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刘备求贤若渴三顾茅庐但蜀汉国为何却人才了了[2P] --]

武当休闲山庄 -> 四大名著 -> 刘备求贤若渴三顾茅庐但蜀汉国为何却人才了了[2P]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wcg112233 2018-01-15 09:42
刘备“三顾茅庐”被传为历史佳话,他的这一举动也因此而备受推崇,可以说,这一次的招聘是古今最成功的案例。后来的实践证明,诸葛亮是当时最为优秀的人才之一,在天下大势已经渐趋明朗的情况下,刘备的这次枉顾屈尊,是他日后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但是,刘备这一招揽人才的范例,并没有带来蜀汉国人才辏集的局面,相反,到了后期,反而出现了“蜀中无大将,廖华冲先锋”的尴尬。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样大的反差呢?
其实,对于这个“三顾茅庐”,我们也可以看作是刘备的人才政策,那就是像追求事业成功一样追求最优秀的人才。不过,在肯定刘备对诸葛亮的聘用诚心诚意的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刘备人才政策的另一面,不能用制度性的政策招揽人才。


在讨伐董卓起兵时,袁绍和曹操曾经有一番对话,就是万一事情不成功,有哪些地方可以据守?袁绍回答是:南据黄河、北凭燕代,再兼并戎狄之众,然后向南争天下。应该说,这不失为当时天下正确的战略选择,但和曹操的选择一比,则显得相形见绌。曹操说:“我依靠天下俊杰的智慧和力量,用道义去统帅他们,无论我在什么地方都能稳操胜券。”这是曹操的战略方针,也是曹操的人才政策,而他的人才政策更是有经常性的做法和制度性的安排。
制度性的人才政策,体现在他的一些法令当中,如建安七年(202年)对牺牲的将士立后、立祠;建安八年命令各郡国、县都要设置学官,选拔当地优秀的人才进行教育等。建安十五年,曹操更是下达了“唯才是举”的政令,也就是将推荐选拔人才制度化。


制度的形成,当然会有一个过程,而在这个过程当中,曹操对于人才的渴求就已经有所表现。曹操因为生于高官之家,年轻时又在京城中任职,所以他在挟天子以后,就经常地写信给那些朝廷曾经想任用的人,包括很多已经在其他地方任职的人。当这些人来到后,曹操又因为这些人召来其他人,如荀彧推荐郭嘉。对于其他诸侯前来出使朝廷的人,曹操也极尽拉拢之能事,或给他们授官,或给他们许愿,如陈登、韩嵩、张肃等等。至于从对手方面主动归依过来的人,曹操更是马上任用,毫不吝啬封赏。即便是靠武力征服了一方诸侯,对于他们的属官,曹操也是尽量聘用,除非其人自己宁死不从。
孙策其人英勇善战,借得袁术一千兵马横行江东如摧枯拉朽,真正是“横扫千军如卷席”。但这个人对于人才的渴望也是丝毫不让于人。比如他见了周瑜用了张昭就拉着“升堂拜母”,又因为他们得到了更多的人才。史书说孙策:“收合士大夫,江淮间人咸向之。”还说他“善于用人,是以士民见者,莫不尽心,乐为致死。”尽管如此,但孙策还是留下遗言对孙权说:“举贤任能,各尽其心,以保江东,我不如卿。”
孙权接过江东基业,除了继续任用父亲时期的老将程普、黄盖,哥哥的骨干周瑜、张昭,还“招延俊秀,聘求名士”,得到了鲁肃诸葛瑾等人,还大量选拔青年将领和当地豪族的年青才俊,也无愧于哥哥说他能够“举贤任能”。
刘备其人以仁义著称,不管在哪里都是要“厚树恩德,以收众心”,所以他在天下有了一个好名声。在他离开荆州时,出现了“荆州人多归”,有十万民众随其行动的盛况。但这种“以人为本”的政治理念,还必须要有相应的组织人事制度(人才政策)作为保障,否则,这种理念会因为无从落实从而成为空泛之论。比如说刘备向江陵撤退,走的时候带着十万民众,但曹操五千军队赶上来,这些人马上就不属于他了。说到底,并不是这些人不重要,而是这些人是既没有组织也没有领导核心,而这时候的刘备,只好是带着十几个人仓皇出逃,“以人为本”这时候又跑到哪儿去了?关键时候你不是还得先保自己命嘛!
刘备年轻时“好结交豪侠”,这似乎决定了他日后的用人观念,即注重的是“人众”而不是人才。这样的做法让他可以迅速东山再起,却也造成了他的屡战屡败。刘备也曾经是早期的一方诸侯,但他在荆州之前,手下又有多少当世优秀人才?武将当中倒是有关羽、张飞两个顶尖人物,可是,能做战略谋划和镇守一方的军政型人员却一个也没有。不是他没有遇到这样的人,而是这样的人从他的面前错过了,前者如陈群,后者如陈登、田豫。纵观刘备的人才政策,有点儿“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的意味,虽然来者不拒,但也缺乏主动性。尤其是,刘备既没有系统性的计划,也没有重金(官位)“购求”,所以,即便是有了一方土地,他也守不住。最典型的当属荆州,一个江夏太守黄祖能够挡住孙氏兄弟两位王者多年的进攻,而刘备的江南四郡却在短时间内失去。看看他在荆州都得到了些什么人就知道了,魏延、杨仪是日后成长起来的,除此之外,武将有一个黄忠,剩下的都是“中材之人”,少有拔尖者。诸葛亮和庞统被称为“卧龙”和“雏凤”,刘备在荆州住了多年,应该知道这两人的才名,但刘备对这两人开始同样是无所谓。诸葛亮是徐庶推荐的,刘备是怎么说的呢?刘备说:“君与俱来”。意思是你叫他来吧。是徐庶说这样的大才之人是不可“屈致”的,还说了“枉驾屈尊”的话,这才去了。一上去就是一种居高临下的架势!这要是换作曹操或者孙策,恐怕早就说,“我本来不敢劳烦您,是天下需要您”之类的话了。庞统就不多说了,当了个耒阳县令还被免了官。
到了益州这种状况也没有改变,除了法正、李严这两个主动投降的,其他的人也不过是刘璋投降后收编过来的,真不知道刘备主动招揽过谁!
总起来看,刘备虽然有“三顾茅庐”诚聘诸葛亮的美誉,但这样的招聘却难以掩盖他人才政策的弊端,概括起来说就是,这是点招而不是普招,或者说,定点招聘的华丽却难以掩盖他的人才政策的尴尬。至少可以说,这种人才政策是很不完善的。后来伐吴刘备要“御驾亲征”,我们换一个角度考虑一下,他如果不自己挂帅,蜀汉国的统兵大将能够用谁?所以说,这种用人的尴尬反映的是人才政策的缺陷。

