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欢德甲的球迷,对本赛季德甲球队在欧战中的表现估计相当不满意。欧冠还在四分之一淘汰赛阶段,对阵的八支球队已经没有一支是来自德甲联赛。不仅如此,德甲球队在本赛季的欧联八强也仅仅只占一席。也就是说,本赛季德甲的六支欧战参赛队,到八强阶段已经仅仅只剩一支球队。 虽然仅剩的火苗法兰克福成功闯入欧联半决赛,但在四分之一决赛上,这支球队首回合遭受了羞辱式的打击。他们被来自葡超本菲卡一阵痛扁,以一个惨烈的2-4比分灰头土脸的败退主场。
毫无疑问,本赛季德甲全面式微是不争的事实。但其实德甲没落并不是本赛季才出现的苗头,而是由来已久。
巅峰之后迅速衰落
看着如今的德甲联赛境遇之差,你很难想象几年前,他们曾包办欧冠联赛冠亚军。那是2012-13赛季,拜仁慕尼黑和多特蒙德会师欧冠决赛。那段时期,德国足球的辉煌还不仅于此。在随后一个赛季,德甲联赛的积分一度超越英超,仅次于西甲。
而在2014年夏天,德国国家队更是以令人信服的方式夺得世界杯冠军。德意志足球这段时期的强盛一直延续到2017年,那一年他们仅以二队出征,就拿下了联合会杯冠军。然而,危机之象往往掩藏在盛世图景之中。
距离2017年拿下联合会杯仅仅一年,德国足球的这一盛世就以一种惊世骇俗的方式宣告结束。2018年夏天,德国队在俄罗斯世界杯连小组都未能出线,完败韩国队更是被媒体称为德国足球百年未有之大耻。一年之后,德国足球的状态继续直线下坠。在欧足联第一届国家联赛中,德国队惨遭降级。
直到此时,人们似乎才彻底接受德国足球已经没落这个事实。蓦然回首,衰落之时的一系列乱象,也接二连三的被人们提及。这其中,德甲联赛的衰落显得尤为刺眼。
在2013-14赛季之后,德甲球队在欧战中的成绩急速下滑。从2014-15赛季至今,德甲再没有球队能够进入欧冠决赛。不仅是在欧冠中成绩不尽如人意,在欧联杯的战绩,德甲球队更是惨不忍睹。
从2011年到2017年,德甲球队竟然从未打入过欧联杯半决赛。连葡超、瑞超、土超、乌克兰超这样的二流联赛都有球队能够在这些年打入欧战四强,唯独贵为五大联赛的德甲没有。 衰败并非毫无征兆 事实上,德甲联赛,连同德国足球的衰败并非偶然,也绝非毫无征兆。先说德国队,在2014巴西世界杯结束后,到2018俄罗斯世界杯期间,虽然主帅勒夫也曾一度提拔了众多年轻国脚,但德国队真正的核心框架,却一直都没有改变。 四年的时光足以改变许多,未能及时推动球队合理更新换代的勒夫,让德国队在俄罗斯世界杯上遭遇了惨痛的失利。说句题外话,也许正因为如此,勒夫在前不久才态度坚决的发布公告,声称德国国家队不再征召穆勒等三名功勋球员。
比起国家队在冠军光环之下逐渐失去斗志不同,德甲联赛的衰落则表现得更加明显。欧战成绩不佳是一回事,整个联赛缺乏稳定的中坚力量是更重要、也更危险的苗头。我们就以近几年德甲联赛的亚军为例吧,德甲已经连续好几个赛季没有稳定的争冠球队了。
2015年的沃尔夫斯堡,在夺得德甲亚军后,连续两个赛季需要通过升降级附加赛还保住德甲参赛资格。
2016年的多特蒙德,在图赫尔离开之后陷入长时间的混乱局面。 2017年的莱比锡红牛,在夺得德甲亚军后,第二年就掉出欧冠区。 2018年的沙尔克04,如今正在德甲为保级而战。
这就是德甲联赛以及德国足球的现状,几年前的冠军光环显著改变了这一代球迷对他们的刻板印象,球队从世纪之交的悲情色彩,变成如今印象中坚不可摧的意志战车,却也容易让人选择性的忽视一些危险的苗头,直到星星之火成为燎原之势,才惊叹德甲与德国足球竟已如此衰败。
外因: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近十年来,欧洲足坛强国在金元资本的助力下日新月异,无论是国家队人才,还是联赛水平,都呈现出马太效应的表现。比如,曾经被戏谑为“欧洲中国队”的英格兰,旗下的各级青年队在近年来全面爆发,相继夺得多个不同年龄段的世界大赛冠军,国家队更是在去年俄罗斯世界杯打入四强。成绩是一方面,人才井喷更是肉眼可见,各条战线的青年才俊简直层出不穷。
并且,英格兰国家队与英超联赛呈现人才井喷同步化的现象。作为世界上商业价值最高的联赛,英超联赛不仅能够囊括世界上绝大多数最顶级的球员,而且本身也吸纳了为数众多的本土球员。而本土球员在最顶级的联赛中参与顶级赛事,日积月累的结果便是反哺国家队。 英格兰如此,法国、西班牙,以及这两年的荷兰,也是如此。尤其是法国,2018年俄罗斯世界杯的强势表现,其实一点都不会让外界觉得惊讶,因为他们确实涌现了相当出的足球人才,即便是二队、三队迎战,恐怕都能与足球列强斗上一斗。
