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在东南偏南,寻找颜色、生命与光 [51P] --]

武当休闲山庄 -> 无奇不有 -> 在东南偏南,寻找颜色、生命与光 [51P]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huozm32831 2019-02-12 11:08

世界知名摄影师史蒂夫·麦凯瑞(Steve McCurry)过去40年来数次前往南亚和东南亚拍摄,吸引他一次次重新回到那里的原因是颜色,生命与光。深红的指甲花,锤打出来的金子,咖喱和番红花,深黑的漆器和涂漆的腐木,当摄影师把这些如实地用相机反映出来时,他发现,正是亚洲鲜活的颜色教会他在光线中观察和书写。在《史蒂夫·麦凯瑞:东南偏南》一书中,47张拍摄自南亚和东南亚的照片展现了麦凯瑞眼中的亚洲。本文为麦凯瑞为本书所作序言。
1978 年,我第一次离家前往印度——真正地离开,带着年轻人一去不返的豪情上路——已经做好准备周游世界。这次是不一样的,我挎上相机,决定要想方设法做个名副其实的“漫游癖”——就像过去的商人那样到处漫游,运送茶叶、染料和香料。在那世界上最丰富多彩的地方,路上仍可见染料的印记,空气中仍弥漫着香料的气味。

印度,加尔各答,1996 年
多年以后,亚洲东南偏南地区的色彩依旧是我重新回到那里的原因——颜色,生命和光。千年古庙里佛祖、湿婆、真主散发着神圣的光芒;缅甸和柬埔寨笼罩在像雨水的光线里;阿富汗硝烟弥漫,部落间战争正酣。无论你去到那个地区的哪个国家,街上、集市里都充满生活的喧闹。就像那里无法抵抗的天气情况一样——宗教,以一种西方世界自文艺复兴时期之后就不再熟悉的力量,掌控着人们的生活。
正是这种对历史和古老信仰不曾间断的传承——这种独一无二的品格,吸引着我回到亚洲。特别是在印度,那里有几百万人没有固定住所,睡在街头,在大庭广众之下做着所有的生活琐事:祷告、吃饭、睡觉、哺乳、在简陋的牙医诊所问诊,甚至大小便……在世俗的西方世界,一切都是私密的,没有一件事是神圣的;而在亚洲,没有什么是私密的,一切却又如此神圣。

缅甸,斋托,1994 年
最重要的是,亚洲的色彩深深吸引着我:深红的指甲花,锤打出来的金子,咖喱和番红花,深黑的漆器和涂漆的腐木。当我把这些如实地用相机反映出来时,我发现,正是亚洲鲜活的颜色教会我在光线中观察和书写。沿着小巷走走,一路跟着孩子,在加尔各答枯燥无味、毫不掩饰的单调中寻找生活的光彩。像农民期待一场及时雨一样,我等待着光线最深沉、浓烈的时刻。通过相机这第三只眼,我惊叹于亚洲这片地区空气中旋转的尘埃在金色的阳光下显得如此清晰细密,就像在海底深处。

印度,焦特布尔,1994 年
当然,单一的颜色或是为了画面结构而进行的构图,对我来说,都不是最终完成一幅好作品的关键。像亚洲本身一样,拍出一张富有视觉冲击力的作品,需要的是所有这些元素在狂暴的生命之流中交汇相融。色彩和构图都从属于神圣的正义,它们都只有一次获得的机会。20 多年后,我还坚持在南亚和东南亚摄影,因为那地方——与那里的光和给予生命力量的信仰一样——有无穷无尽的宝藏。
印度神话中,悲痛万分的湿婆将女神萨蒂的尸体分成51 块,散落各地,形成印度上的51 个萨蒂圣地。众神在印度拥有北、南、东和西四处住所、七座圣城、七条圣河和数不胜数的小型朝圣地点,使得印度如同一张由圣地连接的网络,昭示着朝圣的路线。在这片神圣土地上又覆盖着很多铁路,如同世俗的网络,将分散的现代印度连接在一起。
为了通过照片讲述印度的故事,我在各个火车站花费了很多时间,去观察每一辆火车进站时生命的旋流。人们无尽地等待着,在车站安营扎寨,进行商品和服务的交易。端茶的小伙子推着装满商品的小推车穿行。奶牛,有些时候还有猴子,在到处寻觅食物。车站大厅里人声鼎沸,乘客们争先恐后地抢车票——人群的喧哗声持续不断地冲击感官。对有些人来说,车站就是家。
印度的火车站就是那个国家的缩影。在旅行的喧嚣中,你可以感受到过去和现在之间的一脉相承。
象头神迦尼萨,是印度教众神中最常被崇拜的神明,是新开端之神。

