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食不语”新解 --]

武当休闲山庄 -> 灌水茶馆 -> “食不语”新解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huozm32831 2018-06-03 11:24
       《论语·乡党》曰:“食不语,寝不言。”这句话在中国广为人知,因为我们从小就从长辈那里一遍遍接受过这样的教育。

相信很多朋友小的时候都受到过家长老师或严厉或温柔的呵斥:“好好吃饭,不准说话!”“好好睡觉,不准说话!”这样的呵斥一遍两遍是不管用的,因为小孩的天性就是好玩,总要等大人说个三五遍,这顿饭才算吃完了,这个觉也终于可以踏实睡了。大人们的教育,未必是秉承圣人的古训,更多的是出于实际的考虑。

近日无事,不知怎么突然想起“食不语”这句话,细加琢磨,觉得好生无理。这句话本身并不难理解,就是“吃饭的时候不说话”。各种注释本是这么解释的,我们普通读者也是这么理解的。可是如果仔细想想,第一,这样的要求合理吗?第二,这样的要求能做到吗?吃饭,固然是解决饥饿、补充营养、维持生命的需要,同时也是一种交际、交流的手段。既然是交际、交流,当然要开口说话,不能只吃饭不说话吧?一天下来,一家人边吃饭边聊聊白天的事情,需要说话吧?多日不见,朋友们借聚会联络一下感情,需要说话吧?就算是正式宴会,客人们之间也要“亲切交谈”吧?至于招待外宾的宴会,更是正式的外交活动,不但需要说话,还要配备翻译,不能冷落了或误解了对方。试想一下,如果我们在吃饭的时候,大家都一声不吭,只顾埋头吃饭,那是一幅多么滑稽的场景!是不是太沉闷了?是不是太无趣了?是不是太难受了?这样的要求,施之于幼童犹可,因为小孩没有自制力,边吃饭边说话容易呛着,也不卫生,可能产生一些不好的后果。可是以此要求施之于成年人,未免太可笑了吧?几千年来,一代代人都在读圣贤书,又有几人真的做到“食不语”呢?

孔子是圣人,是一个律己甚严的人,《乡党》一篇中集中记载了他的容色言动、衣食住行,确实是个一举一动都符合礼的正人君子,我相信“食不语”对他而言绝非虚言。而对于我们绝大多数普通人来说,“食不语”就过于苛刻了,几乎无法执行。

照此说来,孔子的“食不语”就没有意义了吗?不,我想到了另一种情况下的“食不语”,这未必是孔子的本意,但我认为很有提倡的必要。

先说说我曾经遭遇过的尴尬。我有几次拜访别人,或者与别人聊天交谈,恰逢对方在用餐,或者在吃水果,或者在吃点心。就算肚中不饿,看着别人吃饭也难免引起条件反射。如果对方善解人意,递给你一杯水,那还好,不至过分难堪;问题是有些人并没有这个意识。印象最深的一次,是因工作需要拜访一位女士。我那天见的人多,说话也多,唇干舌燥。在拜访其他客人时,都能获得一杯水的待遇。该女士大概没有给客人倒水的习惯,一边啜茶一边与我交谈,这也不算过分,我无非是多舔几次嘴唇而已,还不至失态。偏偏这时女士拿出一只洗好的苹果,我想她肯定看出我的窘态了,真是善解人意啊,考虑周到啊,正要对她表示感谢,谁知她朱唇轻启,径自咯哧咯哧啃了起来,一边吃一边还把苹果皮吐了出来。当时我唾液分泌急剧增加,口倒是不渴了,反而是口水丰沛,那个窘啊,真是如坐针毡,只好匆匆告辞。

推己及人,我都会尽量避免类似情况的出现。如果实在不能避免,也会为客人准备一杯水或者一个水果。

对,我要说的就是:为了别人的感受,在接待来宾与人交谈时请不要吃东西。我不知道孔子的“食不语”有没有这样的含义,但我相信孔子一定会赞同这样的意见!

“食不语”,这是一种礼节,是对客人的尊重。最好的办法是暂时停止吃饭,先跟客人谈话,等客人走后再吃不迟。或者倒上一杯水,请客人在别室稍坐,吃完再谈。如果事情紧急,吃饭和谈话必须同时进行,那么就给客人倒上一杯水,让客人不至过分尴尬。

我的这个理解,并非歪解,古人早有先例。《史记》载,周公“一沐三捉发,一食三吐哺,起而待士”,就是一个“食不语”、礼敬他人的典范。以周公之尊,他完全可以边吃饭边接待来宾,或者吃完再接待也不为过。至少,他可以把嘴里的饭吃完咽下去吧。可是他不,一听有客人来访,他连嘴里的食物都顾不上嚼咽,赶紧吐出来,跑出去迎接。这是一种多么虔敬的态度!曹操写道:“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天下士子之“归心”,决不仅仅因为周公吐哺这个举动,但是这一举动让人看到了他对人的尊重和诚恳,因而赢得了天下人的心。

“食不语”或许是一件小事,但是从这件小事中就可以看出一个人的修养、品行。其实,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这样的小事还有很多很多。有人说,我们这么一个礼仪之邦,难道现在还要从“不要随地吐痰”“不要乱扔垃圾”开始教起吗?依我之见,小事不小,这些小事还真得好好管管……

至尊狼王 2018-06-03 12:14
吃饭的时候不说话。。那是不可能的事

飞流水 2018-06-04 18:15
分析的挺有道理的!


查看完整版本: [-- “食不语”新解 --] [-- top --]


Powered by www.wdsz.net v8.7.1 Code ©2005-2018www.wdsz.net
Gzip enabled


沪ICP备:0504153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