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教你6种蹲法,锻炼全身 --]

武当休闲山庄 -> 生活妙招 -> 教你6种蹲法,锻炼全身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姜谷粉丝 2018-08-20 11:30
有俗语“好吃不过饺子,舒服不过躺着”,很多人觉得劳累时躺着最解乏。但其实,人体最喜欢的姿势既不是躺,也不是坐,而是——蹲。

医学研究发现,人们蹲的姿势与胎儿在子宫内的姿势非常相像,这是人类寻求舒适和庇护的本能姿势。

“蹲”既能让我们身体放松,又能给予内心足够的安全感,竟然还能给我们带来许多意想不到的养生效果。

从锻炼时间上来说,从容不迫地下蹲5分钟,它的运动量等于步行1小时,等于跪膝20分钟,是一种省时间的带氧运动。

人在下蹲的时候,心肺血流量相对充沛,能减少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下蹲还能加大胸腔和肺的活动范围,从而改善我们的心肺功能。

对写字楼里的“久坐一族”来说,下蹲锻炼简单易学,当你伏案超过一个小时,不妨起身做个下蹲。

蹲一蹲,利全身

1.强健关节和骨骼

下蹲可增强腰、髋、膝和踝关节的活动范围,增强膝关节的灵活性,延缓关节的老化。

关节如果活动少,会使骨骼变得脆弱,钙就会流失到血液中。而且会积存在肾脏和膀胱中,造成排尿困难以及细菌繁殖等不良后果。所以,经常使用和活动关节,是永保年轻的关键。

2.可以增强肌肉力量

常做下蹲运动,可以增强肌肉力量,尤其是下肢的肌肉力量;两条腿的力量增强了,可有效预防跌倒,走路时您会感到身体轻松,且生命充满活力。

人体肌肉如果适度使用,将会更发达,但废弃不用或过度使用就会退化。

3.可改善血管功能

可以扩张微、小动脉血管,减少心脏外周阻力,可以改善微、小动脉血管壁的弹性,有效地降低血压。

4.延缓大脑衰退

下蹲可以加强腿的活动能力,增强来自外界的感官刺激,不但能够延缓大脑的衰退,而且可以进一步增智开慧。

5.可以促进新陈代谢

下蹲运动,主要靠两条腿的屈伸,来支撑躯干以上身体的重量。

当下蹲时,身体的重量向下压挤腿部肌肉中的血管,加快下肢的静脉血液流向心脏;当身体起来时,解除了身体重量对下肢肌肉的挤压,从心脏泵出来的动脉血快速进入下肢。

如此反复下蹲、起来、再下蹲,有如“唧筒”的作用,加快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

6.减肥效果明显

下蹲能消耗很多热量,可以减掉身上多余的脂肪,特别臀部和大腿堆积的脂肪。

另外,下蹲时由于挤压腹部,促进腹腔脏器周围的脂肪燃烧分解,减少脂肪的积累;亦可刺激胃肠的食物消化,促进消化酶的分泌。

7.锻炼可以使精神放松

可以暂且抛开烦恼、放下生活的压力、使人的精神得到放松,调节情绪,增加生活乐趣,这对人的身心健康都有好处。

怎么蹲?教你6种蹲法

1.靠椅蹲

练习者用自己的背部、腰骶部依靠椅背,下蹲后保持不动。练习时间可以逐渐延长,以2—4分钟为宜。

2.并腿蹲

双脚并拢,然后双膝弯曲,大腿腿腹与小腿腿腹紧贴在一起。保持1—3分钟。

3.分腿蹲

两脚分开与肩同宽,两脚平行,双膝弯曲小于90度。臀部保持稳定不要左右晃动,距地不超过10厘米,练习时间为1—3分钟。

4.脚尖蹲

两脚前脚掌着地,脚后跟抬离地面。双膝弯曲,大腿压着小腿,时间控制在30秒—1分钟即可。

5.脚跟蹲

与脚尖蹲正好相反,即脚跟着地,前脚掌悬空,如果太难把握,可以让脚底的后2/3部分接触地面。时间控制在30秒—1分钟即可。

6.弓步蹲

练习者迈出左脚,右脚脚尖触地呈脚尖蹲状态,两腿成弓步。将身体重量落到两脚之间,每练习30秒调换一次左右脚。

下蹲要领别忽略

1.开始姿势

要全身放松,两腿分开,略比肩宽(或与肩同宽),自然地站立;

同时,脚尖的方向基本是倒八字形。

2.站起姿势

向上站起时,整个脚掌向下推压地面,直立站起,但你的腰部要始终保持笔直伸展的状态。

注意,老年人和有基础疾病者,要缓慢起身,不要起身过猛。下蹲运动时,手应把握住床头、其他扶手或者门框,缓慢而平稳地做。

3.呼吸方法

下蹲时吸气,站起时呼气。

4.下蹲速度

下蹲的速度,因人而异,以自己舒适为宜。

如果您是没有基础疾病的青壮年,那么可以保持大致标准为5秒钟1次的频率(不要勉强),不要太快。

5.锻炼次数

循序渐进,以1天做30次以上为宜;体弱的人要量力而行,逐步适应。

建议:

下蹲起时,两手向前平伸最好。每天坚持练,循序渐进,你就会感觉精神非常好。

但要注意,有膝关节疾病或骨质疏松疾病者,请不要练习下蹲。

ourscar_qian 2018-08-21 11:41
我要练习下蹲。


查看完整版本: [-- 教你6种蹲法,锻炼全身 --] [-- top --]


Powered by www.wdsz.net v8.7.1 Code ©2005-2018www.wdsz.net
Gzip enabled


沪ICP备:0504153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