印度,焦特布尔,1996 年
作为孟买的主神,他的神诞日吸引了几百万人来到这里向他祈祷,举办和其他圣节一样热闹非凡的节日庆典。人们会制作上千尊象头神雕塑,由无数游行队列抬着在城市街道中穿行;挂有象头神画像的彩车,随着舞蹈和鼓点前进;彩色粉末弹将城中每个角落都覆上颜料,红色、绿色和紫红色交融在一起。当庆祝的高潮来临,游行队伍在日落时都汇聚在沙滩上,人们将那些雕像沉入阿拉伯海。
众神之中,迦尼萨代表着世俗愿望的圆满。印度教徒认为,只有物质上的欲望得到满足,一个人才能开启精神旅程。

印度,孟买,1993 年
孟买是印度商业、电影、音乐和时尚的首府,是财富之城,但几步之外,就是“郊区印度”。贫穷,不管对于其受害者还是旁观者来说,都是不可回避的。从印度贫穷的乡村逃出来的难民,和那些想寻求更好生活的人们,每天都数以千计地挤进这座已经快要人口爆炸的城市里。
时间一久,你就会了解孟买城中乞丐复杂的经济状况。街角的乞讨位置,可以通过“继承”的方式获得,也可以租赁使用;有出租车频繁来往的交通交汇点可算是黄金地段。乞讨,也是一种生活方式。
相当一部分城市的居民,在街上以这种复杂的等级制度生活——有栖身之处的好过住在开阔平地;而住在平地上的,则又觉得自己比流落街头的高一等。

印度,瓦拉纳西,1996 年
等待
寻找有趣的拍摄素材通常需要等待。
在泰国和柬埔寨边界的佛教修道院中,等待是再自然不过的事了。我在那里受到款待,当僧侣们忙于他们平淡又神圣的日常事务时,我会观察院中变幻的光线。仅仅是木头和布料组合,呈现出番红花从暗金色到深橘红的演变,就使得整个环境十分静谧安详。僧侣的祷告和日常,完美地诠释了生活的艺术。
意图和行动
摄影既需要意图,也需要行动,最好是能够启发人们对画面超越表象的更深层次的理解。
我曾经在苏联撤军之后的阿富汗报道当地民兵组织之间爆发的战争。当我正用相机记录着遭袭后的喀布尔,毫无预警地,新的一轮火箭弹袭击就又开始了。我躲藏在一个后来被证明是精神病院的地方。里面既有平民,也有士兵,都是十多年来战争的受害者。医院里没有医生和护士,也没有电和水,临时搭建的厨房生火时冒出的浓烟,将天花板和墙壁熏得发黑。那里的人们要么到处徘徊,要么紧张兮兮地坐着,神情恍惚。

阿富汗,喀布尔,1992 年
摄影师都是用隐喻来表达的,并试图在照片中渗透出亲身经历的感觉。我在那家精神病院拍摄的画面,比起外面城市的满目疮痍,更能体现我所经历的阿富汗战争。
我曾经乘着一辆破旧的出租车,穿过沙漠,到印度和巴基斯坦边界的一个叫杰伊瑟尔梅尔(Jaisalmer)的小镇去,当时正值六月,天气炎热,仿佛是地球的极限了。拉贾斯坦邦的这片地区13 年没有下过雨了,所以我想在季风到来之前,捕捉一些表现人们期待降雨心情的画面。
季风
我们沿着公路行驶时,眼看着一场沙暴袭来——季风到来前的典型气象现象。几英里内,扬沙逐渐聚集成一堵可怕的沙墙,如同潮水一般袭来,吞没了地面上的建筑,最终像浓雾一样把我们也包裹在内。沙暴到来时,温度骤降,风沙声震耳欲聋。我们停车的地方,有些妇女和孩童还在路边忙活——庄稼收成不好时,他们就被迫出来干活——现在都无法在猛烈的风中站住脚,他们抱在一起,躲避风中的沙子和尘土。我试图拍照,他们没注意到我。在那诡异的深橘色的光线里,在咆哮的风中,被沙尘击打的他们,却在唱歌、祈祷。生与死仿佛正悬在摇摇晃晃的天平上。
季风是地球上最令人敬畏的气候现象了。在印度,它有着崇高的重要性,甚至可以说,它能让棕色的土地变为绿色。


