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经记不清儿时第一次听说红旗渠的时间,记在心里的是那些感人的故事。随着时间的流逝,模糊的记忆再一次被唤醒,而这唤醒之地,就是红旗渠纪念馆。没有来到纪念馆之前,我用了很多想象的空间去描绘这里的场景,想象着我该如何去面对那一段逝去的历史,是感动,还是怀念。
与我而言,那段历史是在文字和图片中了解的。为了解决林县(今为林州)的干旱,保证人民群众的生活和耕地用水,于是开启了长达十年的红旗渠建设工程。林县多山,给红旗渠的建设工程增添了巨大的困难,但是靠着坚定地信念和顽强的毅力,林县人民群众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
为了抢进度,保证红旗渠的顺利完成,修渠民工睡在山崖下、石缝中,有的垒石庵,有的挖窑洞,有的露天打铺,睡在没有房顶、没有床、更没有火的石板上,薅把茅草当铺草,铺地盖天。几块布撑起来,就是指挥千军万马的指挥部。没有石灰,就自己烧。没有测量仪器,就自己土法制作。 红旗渠纪念馆内陈列着许多那个年代建设红旗渠使用过的物品和工具。看着眼前的这些旧物,心中略有一丝丝的心酸,我无法想象,眼前的这些工具竟然创造了奇迹,在那个没有现代化机械和系统测量工具的时期,到底是什么,使得如此宏大的工程完美的呈现在世人面前。
很少去看纪录片,或许是不属于我的时代的东西,而这一次,我居然流了眼泪。人常说,男儿有泪不轻弹,这个时候,由不得你。通过观看建设红旗渠的纪录片,再一次深刻地了解了红旗渠许多未知的故事,有些故事无法用言语来表达,而是用心的感受。
红旗渠纪念馆由赵朴初题写馆名,共分为雕塑区、碑林区、展馆区、游览区四部分。展馆区有序厅、干涸历史、太行山壮歌(上下篇)、今日红旗渠、亲切关怀和影视厅等组成。陈列有修渠时的文物,布设了210幅珍贵的历史图片。
他是一个身高不足1.6米、体重不足百斤的小个子,但他有一个响亮的称号“除险英雄”,红旗渠修建中他被评为红旗渠特等劳模。红旗渠是他奋斗了大半生的地方。50多年前,他曾经腰系大绳,荡身在悬崖峭壁之间、万丈深渊之上,双手持挠钩除险。他就是任羊成。
“看到红旗渠我心里就踏实了,我总是梦见它,我这辈子就交给红旗渠了。”86岁的任羊成登上红旗渠一干渠黄华桥,看着悠悠的渠水,深情地说。他的这辈子交给了红旗渠,这对老人来说是多么幸福的一件事。
往事需要怀念,需要记起,就像那些老影片,再一次翻起的时候,留给我们的是不同的触动和碰撞。在当下的新时代,在快节奏的每一天,是否还需要红旗渠精神,我想这个答案是肯定的。红旗渠精神,不仅仅是一段历史,更是一种激励,一种奋发。就像红旗渠的水一样,永不停止。
他们是新一代的红旗渠精神继承人。为了更好的发扬和宣传红旗渠精神,纪念馆开展了形式丰富的活动,这其中最为特色的就是研学体验活动,让学生们自己了解,学习,并根据自己的理解,讲解红旗渠的精神与故事。我想,这样的收获是可以影响一生的。
当历史,不在是一段历史,而是成为了一种激励,那么它的价值是无穷大的。看着学生们认真的态度和细心地听着讲解,做好笔记,你会在心里送上祝福,然后微笑着。
每次看到红色,心中都会热血沸腾。我喜欢红色,热情,奔放。红旗渠精神就像这红色一样,燃烧着,不会熄灭。感叹那个年代一代人的付出与努力,正是他们的坚持、奉献与牺牲,造就了今天如此幸福的生活,创造了“人工天河”。
红旗渠风景区除了纪念馆,还有一处就是分水闸。 分水闸以上是长102米、高10米的防洪矩形明渠。1973年建成的红旗渠纪念亭横跨在隧洞与分水闸之间的明渠上,为古今结合式建筑,三开间四周14柱,琉璃绿瓦挑檐,古色生辉。“红旗渠纪念亭”匾牌,为中国佛教协会主席、当代书法家赵朴初手迹。
所谓分水闸,就是在此处通过两条渠道将水分流,流向不同的方向。整个红旗渠工程共削平了1250座山头,架设151座渡槽,开凿211个隧洞,修建各种建筑物12408座,挖砌土石达2225万立方米,红旗渠总干渠全长70.6公里(山西石城镇-河南任村镇),干渠支渠分布全市乡镇。
据计算,如把这些土石垒筑成高2米,宽3米的墙,可纵贯祖国南北,绕行北京,把广州与哈尔滨连接起来。通过十年的努力,在极其艰难的条件下,林县人民终于完成从太行山腰修建的引漳入林的工程,创造了历史的奇迹。
从空中俯瞰红旗渠纪念馆,整体形态犹如舞动的红色飘带,前段悬挑在一干渠之上,通过景观视窗可俯瞰整个分水苑景区。有些感到,不曾远去。有些怀念,应当记起。离开纪念馆的时候,天色已暗,不经意地回过头,仿佛看到了许多往事,一直在这里上演着,回忆着。这些往事属于红旗渠人,属于我们。属于那个时代,也属于今天,更属于未来。 小提示:红旗渠风景区包括“纪念馆”和“青年洞”景点,门票100,为通票 。红旗渠纪念馆位于河南省林州市,馆内建议参观时间为2-3小时,需要讲解员,观看红旗渠纪录片。而后参观分水闸,时间为30分钟即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