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谷粉丝 |
2019-03-27 08:02 |
在多年临床工作中发现,来看病的2型糖尿病患者中女性要比男性多。这可能与女性到更年期后(中国女性更年期一般在43~59岁),内分泌系统发生多种变化,卵巢雌激素分泌大量减少,雌激素与雄激素的比值降低,导致女性体内胰岛素抵抗加重、胰岛负担加重。再随着年龄的增加以及更年期容易出现的肥胖,从而使得女性2型糖尿病发病增加。 另外,临床上容易被忽视却又值得强调的是,相比男性,女性患者更容易并发某些疾病。而女性患者体内激素水平的变化以及女性特殊的生理问题,也会对血糖产生影响。这就要求在治疗上,需要特别注意这些有别于男性患者的地方。 冠心病风险大于男性 女性在绝经期前,体内有较高水平的雌激素,对心脏有一定保护作用。因此,一般年轻女性患冠心病的几率较低。但是,患上糖尿病后,原有的雌激素“保护伞”不起作用了,容易并发冠心病。所以年轻的糖尿病女患者,要特别注意预防心血管疾病。到了更年期后(一般认为是四五十岁),心血管的保护意识就更要增强。因为此时,血糖、血压、血脂的异常,都会威胁到心血管的健康。 女性糖尿病患者合并冠心病后,发生无痛性心肌梗死的几率要比男性高。由于心梗症状不典型,贻误抢救的悲剧时有发生,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如常规监测心电图、心脏彩超、必要的动态心电图监测以及抗血小板、他汀类药物的使用都是很有意义的。此外,辨证明确的情况下积极应用活血化瘀类中药,也有很好的效果。 乳腺癌风险增加 2型糖尿病存在胰岛素抵抗,可导致高胰岛素血症,从而有促进肿瘤生长的潜在危险。另外,糖尿病与乳腺癌存在着相似的发病危险因素,如工作和生活压力增大、肥胖、不良饮食和生活习惯、体力活动和运动太少等。 所以,有糖尿病史、年龄在45岁以上的高危女性,应该每年定期进行乳腺肿瘤的专项检查,以期早发现、早治疗。我们一般对年龄大于40岁的女性糖尿病患者常规做钼靶筛查。患者朋友也有必要在医生指导下,学习乳房自我触诊的方法。 易继发骨质疏松 许多老年糖尿病女性患者有继发性骨质疏松,全身游走性疼痛。服用某些镇痛剂甚至激素如地塞米松、可的松等可导致骨质疏松加重甚至骨折。另外某些降糖药如罗格列酮有增加骨质疏松和骨折的风险,最好不要使用。对于此类患者,我们经常联合补肾壮骨类中药治疗,如仙灵骨葆胶囊等。 抑郁症多见 在2型糖尿病患者中,女性朋友相对不好管理。究其原因,很大程度上是我们忽略了糖尿病的另外一种并发症——抑郁。 实际上,轻度抑郁症在女性糖尿病患者中还是比较多见的,只是我们对此一直重视得不够。中医学有一种观念:女子以肝为用,容易肝气郁结。尤其是在“白(领)、骨(干)、精(精英)”这个群体内,由于工作紧张、压力大,女性糖尿病患者就更容易出现抑郁。所以这类女性朋友就更应该注意自己的心理问题,进行积极调整。运用疏肝理气方药如逍遥丸加减调理可以收到很好的效果。 尿路感染 由于女性朋友尿路短,加上患有糖尿病,免疫力低下,所以很容易发生尿路感染。临床上可能没有尿频、尿急、尿痛等明显的尿路感染表现,却可能有乏力、腰酸等疲劳症状。伴发尿路感染可导致血糖顽固升高,难以控制。所以,如果发现血糖异常升高,又找不到其他原因,要考虑是否存在无症状性尿路感染。 性功能障碍 女性糖尿病患者发生性功能障碍如性冷淡、性交疼痛等极容易被忽略。但由此会影响血糖的控制,也使得生活质量下降。遇到这种情况,一般我们会和妇科医生合作制订相关治疗方案 更年期 女性患者处于更年期时,体内雌激素水平下降、交感神经兴奋,从而导致此阶段血糖波动明显,难以控制。笔者常用持续皮下胰岛素输注法配合补肾、调和阴阳的中药进行治疗,效果满意。 青春期 女性青春期时,由于体内雌激素、生长激素等的共同影响,也会导致血糖波动大。因此,需要医生制订更加精细化的综合血糖管理方案,包括药物、饮食、运动指导等。如果糖尿病女性患者出现肥胖、闭经,有些甚至长胡须,这就需要考虑是否存在多囊卵巢综合症。 另一方面,青春期女性血糖控制不良的话会影响其正常发育。如出现消瘦、闭经、子宫发育滞后、乳房小或停止发育、扁平胸等。对于此类患者,在胰岛素治疗的基础上,还可配合中药补肾以促进发育。 带下 处于生育期以及青春期的女性糖尿病患者,白带异常的话也会干扰血糖控制。如果带下清晰如水,气味淡者,属于脾肾阳虚,运用健脾利湿补肾中药调理,有助于血糖稳定。如带下黏稠,色黄有气味,属于湿热证,可用清利湿热方药。还有一种情况要特别注意,如带下红色,要警惕妇科肿瘤如宫颈癌的发生。 经期 笔者曾经用动态血糖仪观察过糖尿病女性患者月经期血糖的变化,发现有经期前血糖高、经期平稳、经期后血糖略降的情况。月经不正常的糖尿病女性患者,会影响血糖控制,反过来,血糖控制不良也干扰月经的正常。所以调理好月经对于控制糖尿病是有意义的。笔者在遇到女性糖尿病患者时,就会问到月经状况,月经不正常的话,应用中医药调理好,结果发现血糖也随着控制好了。 总之,由于女性的生理特点,经、带、胎、产等不同情况都会影响血糖控制。在日常护理和治疗中,也应注意特殊时期及特殊情况,以更好地管理好血糖,获得高品质的生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