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天行道 |
2019-03-25 14:59 |
标题起得比较惊悚,负责一词可轻可重,莫不是张郃要为七万条人命负上刑事责任?其实自然不是,盖此处没有刑法意义上之因果关系。然而我不杀伯仁,伯仁因我而死,张中郎将若是不反水,袁大将军没有腹背之危,方寸不乱,则徐徐引军北归,曹司空一万剩勇,自是徒呼奈何。
按古人乡土观念重,项羽不回江东,乃因八千江东子弟皆没,无颜见其父老。张郃河北人士,本是平民出身,应募从军,以军功拔于行伍。其朝夕相处者,河北老乡也。及随韩冀州,袁冀州转战燕代,数年之间,多有战功,官封中郎将。其所将所倚,亦河北子弟。然而官渡一朝反水,河北万户哀号。七万子弟垒尸成山,张中郎将升官封侯。所谓微子去商,韩信归汉,亦如此乎?不知张将军是否亲眼看到这河北子弟的处理过程,若是看到又当作何感想?
张中郎将临阵反水,功绩书于竹帛,官升大汉偏将军,复授兵。其在河北恐怕早已没有立锥之地,人人恨不得生啖其肉了。换作常人,虽不至于如项羽自刎以谢父老,心虚内疚上表一封自陈终生无颜再回河北怕是最低要求了。但是张将军果然名将风范,自我要求极高,自忖投明以来功绩尚不能服众,又投新主难免要纳个投名状,于是整备军事,很快便开展了以大汉偏将军身份进行的第一次军事作战——进攻河北。
对,就是进攻——河北。
又不知那些尚在戴孝的父老孤寡看到穿金戴银威风八面的张偏将军时,当作何感想?
自夫子以来,所谓德行,不过仁义二字。仁者,恻隐之心也,义者,羞恶之心也。张偏将军虽不曾对河北七万子弟兵有杀人故意,然而屠刀因其而开,一日之间伏尸七万,虽路人亦侧目不能直视,张将军有乡党之谊,又多年共处,而坦然升官,是其仁耶?七万河北子弟埋骨异乡,父老须眉已白,妻儿泪痕未干,皆由张将军反水而起,张将军却毫不自咎,乃至拔刀再向故土,是其义耶?则张将军其仁其义,当可光于四表也。
本来想讨论一下张郃反水和袁军被屠的因果关系的,写着写着就成了吐槽贴了……营养不高,水分很大,十分抱歉。
另外也不明白,张郃当时没有必降的理由,首先仗还有得打,粮食储备被烧了并不影响他的攻势,只要攻下大营一切ok,而即使攻不下也只是郭图这么说说而已,袁绍一定会办他么?而如果投降,家人肯定无幸(当然张郃未必在乎),名声肯定烂臭,如果碰到虞翻这样的一辈子抬不起头。两相权衡,反水并不是唯一的选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