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cg112233 |
2018-05-25 08:18 |
从年龄来说,曹丕生于公元187年,曹操去世时34岁,曹植比曹丕小五岁,生于公元192年,曹操去世时29岁,都已经成年。而且,当时两个人都已经有儿子了,曹叡生于公元207年,曹操去世的时候已经14岁了。曹植的儿子曹志虽然生年不详,但是推测下来,到曹操去世的时候应该也已经出生了。所以,无论曹丕还是曹植继位,都不太可能出现主弱臣强的局面。 曹操考虑继嗣问题,是在曹操晚年,到关羽北伐的时候尚未最终决定下来。所以才有过让曹植率军出征,救援襄阳的打算,结果曹植因为头一天晚上酒醉,大军即将开拔,他作为主帅尚未到达军营,失分比较大。这时候已经是曹操去世的前一年,也就是公元220年,这时候曹操尚未最终决定立谁为嗣。 从性格方面来说,曹操的人格有些分裂,既有悲悯天下苍生的一面,也有残忍嗜杀的一面,既有雄才大略的一面,也有很文青气质的一面。这反应在很多方面,其中比较典型的一个例子就是在临死前,曹操还惦记着他到处收罗来的的妻妾们,怕他死了之后,她们将来没有办法生活。
曹植和曹丕都是当时著名的诗人,文采方面都没什么问题。但如果要说天赋,曹植显然要高一些。这从曹植恃才自傲,狂放不羁的日常生活风格就能看出来。这种风格作为诗人来说没有问题,但是要做一个政治家,而且是在天下大事未定,三国鼎立的大争之世,曹植这种性格是不太适合作为一方统帅的。 从曹操的角度来看几个儿子,尤其是曹丕、曹彰、曹植和曹熊四个年长一些的嫡子,得出的结论是不太一样的。曹熊就不提了,比较平庸,以曹操的雄才大略来看,肯定是看不上眼。曹彰也没有进入曹操的考虑范围,原因就是曹彰身为王孙贵胄,但是却喜欢自己亲自冲锋陷阵,干粗莽武夫的事情,曹操当然也看不上眼。 曹操人格分裂,既有雄才大略政治家的一面,也有多愁善感的文青的一面。如果他以文青的角度来看,显然看不上装得忠厚老成的曹丕,更欣赏狂放不羁、才思敏捷的曹植。但是如果从他作为君主选择接班人的角度来看,结论就刚好反过来了。祢衡、孔融、杨修的言行举止风格和曹植接近,但是曹操都很反感,应该也不会喜欢曹植这种风格。
所以曹操虽然曾经有过犹豫,但是最终还是放弃了曹植,选择了曹丕,说明曹操在大事上是并不糊涂的,没有妇人之仁,知道自己应该为自己选择一个什么样的继承人,才能更好的继承自己的事业。作为雄才大略的政治家所具备,曹操在关键时刻、关键问题的判断上都是比较理智的,不会感情用事,这是基本素质。 实际上,曹操虽然有过犹豫,但是更多的时候还是把曹丕当作自己的接班人的,无论是贾诩提示他的袁绍、刘表废长立幼导致的严重政治后果,还是他对曹丕和曹植的政治能力的简单测试,更多的都是在考察曹植是否比曹丕更适合。 也就是说,曹丕是第一人选,如果曹植的表现更好,那么曹植可以进入备选,如果曹植没有通过测试,不是更好的人选,那么就还是曹丕。只有曹植比曹丕的表现明显优秀得多,曹植才会取代曹丕。但考察结果是曹植多次让他失望,表明曹植的政治素质并没有超过曹丕,而且还不如曹丕,所以还是选择曹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