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围龙屋、福建土楼,与北京的四合院,陕北的窟洞,广西的杆栏式和云南的一颗印,并称为中国五大传统民居建筑,堪称世界建筑一绝。 据说,这些神奇的建筑,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还被外国间谍机构误认为核弹发射井,拍里无数卫星图片,都无法了解这1500多座建筑的其中“机密”,恐慌不已,直到后来,派一对夫妇乔装成游客到现场实地调查,才大大松了一口气,从而也让这些客家围屋从此名扬中外。 布大江南北的客家人,不仅有很多传统的美食,还留下了堪称世界奇迹的客家建筑。 这些建筑,就是被称为神奇的天外之物的土建楼——客家围龙屋。 别看这些土质的屋子,历经了悠悠数百上千载的风霜,它们依然挺立着,甚至还能正常居住,堪称是世界奇迹。 公元三、四世纪,西晋时期的中原,发生了“八王之乱”和“五胡乱华”,百姓民不聊生。为逃避战乱,占当时人口六分之一近百万的中原汉人,被迫踏上南迁之路,颠沛流离,来到兵革不侵的世外桃园——江西宁化的石壁盆地,再由石壁沿着汀江流域向南迁徙去了福建、江西、广东等地,最后来到了梅州。 面对险恶的自然和社会环境,客家人为了生存和发展,聚族而居。他们釆用中原汉族建筑工艺中最先进的抬梁式与穿斗式相结合的技艺,在丘陵地带或斜坡地为自己建造家园。 于是,一栋栋具有独特文化符号的神秘建筑在粤东的大山成燎原之势分布开来,这种典型的建筑叫“围龙屋”。 其外观是椭圆形与方形结合,层层叠叠,宛如一条盘缠的巨龙。 远望其形式又酷似一张“龙椅”,威严、稳固,更有步步高升,长幼有序之意。 围龙屋大多坐北朝南,由池塘、堂屋、围屋、横屋、化胎五部分组成,每一部分都蕴含着独特的宗族文化。这些建筑集防卫、居住、仓储、祭祀、加工、教育、娱乐等功能于一身,可以防盗、防火、防水、防震和控温。
在博大精深的客家文化中,客家传统民居建筑独具特色,是中华建筑的一朵奇葩。 其中梅州地区的客家围龙屋更是极具代表,围龙屋和传统民居融科学、实用、艺术性于一身,凝聚了客家文化历史内涵,也成为了客家广大民众的精神家园。 同时也为世人留下了观照客家社会结构、生活方式、风情习俗的宝贵遗产,不失为南粤大地上闻名遐迩的独特人文景观。
梅州是全世界最具代表性的客家人聚居地,也是客家传统文化,客家传统建筑存世最多、分布最密集、保存最完整的地区之一。客家围龙屋与北京的“四合院”、陕西的“窑洞”、广西的“杆栏式”和云南的“一颗印”,合称为我国最具乡土风情的五大传统住宅建筑形式,被中外建筑学界称为中国民居建筑的五大特色之一。 围龙屋和传统民居,更是隐含了深厚的文化精神,包涵了客家人团结互助、敬老尊贤、礼貌文明、知书达理的传统美德,原始住宅风格的传承,及传统的宗族观念、村落和民居群之间的交流。蕴含着巨大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被誉为中华传统文化的“活化石”,千百年来讲述着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光辉璀璨的客家文化。
围龙屋和客家民居成为了客家儿女的精神家园,造就了叶剑英、李坚真、李金发、宋湘、丁日昌、丘逢甲、黄遵宪、张弼士等一大批名人贤士。曾孕育了29名两院院士、1名元帅、545名将军、228名大学校长(书记)。这些都离不开梅州民众的精神家园与客家文脉的传承。 随着社会发展步伐的加快,一方面梅州正着手围龙屋申请世界文化遗产的工作,另一方面却又在亲手抹掉了关于客家人的历史传统印记,逐渐拆去我们的民族记忆,抽去我们的民族脊梁,也使无数非物质文化遗产消失。建国几十年以来,无数围龙屋和传统民居被破坏或拆除。如今,凝聚无数中华先驱智慧和心血的建筑遗产-梅州客家围龙屋和传统民居,也正面临因城市建设需要而大面积拆除的绝境。无法想象有一天我们要去别人的博物馆瞻仰缅怀我们的过去,那么这样的民族还有什么将来? 在新一轮经济发展热潮下,梅州再次不可避免的卷入中国式的城市浩劫中。围龙屋及民居群落作为各个姓氏客家人的精神家园、文化传承的载体,并以此为根基,行达天下。如果经济发展是以毁灭客家文化和历史文脉为代价,那么我们是否应该慢下来,有什么事物、仓促的短期利益和想法,又怎能和千百年的文化沉淀媲美和划等号?拆掉一座围龙屋,等于拆掉了一个宗祠的根基,拆掉了一处民居群落,也拆掉了每个姓氏宗亲的荣耀与情感。 香港大学建筑学院院长、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文物资源管理教授龙炳颐曾在《客都家园》一书中谈到:“……单是了解文化遗产的重要性,不足以令人对过去社会产生兴趣,正因如此,我们要赋予‘民间建筑’的价值意义。 广东省梅州客家建筑在中国民居建筑中举足轻重……迁途路径与定居地的文化感染,再加上客家民和风俗,构成了其建筑形式。 记录客家建筑的精华与演绎其意义之间的重要关系,应被视为研究此独特而深厚的文化遗产的基础”。要发掘客家围龙屋的重要性和价值,必先对其进行保护,为所有建筑场所进行详细叙述,重新诠释其独特意义,发现价值所在。 承载历史文化的建筑慢慢在人们的眼中淡出,回头来看看我富含荆楚文化的大武汉、辛亥革命第一枪打响的地方,还有多少建筑、多少人文风景可回溯当时的历史人文?现代发展的脚步不能慢!但是否能留一片历史的风景待我们追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