御风而行yfex 2018-01-15 10:17
伟人毛主席说:当领导的就两件事——第一用人,第二出主意。刘备无论从哪方面看,都比曹操要差一点。

至尊狼王 2018-01-15 13:41
诸葛亮基本上把所有的活都自己一只人干完了。。。刘备也不用到处找人了

一号侦察兵 2018-02-01 14:24
说明他为时名声真不咋地。

tzblue 2018-02-02 16:04
盛产能人的地盘,多数被曹操把持;东吴还好点,有那么点人才;自从丢了荆州,刘备只剩川蜀那个偏僻乡野,能有几个能人?

wcg112233 2018-04-09 18:19
这也是那些谋士啊什么的看谁的实力强而做的选择

假正经也 2018-04-09 18:29
三分天下,还能是人才了了?曹操身边倒是英才济济,尚不能一统天下;孙权身旁也是群英荟萃,如何?只得一杯羹耳!兵不在多而在精,人才亦如此。这又不是打群架,要那么多人干嘛!袁绍的人才够多了吧,可个个赛如乌眼鸡似的,拉帮结派,相互倾轧,恨不得你吃了我,我吞了你!结果,人虽多心不齐,终为曹操所败!刘备能得到这些人才,虽少,却足矣!正因为有了这些人才,刘备才能与曹,孙二雄鼎足而立也!

tufeiwawa 2018-04-09 19:04
刘皇叔虽然求贤若渴,可惜自己的本钱不多,从跟到卢植开始,依附陶谦,巴结吕布、投奔袁绍、回归曹大爷,最后乞讨于刘景升,没有一天是睡过好觉的,自己朝不保夕的,哪里来的有时间招人(最惨的时候就是在古城,张三爷有一座小小的县城,还没有什么名字,姑且叫古城,好惨哦,当时刘皇叔上吊的心都有的,打麻将最多有两桌人,就是全部的家当。)。到了刘景升的地面,说话不注意,得罪了蔡瑁等人,又差一点见不到明天的太阳了,还好,大难不死必有后福,遇到司马微,徐庶出来帮助一下,稳着了根基,跟着就走马荐诸葛,才开始好转,和刘琦勾结起来,暂时安定了几天,但是又被曹大爷差点整翻了,还是怪曹大爷,没有全力以赴的追击,估计要是全力以赴了,刘皇叔只有去苍梧投吴巨的份了,估计去了他娃娃也会造反的,得到老诸之后,赤壁之战,终于咸鱼翻身了,又得到庞统,开始想四川了,于是乎大家喝醉了,麻起胆子向成都省进发。工资待遇都给了老诸和庞统(正军师和付军师,相当于现在的带长的参谋,打屁是很响的。),后来的人就得不到什么了(后来的人虽然有法正、黄权、刘巴等人,但是带长的参谋已经给了老诸,庞统死的早。)。天天被曹大爷撵的鸡飞狗跳的,哪个想来跟到你呢,文官孙乾、简雍、糜竺只能当一个部门经理,是无法担当大任的。取了成都之后,虽然天府之国人才辈出,可惜刘皇叔是属于外来物种,无法融入本土当中,好在他在世的时候能够权衡一下,制约老诸。他夷陵之战失败之后,在白帝城托孤,又走上了当年的老路了,几乎所有的权限都给了自己的荆州的人,只要了李严一个人,肯定成都省的人是不会买账的,也不会尽心尽力的。当然,如果刘皇叔能够长命百岁的话,成都省的人和荆州来的人会融合到一起的。

7842949 2020-03-10 19:49
用户被禁言,该主题自动屏蔽!

icewizard 2020-03-10 19:58
人才都是需要推荐的,自个不可能认识。曹孙俩家人才互相推荐招了不少,刘备前期缺少钱粮招不来人才也正常,后期人才看清形势大致归位。


查看完整版本: [-- 刘备求贤若渴三顾茅庐但蜀汉国为何却人才了了[2P] --] [-- top --]


Powered by www.wdsz.net v8.7.1 Code ©2005-2018www.wdsz.net
Gzip enabled


沪ICP备:0504153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