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谷寺位于济源市北15公里的克井镇大社村北,座落在太行之阳的盘谷口东侧,因谷得名盘谷寺。始建于北魏太和三年(479年),是中原地创建时代较早的佛教寺院之一。 据载,盘谷寺历经兴衰,至明初,名僧古峰和尚(周胜安)主持盘谷寺,筑坛传戒,扩建寺院,形成今之规模。鼎盛时期,法属寺院达三十余座,遍布豫晋皖三省四府。 河北蓟县田盘是乾隆皇帝常去的地方,从史料中看出,原因是受韩愈那首《送李愿归盘谷序》的影响。1742年,乾隆再次来到这里,住在了天成寺。 清晨起来,他打开窗子环顾四周,五彩朝霞流动,内心苦逼之极的他难得这样轻松,即景生情,诗句信手拈来:虚窗四启晓霞流,人在层岩最上头。诗句偶拈今日暇,风光宛似昔年秋…… 这就是乾隆的那篇《游盘山记》。此后十余年间,乾隆先后32次登临盘山,可后来乾隆就很少去了。因为他知道自己错了,错在他找到了韩愈文中盘谷的真正位置,而此前自己却是“题诗每举韩李事,连篇累牍填书箱”。 后来乾隆在看书时意识到,盘谷既在“太行之阳”就不应该在河北蓟县。1765年,他让时任河南巡抚阿思哈亲自前往济源实地考察。 结果阿思哈找到了李愿墓,以及韩愈诗中提到的燕川、枋口、天井、白水等地名,还在盘谷发现了元明以来的摩崖石刻。 乾隆知道后,感慨万千。写了这么多文章,却把地点弄错了,竟没有一个人告诉自己!思来想去,他写下《济源盘谷考证》,指出“昌黎之送李愿归盘谷也,其事本在济源”。 文中,乾隆从读书态度落笔,举一反三,说人论事,坦然承认自己的误解。为使臣工和天下百姓养成实事求是的习惯,乾隆在文末以坚定的语气命人在河南济源和河北蓟县田盘两地将此文全文“摩崖泐之”,以正视听,为自己的错误埋单。 今天,距济源市15公里的东北部克井镇大社村北的太行山南麓,300多米的茶壶龛上,摩崖所刻的正是乾隆御书的《济源盘谷考证》,全文390多字,字大如斗,笔力沉稳雄健,结体洒脱流畅,是乾隆传世书法作品中十分难得的鸿篇巨制。 心情复杂的乾隆将《送李愿归盘谷序》重新抄写一遍,连同长诗一起刻在石碑上,立在盘谷口的盘谷寺御碑亭内。看似乾隆写下了检讨书,却折射出一种求是的态度。反观今人,求是之精神往往令人唏嘘。 寺依山而建,为典雅玲珑的四合院落,现存古建筑有接官厅、山门、大雄宝殿、钟鼓、东西廊房等,均系清代建筑,寺系清代建筑。 寺内现存古迹有乾隆御碑亭、接宫厅、山门、秋叶池、大雄宝殿、钟鼓楼、东西厢房、老母殿,寺后砖塔一座,摩崖题记一处。 御碑亭碑首上四个大字“歌盘合契”,意思是将歌颂盘谷的两篇文章合镌在一个碑上。 在盘谷沟口,一边是埋藏舍利一座五层高8米的砖结构的舍利塔,为明代该寺住持一峰和尚修建。据说塔中埋有一颗释迦佛舍利珠。另一边是一座白龙庙。 寺后的太行山巍峨突兀,山体雄健,苍劲撼人。谷内之盘石,宜雕砚台,用其所雕之天坛砚(亦称盘砚),为我国名砚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