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亚洲最大的牲畜市集动物比人多,我逛到腿软不想回家[45P] --]

武当休闲山庄 -> 无奇不有 -> 亚洲最大的牲畜市集动物比人多,我逛到腿软不想回家[45P]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厨爹 2018-01-13 16:28
在牛羊巴扎里乱窜的时候,我心里一直在想,要是老外看到了这样的场景会是什么反应,想了半天,我心里一直暗叫“XX,这地儿太TM神奇了!”
不是我粗俗没文化,而是我走在尘土黄沙中混在动物比人多的牛羊巴扎时,到处都是牛羊和毛驴的鸣叫声,还有不知道哪窜出来的牛在羊群里东躲西藏(那么大个当谁看不见么),竟然在羊圈里还有一言不合就开“炮”的操作,还有驴倔起来的时候丁丁那么那么长···真是···看完视频你会和我说一样的话

“XX,这地儿太TM神奇了!”

“巴扎”在维语里是市集的意思,对于维吾尔族人来说,能会走路就能逛巴扎,不会走路的时候还可抱着逛巴扎,逛巴扎就像逛露天商场一样,除了买自己生活用品,还可以凑热闹,巴扎上有买有卖有吃有喝好不热闹。
从小在东北长大的我,记得我们那有“赶集”这么一说,每周六在城市边上有一大片开阔场地挤满了人,一条街都摆满了摊儿,十里八乡的都开着车赶着马来。男女老上的生活用品,瓜果蔬菜,干果零食,锅碗瓢盆,飞禽走兽···好像只要想买的都能在这里买到。集上的饭菜小吃量大又便宜,味道谈不上多好,但那股子热闹劲儿是别的地儿比不了的。
巴扎就是这样的一个存在。
荒地乡的牛羊巴扎地儿如其名就是买卖牲畜的大市场,有人说这里是中国西北部甚至亚洲最大的牲畜交易市场。不去想它是不是,起码我猜,这种场面出了新疆你是看不到的。
每逢赶巴扎的日子,人们或开着自己的小三轮车或赶着马车或牵着羊,有的装满卡车,有的单独牵着自家的优良品种。有牛羊、骡马、毛驴、骆驼,洋气的时候还有羊驼。
因为新疆和内地有两小时时差,中午十一点兴冲冲赶到牛羊巴扎一看没!有!人!
说好的“早上八点多,天还蒙蒙亮,人们就从四面八方赶来了。”呢???倒是外边的小餐馆都搭起了棚子,大斧子一刀下去把羊劈开两半,拿着“小铁锹”在大铁锅里翻炒着手抓饭,不少人坐在外边喝着羊汤吃着烤包子,吃完两嘴一抹,就走进牛羊巴扎了。
因为是冬天,天气冷了些,自然不比夏天热闹。但等到中午十二天多,巴扎就热闹起来了,走在巴扎里看着排排站的小绵羊就想起了小学时候的算术题:有白绵羊,黑山羊,白山羊,黑绵羊,算算头,查查腿,再摸摸屁股···有点难。
小羊的排列方式也很有趣,用两根平行的麻绳固定小羊的脖颈。每固定一只羊,在绳索上打一个结。一直这样延续下去,直到齐刷刷的排成一列纵队。屁股整齐划一的朝着买家的方向排列,等待买家宠幸。
在这里的买卖不用称,掰开牲畜的嘴巴看看,摸摸屁股,抱起来掂量,只需几句话谈好了价格,握个手,就成交了。每个成交的地方都围着一群人看热闹,所以你看哪里人多,哪里就有生意。
在这里,不管多大的买卖都用现金交易,一手交钱,一手牵羊,这羊要是交到你手里,生老病死可就都是你的事了。
牛羊巴扎上的维族人汉语普及极低,走在这里就像走在国外,但交流起来比国外可费劲多了,起码出国我能用东北英语问个“how much?”,在这里我觉得自己用尽了毕生所学,也没问到一只羊多少钱。
后来和几个小孩玩在了一起,感觉终于能沟通了,才知道这里一只羊大概1000-1300,一头骆驼要3、4000···还是算算一头羊能串多少羊肉串这样比较好理解···
巴扎里最多的是牛羊,其次是男人。这里几乎看不到女人,打下手的基本上都是家里的小孩子,八九岁甚至更小,便开始在巴扎上帮着家里干活,像我们从小读书上学一样习以为常,只不过我们学习和成长的环境不一样。这是他们成长的一部分,或许他们长大后会比我们更容易懂得什么是不易和满足。
在巴扎上捕捉到很多有趣的画面,在这里就是众生相。
“我就摸一把,你就让我摸一把,诶诶诶别踢我啊!”
"我不下去,就不下去,你能拉动算你“牛”!”
“那边又有哥们被带走了吗?”
“我就是丁丁有一个手臂长本驴。”
“来,里面的乘客挤一挤,挤一挤大家就都上去了。”
“怎么感觉菊花有点凉???”
“喂饭你能好好喂,别闲扯淡吗?”
在巴扎乱窜了4个多小时,走出来的时候心里依旧在感叹刚进去的时候那句话:“XX,这地儿太TM神奇了!”
没人能说清楚巴扎源于何时始于何处。而对于维族人来说,巴扎不仅仅是生意,更是维吾尔族人的生活状态,是喀什的灵魂。



天人地 2018-01-13 17:00
这里的臊味太隆了


查看完整版本: [-- 亚洲最大的牲畜市集动物比人多,我逛到腿软不想回家[45P] --] [-- top --]


Powered by www.wdsz.net v8.7.1 Code ©2005-2018www.wdsz.net
Gzip enabled


沪ICP备:0504153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