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cg112233 |
2018-01-15 09:42 |
刘备“三顾茅庐”被传为历史佳话,他的这一举动也因此而备受推崇,可以说,这一次的招聘是古今最成功的案例。后来的实践证明,诸葛亮是当时最为优秀的人才之一,在天下大势已经渐趋明朗的情况下,刘备的这次枉顾屈尊,是他日后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但是,刘备这一招揽人才的范例,并没有带来蜀汉国人才辏集的局面,相反,到了后期,反而出现了“蜀中无大将,廖华冲先锋”的尴尬。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样大的反差呢? 其实,对于这个“三顾茅庐”,我们也可以看作是刘备的人才政策,那就是像追求事业成功一样追求最优秀的人才。不过,在肯定刘备对诸葛亮的聘用诚心诚意的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刘备人才政策的另一面,不能用制度性的政策招揽人才。
在讨伐董卓起兵时,袁绍和曹操曾经有一番对话,就是万一事情不成功,有哪些地方可以据守?袁绍回答是:南据黄河、北凭燕代,再兼并戎狄之众,然后向南争天下。应该说,这不失为当时天下正确的战略选择,但和曹操的选择一比,则显得相形见绌。曹操说:“我依靠天下俊杰的智慧和力量,用道义去统帅他们,无论我在什么地方都能稳操胜券。”这是曹操的战略方针,也是曹操的人才政策,而他的人才政策更是有经常性的做法和制度性的安排。 制度性的人才政策,体现在他的一些法令当中,如建安七年(202年)对牺牲的将士立后、立祠;建安八年命令各郡国、县都要设置学官,选拔当地优秀的人才进行教育等。建安十五年,曹操更是下达了“唯才是举”的政令,也就是将推荐选拔人才制度化。
制度的形成,当然会有一个过程,而在这个过程当中,曹操对于人才的渴求就已经有所表现。曹操因为生于高官之家,年轻时又在京城中任职,所以他在挟天子以后,就经常地写信给那些朝廷曾经想任用的人,包括很多已经在其他地方任职的人。当这些人来到后,曹操又因为这些人召来其他人,如荀彧推荐郭嘉。对于其他诸侯前来出使朝廷的人,曹操也极尽拉拢之能事,或给他们授官,或给他们许愿,如陈登、韩嵩、张肃等等。至于从对手方面主动归依过来的人,曹操更是马上任用,毫不吝啬封赏。即便是靠武力征服了一方诸侯,对于他们的属官,曹操也是尽量聘用,除非其人自己宁死不从。 孙策其人英勇善战,借得袁术一千兵马横行江东如摧枯拉朽,真正是“横扫千军如卷席”。但这个人对于人才的渴望也是丝毫不让于人。比如他见了周瑜用了张昭就拉着“升堂拜母”,又因为他们得到了更多的人才。史书说孙策:“收合士大夫,江淮间人咸向之。”还说他“善于用人,是以士民见者,莫不尽心,乐为致死。”尽管如此,但孙策还是留下遗言对孙权说:“举贤任能,各尽其心,以保江东,我不如卿。” 孙权接过江东基业,除了继续任用父亲时期的老将程普、黄盖,哥哥的骨干周瑜、张昭,还“招延俊秀,聘求名士”,得到了鲁肃诸葛瑾等人,还大量选拔青年将领和当地豪族的年青才俊,也无愧于哥哥说他能够“举贤任能”。 刘备其人以仁义著称,不管在哪里都是要“厚树恩德,以收众心”,所以他在天下有了一个好名声。在他离开荆州时,出现了“荆州人多归”,有十万民众随其行动的盛况。但这种“以人为本”的政治理念,还必须要有相应的组织人事制度(人才政策)作为保障,否则,这种理念会因为无从落实从而成为空泛之论。比如说刘备向江陵撤退,走的时候带着十万民众,但曹操五千军队赶上来,这些人马上就不属于他了。说到底,并不是这些人不重要,而是这些人是既没有组织也没有领导核心,而这时候的刘备,只好是带着十几个人仓皇出逃,“以人为本”这时候又跑到哪儿去了?关键时候你不是还得先保自己命嘛! 刘备年轻时“好结交豪侠”,这似乎决定了他日后的用人观念,即注重的是“人众”而不是人才。这样的做法让他可以迅速东山再起,却也造成了他的屡战屡败。刘备也曾经是早期的一方诸侯,但他在荆州之前,手下又有多少当世优秀人才?武将当中倒是有关羽、张飞两个顶尖人物,可是,能做战略谋划和镇守一方的军政型人员却一个也没有。不是他没有遇到这样的人,而是这样的人从他的面前错过了,前者如陈群,后者如陈登、田豫。纵观刘备的人才政策,有点儿“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的意味,虽然来者不拒,但也缺乏主动性。尤其是,刘备既没有系统性的计划,也没有重金(官位)“购求”,所以,即便是有了一方土地,他也守不住。最典型的当属荆州,一个江夏太守黄祖能够挡住孙氏兄弟两位王者多年的进攻,而刘备的江南四郡却在短时间内失去。看看他在荆州都得到了些什么人就知道了,魏延、杨仪是日后成长起来的,除此之外,武将有一个黄忠,剩下的都是“中材之人”,少有拔尖者。诸葛亮和庞统被称为“卧龙”和“雏凤”,刘备在荆州住了多年,应该知道这两人的才名,但刘备对这两人开始同样是无所谓。诸葛亮是徐庶推荐的,刘备是怎么说的呢?刘备说:“君与俱来”。意思是你叫他来吧。是徐庶说这样的大才之人是不可“屈致”的,还说了“枉驾屈尊”的话,这才去了。一上去就是一种居高临下的架势!这要是换作曹操或者孙策,恐怕早就说,“我本来不敢劳烦您,是天下需要您”之类的话了。庞统就不多说了,当了个耒阳县令还被免了官。 到了益州这种状况也没有改变,除了法正、李严这两个主动投降的,其他的人也不过是刘璋投降后收编过来的,真不知道刘备主动招揽过谁! 总起来看,刘备虽然有“三顾茅庐”诚聘诸葛亮的美誉,但这样的招聘却难以掩盖他人才政策的弊端,概括起来说就是,这是点招而不是普招,或者说,定点招聘的华丽却难以掩盖他的人才政策的尴尬。至少可以说,这种人才政策是很不完善的。后来伐吴刘备要“御驾亲征”,我们换一个角度考虑一下,他如果不自己挂帅,蜀汉国的统兵大将能够用谁?所以说,这种用人的尴尬反映的是人才政策的缺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