,鼓舞了中国人捍卫国土的爱国精神和誓死不屈的斗争勇气; 80年后,《黄河大合唱》依然激励着无数中华儿女顽强拼搏、自强不息。 诚然,《音乐家》是一部主旋律电影,但主旋律绝不应该成为它被低估的理由。 纵观中外,很多国家的国歌都诞生在战争年代,法国的《马赛曲》,美国的《星条旗》,还有中国的《义勇军进行曲》…… 对于靠着巨大流血牺牲才争取独立的国家,战时的伟大歌曲不仅能让后世铭记那段艰苦岁月,更是唤醒国民意识、塑造国民性格的强大精神力量。 也正是这种坚不可摧的精神力量,支撑着中国走过了风风雨雨的近现代血泪史,这种精神力量即使在和平年代,也不会过时。 前几天,对于美国挑起的新一轮贸易战,中国发出了强有力的声音:谈,大门敞开;打,奉陪到底! 饱经战争摧残、洗礼的中国不爱打,但也绝不怕打。 这样的宣言早在几十年前,我们就借由冼星海的《黄河大合唱》、聂耳的《义勇军进行曲》这样强有力的歌声传达给了全世界。 在几天前的一篇文章末尾,我说希望更多的中国故事能被人们看到。 而《音乐家》就正是我们自己的故事,影片用真诚的镜头记录了一名音乐家的家国情怀和赤子之心。与飞天遁地的超级英雄相比,这才是我们中国人应该口口相传的英雄故事。 所以,《音乐家》这样的主旋律我不但支持,还要力挺到底。 可以预料,影片的排片不会很多,但还是希望小伙伴们都能去影院看一看,了解战争年代里音乐斗士冼星海那段不为人知的历史,感受《黄河大合唱》的震撼与魅力,把属于我们的英雄故事传扬下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