然而,在这些欧洲足坛传统强国不断革新的时候,德国足坛在世界杯夺冠之后的这几年明显沉寂,勒夫留任保留了德国队的惯常战术,并不是说留任不好,而且勒夫坚持在自己的战术思路下选拔人才,极大影响了德国队的战术革新与阵容更新。
一个浅显的表现,是与法国、英格兰相比,德国足球在人才培养方面明显落后。俱乐部如此,体现在国家队层面自然也大抵如此。
如果说国家队的成绩需要整个教练团队的管理水平和战术思路及时调整、革新,那俱乐部的成绩则确确实实需要人才支撑。缺乏适宜的优秀人才,再好的教练也很难再漫长的赛季中做好无米之炊。对于德国足球来说,逐渐陷入人才凋零的危机,有难以调和的苦衷,这就是下面我们要提到的“内因”。
内因:因噎废食,固步自封 导致德国足球陷入结构化衰退,与德国足坛奉行的“50+1”政策不无关系。50+1政策,顾名思义就是外部投资者,无论投入多少钱,代表球迷利益的投票权都比外部投资者更多。
这个政策出台的初衷是为了保护俱乐部不被外部资本所控制,但随着资本在足坛的日益渗透,德国足球的这一政策无疑日益显得固步自封。
其中,最恶劣的影响可以归纳为两个方面,一是导致外部资本对投资德国足球的兴趣不高,二是导致联赛霸主以打压国内竞争对手为生存之道。
第一个恶劣影响很容易理解,由于50+1政策的存在,外部投资者即便投入巨资,也很难在德国俱乐部实现主导权。并且,德国球迷对50+1政策的信奉已经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为了维护50+1政策,或者说为了保持所谓的球迷主导权,德国球迷在反对外部投资者方面,曾经做过许多令人匪夷所思的事情。
一个经典的例子便是汉诺威大股东金德的遭遇。金德对汉诺威的投资已经将近20年,为什么金德有这么长久的投资热情的,一则当然是对于足球、对于汉诺威的热爱,二则是德国足协在50+1政策执行上给了一个例外。 就是如果投资者在一家俱乐部投资年限超过20年,可以拥有更多的投票权(决策权),比如霍芬海姆,从1990年起,霍芬海姆俱乐部就开始接受霍普的注资。
汉诺威俱乐部的投资者金德也希望能够效仿霍普,然而,令人错愕的是,金德的持续投资不仅没能换来球迷对他的信任,反而让自己成为不少汉诺威球迷怒骂的对象,为了阻止金德在汉诺威拥有多于50%的决策权,极端球迷甚至以金德家人的人身安全对他进行威胁。
这样的例子在德国足坛并不算新奇,不少投资者都在德国足坛的俱乐部遭受或多或少的“侮辱”。曾经投资慕尼黑1860的约旦富商伊斯迈尔就曾怒骂德甲50+1政策,“我试图与俱乐部好好合作,但是他们只做自己想做的事情,然后利用50——1规则对我施压。”
更奇葩的例子还有,比如一支常年在德乙联赛厮混的球队:柏林联合。近年来,柏林联合几次在德乙联赛的上半程表现得非常强势,但到收官阶段就开始接二连三的掉链子,输球输得让主帅都无法忍受而主动辞职。 原因无他,因为俱乐部本身就不想升级,球迷更是乐意如此,呆在德乙,球队就可以尽量避免受到外部资本的关注和注入。如此不可思议的短视,在德国球迷心目中却被奉为正朔。 无法向英超、法甲那样得到外部资本的足够支持,德国联赛更多需要依靠自给自足。没错,自给自足一向是德国球迷引以为傲的“联赛健康”。但是,一旦这个联赛中有球队想要去与外部竞争,或者是想要维持在联赛中的垄断地位。但必然导致第二个恶劣影响的出现:以压榨竞争对手为目的的生存之道。
一个典型的例子,便是拜仁。近年来,拜仁在德甲联赛的虹吸效应非常明显。联赛中凡是有对手阵中涌现出优秀人才,基本都逃不出拜仁的收购。为何拜仁如此热衷于在国内发展对象呢?这也正是德甲50+1政策导致的恶劣影响。
无法像英超俱乐部那样得到巨额注资,拜仁注定无法在转会市场上和顶级俱乐部想竞争,那么,干脆从本国联赛的竞争对手那收购,一则可以直接削弱本国竞争对手的实力,保证在国内的垄断地位,二则也可以借此打造球队阵容,维持向外的竞争力。 然而,长期以往,德甲联赛也就很难形成持续稳定的争冠集团。诸如个性强烈、球迷基础雄厚的多特蒙德,都逃不过拜仁引援政策的侵蚀而几度崩溃重建。 发展的悖论 不过,尽管已经掉落到近年来的最低谷,但德国足球毕竟有雄厚的基础与传统,只要想革新、想改变,他们要实现复兴并不难,包括国家队,也包括联赛。只是,这种基础与传统同样是双刃剑,用得好,会助力发展,用得不好,则会成为复兴的巨大障碍。
就像虽然德甲球队已经连续多年在欧战中失去竞争力,但德甲联赛却依然是欧洲最火热的联赛之一。这里的球场即便是低级别联赛的赛事,往往也可以达到座无虚席的地步。正如拜仁俱乐部管理层在忙着开拓海外市场,可是本土球迷却并不买账,而是强烈反对。 德国足球目前的发展悖论就在于此,雄厚的球迷基础确保了这个联赛确实可以是“健康的联赛”,但传统的球迷观念却已经严重限制了这个联赛朝着适应时代发展的方向迈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