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对步入新婚殿堂的新人都希望天长地久,但这不是虚幻的童话,在河南有一座村庄数百年来从没有人分手过。美丽的爱情传说让陪嫁妆村愈显神秘,也吸引越来越多的人们前来一探究竟。 在河南焦作修武县青龙峡太行群山中,有一个村,叫做 " 陪嫁妆村 "。这里被誉为 " 中国爱情第一村 "。上百年来,这里的人们信奉爱情,从未有人离过婚。 村里所有的房屋都由石头建成,石头基、石头墙,就连鸡窝、茅厕、猪圈都是石头砌起来的 …… 小村位于修武县青龙峡景区,海拔 1000 多米以上,有 20 多户 100 多人," 村子得名于一个古老的传说 "。 62 岁的村民李有福讲了这样一个故事:明朝永乐年间,黄河边上的武陟县万花村住着一位高员外,因行雨不慎被玉皇大帝贬下凡的青龙在此做长工。当时,正值盛夏,久旱无雨,庄稼眼看就要枯死,青龙王趁每晚夜深人静时,引水灌溉。高员外渐渐知道青龙并非凡人,又知女儿已经芳心暗许,便将女儿许配给他。他把附近的一座大山买下作了女儿的嫁妆,这个村也就取名叫 " 陪嫁妆村 "。村民们对青龙传说深信不疑,而这个传说也影响着这里的人们。 见到张大爷时,他正在院子里小心翼翼地搀扶着腿脚不便的妻子走路,个头不高、身形瘦削的他用两只手紧紧环着妻子的胳膊,生怕对方跌倒。 他俩已经携手走过了 35 年的岁月,回忆当年,张大爷说,当时家里穷,一间旧房子一张破木床就把妻子娶回了家。" 那时候要啥彩礼,看中人就行了。" 听妻子这么说,张大爷嘿嘿一笑。夫妻过日子没有不拌嘴生气的,张大爷说,他俩吵架从不超过 10 分钟," 怕她生气对身体不好。" 结婚几十年,老两口没有照过相。得知记者要为他们拍合影,张大爷高兴地搂住妻子的肩膀,笑得合不拢口,这一亲密的举动,倒让身旁的妻子显得有些害羞。 村头有着大片象征着爱情的榔榆林,最大的一棵胸径 4.5 米,高 17 米,有 1800 岁了。据说,青龙峡景区的工作人员中,有十几对夫妻都是在这个地方相识相爱的。因为爱情,中国社会工作联合会婚庆行业委员会总干事、中国婚道婚嫁产业研究院院长史康宁称这里是 " 中国爱情第一村 "。 今年是李安根和妻子的金婚年,50 年前,李安根 20 岁,他看上了邻村一个姑娘,两人初初见面便情投意合,一把锄头、两个箩兜就是全部的彩礼,两个人走了 40 里山路,花了整整一天的时间去拍了张黑白结婚照,就这样,欢欢喜喜结成了鸳鸯。 " 那时候不求车不求房,根本想不到这些,俩人话能说到一起就行了。" 李安根说,两个人几乎从不吵嘴," 有啥事共同商量,和睦为先,她高兴,我就高兴。" 这样的夫妻村子里比比皆是,这里没有离婚的概念," 结婚时都是在榔榆林下许过誓的。" 小村位于大山深处,远离尘世,民风淳朴,人口较少,人们思想又受青龙传说的影响,这些都成为上百年来无人离婚的原因。不少人这样认为。 陪嫁妆村是一个典型的石头村。村里的房屋几乎全由石头建成,石头基、石头墙、石头柱,房顶也是石板筑成,就连鸡窝、茅厕、猪圈都是石头砌起来的,更别说石桌、石凳、石磨、石碾、石槽、石臼了 …… 李有福说,这些石房大多有百年以上的历史,建筑工艺考究,就近山上抬回的青石,用锤和錾锻砌地方方正正,缝隙用石灰、毛发、米汤等合成的泥浆填充严实,雕刻上鸽子、鸳鸯等,寓意吉祥如意。 一间房子,三个人建造的话,需花上一个月的时间,一錾一錾地砌,石头作为一种原始的建筑材料,防寒隔热,冬暖夏凉。 这要算是村里最古老的石房了,它的主人是老村医李金水。据他说,他的祖祖辈辈十几代人就在这座房子里安家落户,往上溯源,大概得是清朝年间建造的了。 由于年代久远,这座古老的石房如今已不再居住,屋顶上长出了半人高的蒿草。 李金水家里新建了石房,墙厚大约有 70 公分,新石房里边还时尚地刮了白,亮堂又干净。在这里消夏,午休睡觉盖被子,纳凉不用摇扇子,衣着单薄冻膀子。 20 多户民居就这样依山就势、错落有致,在这小小的山坳里,既随意自然,又顺应风水。 陪嫁妆村由于地处山顶,常年气温较山下低,一年只得种一料庄稼,就是玉米。村民们 " 靠山吃山 ",不忙的时候,李有福就背上镢头,上山采药。 这里的山上生长着连翘、黄芩、柴胡、桔梗等药材,每个季节皆有药可挖。 此时,大黄、地丁等药材已经有了,山道两旁随处可见,村民们能够轻松辨别各种药材,并说出他们的功效。 如今的陪嫁妆村,不变的是石屋和习俗,而变化的,则是村民们的生活越来越好了。李有福回忆,过去,赶集需要走 60 多里路,一来一去要花上三天时间。如今,山泉流进了家家户户院中的水管里 ; 公路修到了村口,还用上了 WiFi。日子不再像过去那般艰难,闲暇时,带孙子成了李有福们的主业。 因为爱情,越来越多的游人到千年榔榆林下许下爱情诺言,希望爱情长长久久。随着青龙峡景区的不断发展,陪嫁妆村百姓的生活也发生改变。 世代与土地打交道的山民们渐渐学会了做生意,把自家产的核桃、玉米、果子卖给来访的游客。 古老与年轻,就在这里交了朋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