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谷粉丝 |
2019-01-19 07:59 |
很多家长发现,当孩子到了2岁左右的时候,一下子变得“不听话了”:经常把“不”挂在嘴边,与家长“对着干”。这样的变化让家长有些不适应,甚至会恼火。这个时期被心理学家称之为“可怕的两岁”,也是人生的第一个叛逆期,家长们往往表示不知所措。
这个年龄阶段儿童最重要的生活心理需求是什么呢? 心理学家弗洛伊德认为,这个年龄阶段的儿童最重要的生活内容之一就是排便训练,而排便训练往往象征着儿童天性与社会规范要求之间的第一个冲突。此时在儿童的内心世界里经历着:遵从或违抗、整洁或肮脏、给予或保留等之间的斗争,儿童常常同时需要去适应矛盾的两个方面。 如厕训练无论是对孩子还是对父母来说都是一件大事,这件事情通常引发双方的焦虑情绪甚至是战争。第一个摆在面前的难题就是:什么时候开始如厕训练。在这个问题上专家们的意见也有所不同。著名的美国儿科医生贝里·布雷泽尔顿主张灵活的如厕训练方法,提倡在儿童表现出已做好准备的迹象后再进行。而心理学家约翰·罗斯蒙德却赞成如厕应尽早尽快完成。在过去的几十年当中,美国儿童进行如厕训练的年龄有所提高,在上个世纪的六十年代,92%的儿童在18个月大的时候就接受了训练,而到了世纪交替之际,仅有25%的儿童在这一年龄接受如厕训练。
尽管存在着东西方文化等差异,但尊重孩子的生理和心理发展规律是一个适用于全球化的真理。在如厕训练前,儿童不仅要做好身体方面的准备,而且还要做好情感上的准备。小于12个月的孩子没有膀胱或直肠的控制力,18个月可以具备初步的控制力,一些18-24个月大的儿童已经表现出做好如厕训练的迹象, 有些儿童则要到30个月或更大的时候才能做好准备。甚至在接受了白天的如厕训练后,儿童还经常需要几个月或几年的时间才能在夜里控制排泄。四分之三左右的男孩和大多数女孩在5岁后才不尿床。因此,在如厕训练时,父母应该尊重孩子的生理和心理发展规律,在孩子做好准备的时候再进行。
家长们应该如何处理孩子的小叛逆呢? 心理学家玛格丽特·马勒提出了分离——个体化理论,马勒认为儿童到了8个月左右才达到了心理上的诞生,开始与照料者(通常是母亲)的心理分离过程。到了2岁左右,儿童的心理和运动机能方面的快速发育,他们的行动自由度和活动范围不仅越来越大,自我意识也不断地提高。但另一方面,他们也会产生担忧:独立意味着与母亲的分离,因此有些儿童变得更为粘着妈妈。
快2岁的时候,孩子对于自己决定做什么事和怎样做的渴望越来越强烈。这些行为虽然有时会让家长感到不快,甚至认为孩子在故意找麻烦,但这些行为不仅仅是孩子享受成就感的一种方式,更是他们走向成熟、建立自信的重要过程。 在这个阶段,孩子会反复应用"我"、"我们"、"不"来反抗外界控制,父母若不加以管束,将不利于儿童的社会化。但如果过分严厉,又会伤害儿童的自主感和 自我控制能力。若长期限制或替代孩子的自主愿望,可能造成孩子自卑或者依赖。 父母要做到的是尊重孩子的人格,尊重发展规律,不要挫伤和剥夺孩子的学习热情和信心。如果孩子喜欢做某件事情的兴趣已经被唤起,父母应该创造保护性的环境,并鼓励他们的探索和实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