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萨大大小小的寺院遍布全城各个角落,虽说布达拉宫真正意义上应该是一座宫殿,但也有人将它归为是寺院,但对于虔诚的朝圣者而言,这一生的终极朝佛之地只有大昭寺。凡是每个去拉萨旅游的人于大昭寺前和八廓街,往往见到的朝圣者比游客还要多。
但除了布达拉宫和大昭寺,拉萨还有许多其他寺院,在游客看来可能是鲜为人知,但对于朝圣者看来,那些规模小,没名气(旅游层面)的寺院依旧有者非凡的宗教影响和地位。小昭寺边上的次巴拉康,就是一座这样规模极小,但影响力很大的寺院。
这是一座藏传佛教格鲁派寺院。寺院门前有一座煨桑炉,香烟缭绕。周边还有许多售卖桑枝、松柏叶的摊子,比我往年来的时候更要密集,蓝天之上,彷佛云雾缭绕。
寺内只有一座佛堂,供奉着无量寿佛。朝圣者们朝佛之后,便开始转“廊热”,即绕佛堂而建的巷道,转经者有几岁就转几圈,据说可保平安长寿。每天转“廊热”的朝圣者川流不息。
2015年,第一次来到次巴拉康,就对它留下了深刻印象。跨入门槛,在转经筒对面的长凳上遇见了一位善良的妇人,与妇人聊天的时候,一个可爱的小女孩垫着脚尖,她伸长着胳膊,努力转动着那一排金色发亮的转经筒。
但最让我倾心的是,当我转过经筒,走到佛堂跟前,一次偶然的抬首,湛蓝的天空下一个小少年的微笑打破了我平静的内心。他像是一朵洁白的莲花,漂浮在在纷扰的俗世之上,俯视着川流不息的人群。佛堂之内,“廊热”之中,那喃喃的诵经声,在窄小的巷道里汇成强音。
大概正是寺院于“旅游层面”是那么的不值一提,比不上布达拉宫和大昭寺是西藏之旅必去之地吧,因此次巴拉康于俗世中少了一份俗世,走进院门的那一刻起,纷扰的红尘就被隔断了。没有游客的喧嚣和相机的快门声,寺院只被包裹在喃喃的诵经声中和弥漫着的桑烟内。
佛堂的偏殿内有点酥油灯的地方,成排的酥油灯看着颇为壮观。只是不敢拍照,只能一眼望去,记于内心。后来随着人群,踏上狭长的阶梯去了二楼,那里曾是小少年出没的地方,依稀还记得他爬伏着,只探出一个小脑袋,突然朝我笑起来。
如今,小少年没了踪影,取而代之的是朝圣者们的不断朝佛。在登上二楼之后,还有一间屋子,类似经堂。朝圣者们需要拽着绳子,再次登上阶梯才能进入。屋子里头供奉着佛像,挂着唐卡,还有两个喇嘛在诵经。屋内中央摆着一个盛放着酥油的大容器,朝圣者们朝佛之后,会朝容器里倒入一些自己备好的酥油。
关于次巴拉康,这可能是我在拉萨遇到的一座规模最小的寺院,比丹杰林寺还有小。虽说与大昭寺仅一墙之隔的默如宁巴寺只有一座佛堂,但院落三面的居民房都曾是僧舍,其规模也是比次巴拉康大一些。
但它与丹杰林寺和默如宁巴寺一样,都有一股俗世之外的清幽。只是比起另两座寺院,次巴拉康的地理位置并没有那么隐秘,但凡去小昭寺的游客基本上都会看见这座寺院,只是大多数人并不会引起兴趣罢了。
其实有时候,拜访一些这种“不知名”的小寺院,往往会给旅途带来不经意的惊喜和收获。虽然我们不太懂那里的文化,也不太理解藏族人的信仰,但没有游客的喧嚣,没有商业的纷扰,随意在寺院一隅坐下,心底可能就开了一朵莲花。
也正是如此,我每来一趟拉萨,都会来到这座简朴的寺院坐坐。虽不像朝圣者那般会进入堂内朝佛,但就在坐在阳光底下,看着人来人往,或思绪万千或平淡似水,都会发现幸福两个字会是如此简单。但每次来,总会想起那个在蓝天下微笑的小少年。
拉萨是西藏信仰的核心之地,藏族的人们就算磕着长头,这一生都渴望去一次拉萨,对藏民来说,拉萨的神圣地位是不可撼动的,而对于游客来说,拉萨是别有一番滋味的,拉萨这座城市,也是可以长待慢慢品尝的。
去到拉萨,有两处圣地是必须要去的,看过了这两处,才算真正见过拉萨。
第一处圣地便是布达拉宫,它是世界上海拔最高,集宫殿、城堡和寺院于一体的宏伟建筑,也是西藏最庞大、最完整的古代宫堡建筑群,是我国民族古建筑的精华之作,第五套人民币50元纸币背面的风景图案就以布达拉宫为景。
时隔多年再次抵达布达拉宫时,我依然可以看见当地藏人正在用牛奶羊牛混杂的泥水刷着布达拉宫的墙体,同行的人说,来过几十次也是第一次看到,这是藏人在积功德,也表达了对布达拉宫的崇敬。任由时光飞逝,有些虔诚的心是不会变的。
我想,这里无论再过去多少年,都是藏族人民朝拜之地,他们对布达拉宫的虔诚不会因为旅游的发达而有所变化,哪怕拉萨也趋向商业化,但在藏民心里这座圣殿永恒。
