厨爹 |
2018-11-29 14:12 |
东北,几乎在全国人心中都有着这样一个概念,那是中国的北方,或者可以说是中国北方的代名词。而这个代名词中包含着许许多多的乡情,许许多多的思恋,许许多多的怀念,许许多多的儿时故事。特别是40、50、60、70后们,对那个“东北”有着极为特殊的情感。本文收录一些较为经典的老东北照片,让我们一起重温那个来自东北的回忆。
我们都知道,原则上讲,东北也被大家叫做东三省,即:辽宁省、吉林省、黑龙江省。这里地处祖国的东北部,“东北”一词,最早发见于《周礼·职方氏》。“东北曰幽州,其镇山曰医巫闾。”《山海经》中,“东北海之外,大荒之中”, “有山,名曰不咸,有肃慎氏之国”。 1945年至1954年中共中央设东北局和东北人民政府,以辖辽东、辽西、热河、内蒙古自治区、吉林、松江省、黑龙江7个省区。许多人会混淆东北地区与行政区划 ,但只有个别时期,东北地区才与东北所处的行政区重合。比如清朝1636--1644年盛京总管;1947--1954年东北人民政府,东北人民政府管辖的7省区就是现在东北地区的辽宁省、吉林省、黑龙江省、内蒙古自治区东部五盟市(呼伦贝尔市、通辽市、赤峰市、兴安盟、锡林郭勒盟) 做为这样一个居在北方的地区,常年气温不高,冬季更是寒冷无比,也正是这样的气候条件,打造了特有的东北文化。 跳皮筋,这是东北女孩子最喜欢的体育活动之一了。 东北人传承了更多的满族文化 这个捂耳朵的孩子,现在是不是也带孙子放炮了呢 篱笆、草房和狗,处处透着浓浓的老东北味 从日历的印刷方式上来看,这不是一张老照片,但东北人的生活方式没有变 擦马蹄灯,这个动作很多小朋友是不明白的,但你忘不了 挂马掌,也就是钉马掌,这在当时还是个职业呢,一般人不会,也干不了 蒸豆包,有很多东北人会把人挤人形容为“装(读撞)豆包” 东北大炕,带着浓浓的满族色彩 “捣酱缸”,东北老人都是自己做酱吃的,新下的酱要每天捣酱,实际就是搅匀 搓麻绳,这个今天几乎很少见了 这位看上去应该是富家女人,那小脚是真的太残酷了 这个不叫驴拉磨,这个加工工具叫碾子
小鸡上窗台,这是东北最常见的生活场景了,它们一般都是冬天会这样做,因为,这里暖和,那草篓很精致吧 一家四五个孩子,大的能帮爸妈干家务或农活了,稍小一点的可以带弟弟妹妹了,温馨啊 女人抽烟袋,这在老东北很常见 东北打草鞋,这种打法也是东北一大特色(满墙糊的是报纸,而且是彩色印刷的报纸,这张照片应该是有意摆拍) 东北人也剪窗花的 这种老风箱,可是一般人没见过的
![](http://5b0988e595225.cdn.sohucs.com/images/20181111/3ab1e132357f45b4856d2b9e21f70c55.jpeg) 后来,这种鼓风机取代了老风箱,因为它是电动的了 这个叫悠车子,就是我们说的摇篮 杀年猪,孩子们可以解解馋了 这个是驴拉磨,但好象这驴缺个蒙眼儿 搓包米,在没有机器脱粒的年代,这些工作要全手工完成 想吃顿饺子,一般是要等到过年时的 老皮桶打水,这个桶一般是车轮外胎做的 手工孵化鸭蛋,这可是一般人做不好的 碳火盆烤土豆,那叫一个香 你还可以在火炉上烙土豆片 这一桌,是典型的东北杀猪宴了 柴火烤猪头,与现在的喷灯烤猪头味道完全不同 过年贴春联,东北叫贴对子 ……………… 东北文化说不完,道不尽,今天先整理这些,更多的,大家可以回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