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阳是一座干净清新的小城,因这只长着蛇头的凤凰而名扬天下,凤阳凤画如今是安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皖北三绝之一。凤阳凤画的来历可不一般,与朱元璋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朱元璋当了皇帝之后,资金财力逐渐的雄厚起来,他就在自己的家乡凤阳建了一座皇城,名叫中都城。话说有一天这个中都城飞来了一只非常漂亮的凤凰,这只凤凰绕着中都城盘旋好久,最后落在了中都城南的一座小山丘上,此地正好是朱元璋父母长眠之地。这下可不得了,城中的人奔走相告,都跑出来看这只凤凰。当天就有一个会画画的人,就把这只凤凰给画了下来。由于他画的凤画色彩艳丽,非常的好看,这在当时还没有人画过如此美的凤凰。这只凤凰的样子很独特奇怪,长得是蛇头、龟背、九尾、十八翅、鹰嘴、鸡爪、如意冠,而且又被这个画师赋予吉祥的象征。因此也受到朱元璋的青睐,尤其是马娘娘特别的钟爱,供奉起来,每天祈福朝拜。从此,这位画师的凤画就开始大行其道,被人们所认可和崇拜。
凤阳凤画之所以被称为一绝,就是因为它的形象不一般,与我们平时看到的凤凰区别很大,一只凤凰身上赋予了太多的动物元素,它的头是蛇头、乌龟的背、九只尾巴、十八个翅膀、鹰的嘴巴、鸡的爪子、头上还顶的是如意冠。这就是凤阳凤画的特别之处,少一样都不叫凤阳凤画。
凤画中的凤有三种:一是墨凤———全身以黑墨浓淡深浅画成。
二是素凤———在墨凤基础上,仅用少许绿色或青色蓝色并外加金泥,勾勒和圈点凤身的局部花纹、翎眼等。 三是彩凤,即涂染大红大绿大青大紫,色彩分明,形成鲜丽耀目、五彩缤纷的图案。
画上的图章也有区分,明代和清代有三种大印章分为“品”字形盖在画面上方正中央,一是“凤阳画印”———这种印章各画店都有,随买随盖;想盖“凤阳县印”,必须具有相当面子或买通掌印的人方能盖到;“凤阳府印”则更难盖到。一张凤画如能三种印章齐全,说明这张画已经过官方鉴定,画的身价一下就会增长百倍。 明清两代,是凤画发展的鼎盛时期,在中都城中就有一条专门的凤凰街,整条街都是凤画店铺,无论是官员还是老百姓都热衷于凤画,一度被炒作的身价百增。就连漂洋过海的洋人都慕名而来,买走二百张百鸟朝凤和丹凤朝阳带回国。可见那时的凤画多么受欢迎。 这次来到凤阳博物馆亲眼目睹了大师们的凤画作品,简直是大开眼界。现场还有几位老者正在作画,看着他们一笔笔的勾勒,专注的神情,真是不忍打扰。博物馆收藏了好多精品凤画,让来这里的人大饱眼福,虽然我不懂其中的奥妙,但从凤的色彩和样子也能看出它的韵味。 有着600多年历史的凤画,作为民间艺术作品能流传至今真是不易,战乱时期也遭到大量的焚毁,一度差点失传。后来经过政府的拯救,才有我们今天看到的如此漂亮的凤凰画作。 到凤阳看凤画,也少不了要看看凤阳花鼓戏,凤阳花鼓一点也不比凤画低调。凤阳花鼓起源于元朝末年,已有700多年的历史。它原系凤阳民间社事活动的娱神歌舞的片段。渐渐的除了宫廷演出,逐渐的也变成街头卖艺谋生的一种手段。明朝末年是凤阳花鼓的鼎盛时期,康熙年间流传到了北方,逐渐的也走到了海外,至此凤阳花鼓享誉全世界。 如今的凤阳花鼓以欢快动感的节奏深得现代人喜爱,凤阳花鼓唱的都是民间小调,曲目有近百种。其中有一首著名的《凤阳歌》最为有名。另有一首流传深广的是“左手锣,右手鼓,手拿锣鼓来唱歌,别的歌儿我也不会唱,单会唱一支凤阳歌”。 凤阳中都城比北京故宫大12万平方米,故宫就够大的,这个中都城比故宫大这么多,可见当时有多气派壮观。可惜现在只剩下了残垣断壁,一片废墟。站在中都城遗址上依稀还可见城池的外围轮廓,残缺不全的城墙显示着中都城曾经的辉煌。如今能看到的就是午门,午门是中都皇宫的南门,也是正门,石造基座上有龙凤雕刻。午门西侧保存有一段古城墙,一直通向西南角楼的遗址。西南角楼是明中都皇宫现存最壮观的遗迹。城墙从西南角楼继续延伸向北,经过皇宫西门——西华门,通向已毁的西北角楼,如今已有多处坍塌,总体保存较好。
从城墙中轴线往南看过去,南面的山就是朱元璋父母的陵园所在地。明皇陵虽非帝王之陵,但“宫阙殿宇、壮丽森严”,享殿、斋宫、官厅数百间,皇陵神道总长257米,石像生32对,皇陵碑文为朱元璋亲撰,石象生数量之多、刻工之精美为历代帝王陵之冠,其艺术风格绝妙,堪称上承宋元,下启明清的大型石雕艺术精品。
明皇陵石像生是已知明代最早、数量最多、刻工最精细的皇家陵园,石刻具有很高的石刻艺术价值。不仅数量居历代帝王陵墓之冠,而且雕刻技艺上也有独到之处。均用整块石料雕琢,无论是人像,还是动物,均造型生动,刻琢精细,具有高超的技艺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它们是宋元石刻艺术发展的最早产物,对明清的石刻造型艺术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皇陵碑额篆有“大明皇陵之碑”6个大字,因碑文系朱元璋亲自撰写,又名“御制皇陵碑”。朱元璋为了让子孙后代了解艰辛家世和开创江山的艰难,秉笔直书,历述家世实情与戎马生涯,一改历代帝陵碑刻粉饰夸功、谀墓不实的恶习。碑文长达1105字,是研究朱元璋家史与元末明初历史的珍贵史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