马尼拉的岸上游行程大致有9条线路可供选择,大多都比较雷同,无非是在王城附近转一圈,然后再去当地最大的综合性购物商城SM Mall去购物;也有几个去郊区的行程,比如去大雅台看火山、去百胜滩看瀑布,只是路途较远一些,大部分时间会浪费在坐车上,而景色的美丽程度则更多取决于天气如何。于我来说,反正是第一次到马尼拉,干脆报了个历史风情游去看一看当地的风土人情。



第一站是黎刹广场,公园中央竖立着领导菲律宾独立运动的英雄荷西•黎剎的铜像,这里是马尼拉最大的城市公园,新年第一天自然是热热闹闹人满为患。当地人都偕老带小一家出游,拿一张垫子铺在公园里席地而坐,或野餐或游玩,其乐融融。而公园里叫卖最多的,则是三步一个卖气球的,五步一个买野餐垫的。公园一角还有一处中式庭院,用不知什么字体写着“天下为公”四个大字,依稀还能看到墨绿色的勾栏瓦舍,与跨坐在墙头野餐的当地人,出现在同一个画面中,有一种奇幻的感觉。








王城是马尼拉的精华所在,也几乎承载了这座城市的全部历史,却是由西班牙人建筑并保留下来的西班牙式建筑。王城又名“市中市”,是西班牙殖民者于1595年建立的城堡,面积近一平方公里,当时只允许西班牙人和有西班牙血统的人居住。在之后的400多年漫长历史中,王城经历了西班牙人统治、海盗占领、荷兰舰队袭击、英国人侵占,仍旧安然无恙屹立不倒,直至二战期间,在著名的“马尼拉战役”中,毁于日本和美国的双重战火之下,只有圣奥古斯丁教堂幸免遇难。

圣奥古斯丁教堂San Augstin Church也正是我选择了这条观光线路的唯一理由,毕竟王城的其他部分都是重建的,只有这座神奇的教堂经历了地震、火灾、战争仍屹立至今。这座建于1607年的巴洛克式罗马天主教堂,作为菲律宾最古老的石造教堂,于1993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虽然与欧洲的古老教堂比起来,这里不值一提,无论是造型还是装饰都略显朴素,但石造纹理所流露出的那种沧桑的历史感,仍让人感受到庄严肃穆的氛围。据说教堂内部是极美的,巴洛克式的穹顶和华丽精美的装饰与外部的朴素大相径庭,只可惜节假日无缘进入,只能期待下一次的马尼拉之行了。



而整个行程中最令人惊喜的,则是教堂对面的Casa Manila博物馆。与其说这里是博物馆,倒不如说是当时生活方式的一种保留。这里曾是西班牙人居住的一个小社区,推开厚重的木门,出现在眼前的是一处极其精致的小庭院,石造的建筑仿佛留住了那些旧时光,爬了一墙的藤蔓点缀了漫长的岁月,让我终于从马尼拉的喧嚣拥挤中找到了一丝内心的平静。如此意外的美丽邂逅,是我在这新的一年中的第一份小确幸。





王城之后便是行程中的“重头戏”Shopping Time了。SM Mall of Asia是菲律宾最大的综合购物商场,新年的第一天,赶上各种热热闹闹的节庆活动,这里简直可以用摩肩接踵来形容。

至于在菲律宾买些什么比较划算呢?据说这里是LEE的全球代工厂之一,牛仔裤卖出了真维斯、班尼路的价格;又因为本地出产橡胶,所以Melissa和Havaianas这类品牌也非常便宜。实测结果,LEE的牛仔裤原价大概200-300人民币一条,确实比国内专柜便宜不少,如果幸运赶上打折的话,可以多入几条;而Melissa和Havaianas这两个牌子也比国内专柜要便宜一些,但力度不算大,还不如奥特莱斯活动时的折扣价。
既然来了菲律宾,芒果干必须要入手的,毕竟又便宜又正宗嘛!Hyper Market里的芒果干货架前,超市工作人员都赶不及摆上架,简直要用抢的来形容。其实不妨也买一点儿新鲜水果,虽然不能带上邮轮,但是可以立刻打开吃啊,这里的新鲜芒果真的不要太甜太软糯啊,与国内的简直不可同日而语!