拉萨的另一个圣地非大昭寺莫属了,这里只要出太阳,就是阳光照耀之地,围绕着整个大昭寺,藏民们虔诚地绕着,还记得第二次来拉萨,我拿着相机每天醒来就来大昭寺,拍那些阳光般充满和爱的神情,拍那些将自己的整个身体都交给大地的膜拜。
时隔三年,一样的笑容、一样的神态,瞬间将我隔着的三年消融,一切都定格在那一刻被感动的思绪里,只是这一次,多了一份熟悉。在这样的环境下,还有什么不能遗忘呢?又还有什么不能放下呢?天堂还是地狱,是魔是佛,都在一念之间。
离南京江北新区六合城东南约五公里处,有一座名叫“灵岩山”的小山,山不高,海拔高度仅为170余米。但它在历史上却被誉为六合第一名山,而且山上原本出产号称“中华一绝”的雨花石。只是现在去灵岩山,只见半山腰的“灵岩寺”,不见的是“雨花石”。
六合,位于南京的长江以北,它是中国最早的化工基地,六合出产雨花石,著名的民歌《茉莉花》,也是诞生于六合。六合原先是县级建制,后又改成“六合区”,如今,六合已作为南京江北新区的一部分了。所以六合名山灵岩山,确切地说,已经成为江北新区的名山了。
在江浙地区,被称作“灵岩山”的有三处,它们分别为苏州灵岩山,就是全国四大赏枫基地之一;浙江象山县灵岩山,非常有原生态的地方。而唯独六合的灵岩山,以雨花石和灵岩寺出名。雨花石是一种天然的玛瑙石,主产地是六合和临近的仪征地区,而灵岩山的雨花石,据说很有灵气。
从前的灵岩山间,有一条玛瑙沟,沟里随山水冲刷出来的雨花石十分名贵。后来,人们在这里开矿采集雨花石,因为灵岩山的山体,便是由雨花砾石层组成。据说上世纪九十年代时,灵岩山上还有采砂矿场,周边的孩童也常常会去矿场捡雨花石,一小包雨花石可以卖个十多块钱。只是后来灵岩山封山育林了,就再也没有了矿场。
现在人们去灵岩山风景区,还要经过一条名叫“玛瑙沟路”,也时常见到游客会顺着山路找雨花石,只是能捡到的少之甚少。倒是灵岩山半山腰上的灵岩寺,香火依旧,周边会有很多人来寺庙逛一下。因为整个灵岩山基本被林场和茶场包围起来了,就连原先山中著名的景点偃月崖、仙人洞、鹿跑泉、白龙池等,如果没有当地人做导游,外来的人基本找不到它们。
灵岩寺,是灵岩山上标志性的建筑,它建在山腰上,所以外人也称它为“半山寺”。灵岩禅寺,可是一个年代久远的寺庙。它始建于唐朝的咸通年间,至今已有1200多岁了,只是现今人们游灵岩山所见到的禅寺,是在2008年在原址新建出来的。原先的禅寺,在当年日军占领南京时,被日军焚烧掉了。
唐代中期的著名诗人戴叔伦,曾经写过一首《宿灵岩寺》,诗中写道:马疲盘道峻,投宿入招提。雨急山溪涨,云迷岭树低。凉风来殿角,赤日下天西。偃腹虚檐外,林空鸟恣啼。诗词中的灵岩寺,独处山林,非常适合过隐逸的生活。
灵岩寺自唐代建成后,命运多舛。六合地方志中这样描述灵岩山:山无锐峰。说灵岩山没有高高的尖峰,所以很长时间内,六合诞生不了出类拔萃的人物。于是后人便在灵岩寺旁建了一座宝塔,尖尖的塔顶预示着可以出人头地。宝塔取名为“文峰塔”,成为灵岩山和禅寺的意境,可惜在清朝的光绪年间,因年久失修,宝塔轰然倒塌了。
还在光绪的前代,清朝的咸丰年间,灵岩寺因被盗贼光顾,整个禅寺差点毁坏。当地的地方官心急火燎打报告给朝廷,希望拨款修复这座千年寺庙。到了日军占领南京城后,禅寺就彻底被毁了。现今新建的灵岩寺中,仅保留下一口唐朝的古井,和一株千年银杏树。
这口古井,是唐朝咸通年间,由禅寺的主持神建禅师率弟子开挖的,井深约25米,即便遇到大旱之年,此井也不会干枯。据说2003年重建灵岩禅寺内的大雄宝殿时,再次遇到大旱,就是这口古井,解决了禅寺内的用水难题。
新建的灵岩寺,气势宏大,光占地面积就达三千多平米。已经建成的观音阁、大雄宝殿、钟楼、鼓楼、山门、围墙、方丈寮等建筑,再现了昔日灵岩寺的神韵。我这次到达灵岩寺时,山门处还在建设中,游客从山门进入禅寺时,需要通过简易的木板桥。只是相比还没开发的灵岩山,禅寺显得过于辉煌了。
目前灵岩山景区不收门票,游客可以开车上山,或者从步行道徒步登山,毕竟整个山势也不高。只是到了山顶,除了见到一处封闭的发射台之外,茂密的树林,基本阻挡了人们的视线,也无法让人登高望远。作为一处景区,确实也没什么值得玩的地方,当然,你要是能寻觅到一颗雨花石就除外了。作者简介:陆建华摄影(摄影师、旅行家、自媒体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