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men |
2019-05-05 14:28 |
当东汉的时代即将结束,天下迎来军阀割据、三国鼎立的局面时,庙堂上以皇权为中心,纠缠不清的官场斗争也逐渐走向明朗,并掀起了一股不亚于沙场上的疾风骤雨,将东汉彻底推向了深渊。而推动它的人,有宦官,有外戚,而真正不可忽视的力量,是曾一度郁郁不得志的士大夫集团。这个在史书记载中忧国忧民,悍不畏死,前赴后继同只手遮天的宦官集团做斗争,力主挽救皇权的一批人,又为什么会成为东汉灭亡的罪魁祸首之一呢?让我们带着这个疑问,来探究一下原因。
【朝堂上的百官】 外戚崛起 当赵高在朝堂上指鹿为马时,后世的君主们已经明白了宦官势大会造成何等的危害,但这仍挡不住宦官势力在东汉中后期的重新抬头,比如常侍就是一个典型,它最初是一个虚衔,但逐渐发展成了实权官职,说到这,有人会奇怪了,这些身边的定时炸弹,皇帝们为什么不仅不打压,反而听之任之甚至是有意推波助澜呢?这就要从皇帝与下属的关系说起了,“人来兮兮,皆为往来;人来往往,皆为利往”,司马迁这句话可谓是道尽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历代皇帝对于宦官极尽扶持,就是因为他们有利可图,而这个利就是权力。那么,作为天下之主的皇帝,已然处在权力巅峰,为何还要为了权力而崇信宦官呢?这就要从东汉末年的特殊情况说起了。
【赵高在朝堂上指鹿为马】 汉和帝10岁就已即位,却在仅仅27岁时就驾崩;而殇帝100天即位,2岁驾崩;安帝13岁即位,32岁驾崩;其后的顺帝、冲帝、桓帝、灵帝等自不必多言,都是幼年即位,正值壮年就驾崩了,虽然他们的死亡原由多种多样,但都与宫廷环境脱不开干系。就是这种情况下,帝幼母壮,太后临朝的局面持续了近百年,君权早已是名存实亡。尚在幼年的皇帝当然没有独自处理政事的能力,这个时候就是后妃专权的时候了,外戚这股势力也就跟着得势,他们掌控着仕途与经济命脉,甚至掌控着皇帝命运的走向,可谓盛极一时,而宦官的出现则和外戚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影视剧中年幼的汉和帝】 腾飞的宦官 任何一股具有影响力的政治势力的出现都是需要合适的时机与环境的,而后妃专政就为其产生与壮大提供了舞台。外戚势力再如何庞大,说到底根源还在于皇帝的后妃,而中国一直以来都是父系社会,武则天这样的女帝,再如何惊艳,也只是昙花一现。传统的男女、内外有别的思想观念束缚着后妃,使其无法正面站在朝堂之上与百官谈论政事,他们之间需要一个媒介,而这个媒介,就是宦官势力,于是原先不起眼的宦官,便被推上了舞台前。 而这并非宦官地位提升的终点,这些阉人原是服务于君主、后妃的一个特殊的群体,说到底是依附于主人的仆人,虽说作为皇帝的仆从可以最大限度的狐假虎威,但其本质上和其他奴仆并无差别,理论上他们地位低下,也不应该握有权力,不过,东汉末年的情况却有些特殊,由于主人自己都受制于人,于是对这些仆从便有了新的需求,而这个需求,就是消灭阻碍皇帝掌权的外戚势力。
【女帝武则天】 幼年的皇帝自然没有独自处理政事的能力,但随着皇帝岁数的日益增长,其愈不满于受到外戚的操控的想法便越来越深刻,可豪阀大族根基深厚,毫不客气的说,但凡在朝为官的人,多多少少都和外戚势力有着扯不开的关系,无人可用的皇帝只能在无可奈何下将目光放在了依附于他自己的群体——宦官之上。于是,找到救命稻草的皇帝开始悉心培植这股属于他的势力,用以助他夺回皇权,所以他对于宦官有求必应,极力的袒护宦官中饱私囊,鱼肉百姓的“小事”。就这样,无论是为后妃传达政事机要,还是作为皇帝的亲信势力,这群“手握王爵,口含天宪”的宦官终于成为了东汉政治舞台上的主角,他们攫取权力,发展集团,正式与外戚展开了长达百年的争锋。