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越来越多的中国人选择走出国门,移民到国外,加拿大、美国、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成为首选,日本作为亚洲最大的发达国家,也吸引了许多中国移民。但实际上,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和迅速发展的中国经济也吸引了大量外国人在中国长期居住。

上海是我国经济最发达的城市之一,也是很多外国人来中国的第一站。优越的地理位置和极高的生活质量吸引了大量外国人定居于此。这些人大多数来自日本,目前长期居住在上海的日本人已经超过30万,在这些日本移民中,女性又占据绝大多数。为何日本女人如此青睐上海呢?原因有足足5点,很复杂!

首要原因是上海经济发展水平高。从1843年开始,上海就成为中国对外开放的门户,并迅速发展为远东地区最繁荣的港口和经济中心。现在上海发展水平更高,人均GDP排名中国第一、亚洲第二。是全球人口规模和面积最大的城市之一,属于世界一线城市。日本女人来到上海有更多的就业机会,发展前景也更好。虽然日本经济发展水平也很高,但是竞争太激烈,女性很难在企业立足。

其次是上海的气候环境和日本很像。上海和日本都位于中纬度,都受到太平洋季风的影响,属于季风性气候,而且上海还比日本大多数地区温度高。日本人很适应上海的气候,很少出现水土不服的问题。更为重要的是,上海几乎没有地震,生活在日本每天都受到地震的威胁,不安稳。

第三点是文化因素。日本社会重男轻女的观念很严重,女人结婚后就要辞去工作专心在家相夫教子。而上海十分尊重女性权益,即使工作后女性也可以和男性一样享受工作的权力。在上海,日本女性的人生价值能得到更完美的表现。而且日本人和中国人一样都有家乡观念,上海距离日本很近,方便回家。

第四点是上海生活压力比日本小。作为老牌发达国家,日本人生活压力很大,物价水平高,工作强度大,很多人看不到生活的希望。而上海有充足的物资供应,生活必需品价格较低,压力很小。可以利用富余的时间和金钱满足自己的兴趣爱好,生活质量更高。

第五点是日本女性很受欢迎。日本的服务业特别发达,很多日本女性的服务意识特别强,而且讲礼貌,十分温柔。上海人自然会对她们十分尊重,这样一来就形成了和谐的生活氛围,日本女人在上海生活的十分开心,就会定居在这。这样也会形成宣传效应,不断吸引更多向往美好生活的日本女性移居上海,因此上海的日本女人自然越来越多。
踏上北非的旅途,经常看到连成一片的仙人掌从眼前闪过。而在摩洛哥王国的马拉喀什,走进伊夫圣罗兰私人花园,才有机会认真地欣赏非洲大陆的棕榈、仙人掌、仙人球我们熟悉的和不熟悉的热带沙漠中顽强生长的植物。这所私人花园已经有着100多年的历史,花园的主人第一位是法国著名画家马若尔。他在设计上的成就主要表现在家具铁器上。第二位是法国时装大师伊夫圣罗。他的设计成就体现在以欧式花园元素为主的前提下,融入马拉喀什宫殿风格。艳蓝、明黄、和大红色彩的应用,点亮了整座花园。使这个欧式花园不乏浓浓的摩洛哥风情。










沙漠之虎 2019-02-12 15:54
印度,俺实在是没有什么好感

smen 2019-02-13 15:16
马尼拉列入今年计划


查看完整版本: [-- 在东南偏南,寻找颜色、生命与光 [51P] --] [-- top --]


Powered by www.wdsz.net v8.7.1 Code ©2005-2018www.wdsz.net
Gzip enabled


沪ICP备:0504153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