【影视剧中明代的宦官形象】 没有硝烟的战场 很可惜的是,在如此漫长的岁月里,东汉没能等到中兴之主的出现,幼年即位,壮年身死似乎是困锁在历代皇帝身上的枷锁,终归是没能挣脱。在这一代代皇帝的交替中,宦官与外戚你方唱罢我登场,幼年时期外戚得势,疯狂打压他们口中的阉人;时值壮年,宦官又借由皇帝找回场子,以结党之名清扫外戚势力,二者斗得如火如荼,但朝代更替,外戚自然不止一股,宦官则更不可能残杀殆尽,所以无法斩草除根的双方只能咬着牙继续着他们的轮回之战。在这没有硝烟的战争里,皇帝苦,因为他只能眼睁睁看着君权散落在两者手中无法夺回而憾然辞世;士大夫也苦,无论是宦官掌权也好,外戚抬头也罢,官场仕途一直是他们把控的要点,而他们作为官僚,只能在两者的夹缝里求生存,处处得看人眼色行事。但幸运的是,血肉之躯的皇帝会死去,而士大夫作为一股势力却可以一直延续下去,属于他们的时代也会来临。
【士大夫形象】 百年隐忍终入局 到东汉末期,经过长期发展的士大夫终于自成一脉,形成了气候,无论是外戚势力还是宦官势力,都再也无法忽略这股势力,眼睁睁看着其游离于两者的夺.权战争之外,皆欲将其拉拢进己方的阵营里,他们的诚意有几斤几两尚且不知,但最终的结果是,士大夫集团偏向了外戚。那这在疆土三分之前先将皇权三分的士大夫集团,究竟是怎样一股势力呢? 相信读过史记或其他史料的人听到宦官这个词,最先想到的是赵高、是魏忠贤,而在许多历史的影视作品中,更是假传圣旨、是狐假虎威的代表。不过倘若对历史有过更宽泛的研究,可能会对此有所疑惑,因为从各种蛛丝马迹中推断出的更接近事实的可能是,成功的宦官,都是有着一流军事、政治、经济等方面才能的一批人,曹腾也好、高力士也罢,都是这样的代表。那为什么时至今日的我们对于宦官的第一印象始终不佳呢?一方面,的确作为宦官的赵高等人在属于他们的时代臭名昭著,浑身罪行难以清洗。而另一方面,记载历史的一批人,是官吏,是士大夫集团,在史家笔法中,对于他们认定的反派角色,一贯是秉承丑化的宗旨的。至于哪个是反派,哪个是正派,划分的标准就看哪方势力最终拥有历史的话语权,而若是所谓的正派人物又恰好不在同一阵营里,那么就遵循,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这一亘古不变的原则。至于史料记载里的士大夫集团之人一身正气,抨击黑暗的现实,与外戚宦官作斗争一说,纯属无稽之谈,因为这样的人,是活不下去的,要么被迫害致死,要么主动辞官和陶渊明一样回家种田。他们所谓的斗争,也只是为了更大的话语权,更好的生活罢了,所行本质上和争权的宦官、外戚并无不同。不同的是,宦官和外戚的争斗在明面上,而他们,站在背后。
【士大夫集团所著《史记》】 没有赢家的结局 他们彻底将东汉推向深渊,是从决定彻底支持外戚何进开始,而何进这个人,不讲规矩。 历代的两大集团争斗始终秉承的是自家事关上门来自家解决,你得势也好,我反扑也罢,都是各凭本事,凭的是在这个家里能获取到多少的支持,能攫取到多少权力,但绝不会大开府门,喊外面的人进来帮忙打压另一方。但何进是不同的,他已经处在属于外戚的权力巅峰时期了,他也已经取得了士大夫集团的支持了,但他不满足宦官的低头蜷伏,他要做到极致,他要杀尽十常侍,他要宦官势力再不成气候,对此举士大夫集团自然是大力支持的,毕竟僧多粥少,少一个人总归是没有坏处的,但问题是,他们没有足够的力量一口吃下第三方,所以他们调集了外兵进城。喊上兵大爷是有风险的,如果无法掌控他们,最后只能是鹬蚌相争渔翁得利,所以何进等人有着周密的部署,不过天有不测风云,他们始终忽视了一个重要变量——宦官。
【大将军何进】 宦官一度作为最大的势力集团,自然不是群只会吃干饭的人,何进和士大夫们这么大的动作如何能瞒得住他们?宦官势力起起伏伏,到他们这一代竟混的如此凄惨,被何进打压到这种程度,那好,既然你何进不讲规矩,那我们自然也不会再当缩头乌龟,于是何进还没来得及看到宦官的覆灭,就先一步被刺杀死在自己家中,何进没想到,士大夫们也没想到。而调集外兵进城的始作俑者一死,外兵自然也没了最大的约束,于是,军人阵营里的野心家便开始盘算自己的小算盘,因为他们看的很清楚,何进一死,外戚已不成气候,但如果宦官和士大夫们重回谈判桌,局势还是能够稳定下来的,到那时候他们可能连残羹冷炙都吃不上,于是袁绍袁术这批在三国乱战中扬名的年轻人,带领他们的士兵冲进宫中,将宦官杀了个干净。
【密谋杀害何进的宦官团体】 这一次失败的政治斗争让外戚宦官在火拼中消弭,而仅存的士大夫们则开始了长达数十年颠沛流离的生涯,权力的游戏最终在失衡中彻底崩盘,在此之后,军阀势力正式走向了历史的舞台,缓缓的拉开了三国争霸的序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