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人地 |
2018-01-06 07:44 |
方剂制剂 1.小建中汤(《金匮要略》) 桂枝三两(去皮),甘草三两(炙),大枣十二枚,芍药六两,生姜三两,胶饴一升。上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内胶饴,更上微火消解,温服一升,日三服。 功效主治:虚劳里急,悸衄,腹中痛,梦失精,四肢酸疼,手足烦热,咽干口噪。
2.大建中汤(《金匮要略>) 蜀椒二合(炒,去汗),干姜四两,人参二两。上三味,以水四升,煮取二升,去滓,纳胶饴一升,微火煎取一升半,分温再服。功效主治:心胸中大寒痛,呕不能饮食,腹中寒,上冲皮起,出见有头足,上下痛而不可触近。
3.治卒得咳嗽方(《补缺肘后方》) 饴糖六两,干姜六两(末之),豉二两。先以水一升,煮豉三沸,去滓,纳饴糖,纳干姜,分为三服。
4.治伤寒大毒嗽方(《食疗本草》) 饴糖于蔓菁,薤汁中煎一沸,顿服之。
5.治咸哮喘嗽方(《本经逢原》) 胶饴拌轻粉,熬焦为丸,噙化。
6.治大人小儿顿咳不止方(《本草汇言》) 白萝卜捣汁一碗,饴糖五钱。蒸化,乘热缓缓呷之。
7.治便秘方(《本草汇言》) 饴糖拈成指头大,用香油涂拌绿矾末,塞谷道内。
8.治胎坠不安方(《本草汇言》) 饴糖五钱,以砂仁泡汤化服。
9.治鱼骨哽在喉中方(《圣济总录》饴糖丸) 饴糖不拘多少,为丸如鸡子黄大,吞之,又渐作大丸,再吞。
10.治误吞银环及钗方(《古今录验方》) 饴糖一斤,一顿渐渐食尽,多食之。
11.治误吞稻芒方《简便单方》) 白饧频食。
12.治服药过剂闷乱方(《千金方》) 饴糖食之。
各家学说 1.《注解伤寒论》:“《内经》曰,脾欲缓,急食甘以缓之。胶饴、大枣、甘草之甘以缓中也。”
2.《本草纲目》:“甘属土,肾病毋多食甘。甘伤肾,肾痛而齿落,皆指此类也。”
3.《本草经疏》:“饴糖,甘入脾,而米麦皆养脾胃之物,故主补虚乏,仲景建中汤用之是也。肺胃有火则发渴,火上炎,迫血妄行则吐血,甘能缓火之标,则火下降而渴自止,血自去也。”
4.《药征续编》:“胶饴之功,盖似甘草及蜜,故能缓诸急。考征小建中汤证日腹中急痛,又曰里急,又曰妇人腹中痛。大建中汤证曰上下痛而不可触近。黄芪建中汤证日里急。依此三方,则胶饴能治里急,夫腹中急痛,腹中痛,岂非里急矣乎。”
5.《本经疏证》:“人身一天地也,嘘故纳新,环周不体,气之道也:十二经脉,十五大络,血之遭也。其资皆禀于脾,则虚乏者,不可谓非脾气不给矣。脾气不给,参、芪、术、草皆能资助之,此独何借于饴糖夫,<别录》补虚乏已下,遂继之以止渴,去血。则芪、术者,皆与渴无干,天术能去湿,不能滋燥,芪能充外,不能充内、参、草能充内,且滋燥矣,又与血无干,以是见虚此乏,继非参.芪、术、草所能补矣。虽然,虚而气不能行且渴者固多,又何以知有当去不去之血。夫仲景用饴糖,多在建中汤,建中汤证多有腹痛,此血当行不行之验也。是故饴糖非能去瘀血也能治血当行不行为腹痛者耳。故《伤寒》、《金匮》用建中处甚多,然止云治腹痛,不云下瘀血。
6.《名医别录》:“方家用饴糖,乃云胶饴,皆是湿糖如厚蜜者,建中汤中多用之。其凝强及牵白者不入药。今酒用曲,糖用蘖。犹同是米麦,而为中上之异,糖当以和润为优。酒以醺乱为劣。”
7.《蜀本草》:“《图经》云,饴即软糖也,北人谓之饧。粳米、粟米、大麻、白术、黄精、枳棋子等,并堪作之。惟以糯米作用入药。”
8,《本草纲目》:“按熙《释名》云,糖之清者白饴,形怡怡然也;稠者曰饧.强硬如锡也;如饧而浊者曰荫;《方言》谓之铼蝗饧。《楚辞》云,粗敉蜜饵用体缒是也。”“饴饧用麦蘖或谷芽同渚米熬煎而成,占人寒食多食饧,故医方亦收用之。”
肉苁蓉的用法-方剂制剂
方剂制剂 1.济川煎(《景岳全书。新方八阵》) 牛膝、肉苁蓉、当归、泽泻、升麻、枳壳。润肠通便。主治肾虚气弱,大便不通,小便清长,腰疫背冷。
2.地黄饮子(《皇帝素问宣明论方》) 熟干地黄、巴戟天、山茱萸、石斛、肉苁蓉、炮附子、五味子、官桂、白茯苓、麦门冬、菖蒲、远志。滋肾阴,补肾阳,开窍化痰,主治:瘖痱证,舌强不能言,足不能用,口干不欲饮。
3.无比山药丸(《备急千金要方》) 山药、杜仲、菟丝子、五味子、肉苁蓉、茯苓、巴戟天、牛膝、山茱萸、干地黄、泽泻、赤石脂。健脾益胃,培元滋肾。主治:虚劳损伤,肌体消瘦,腰疫膝软,目暗耳鸣,饮食无味。
4.加味四斤丸(《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肉苁蓉、牛膝、升麻、鹿茸、熟地黄、菟丝子、五味子。主治:肝肾不足,热淫于内,筋骨痿软,行走无力,腰膝酸软,潮热时作,饮食无味。
5.菟丝子丸(《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菟丝子、鹿茸、石龙芮、肉桂、炮附子、五味子、石斛、熟地黄、茯苓、牛膝、续断、山茱萸、肉苁蓉、防风、炒杜仲、补骨脂、荜澄茄、沉香、巴戟天、炒茴香、桑螵蛸、川芎、覆盆子。主治:肾气虚损、五劳七伤、少腹拘急、四肢气短、夜梦惊恐、精神困倦、喜怒无常、小便清长、房室不举等。
6.菟丝子散(《医宗必读》) 菟丝子、炒鸡、肉苁蓉、牡蛎、炮附子、五味子,主治:膀胱虚寒,小便不禁或过多。
7.肉苁蓉丸(《医心方》) 肉苁蓉、菟丝子、蛇床子、五味子、远志、续断、杜仲。主治:男子五劳七伤,阳痿不起,小便淋漓、尿色赤黄。
8.参茸丸(《全国中药成药处方集》) 人参、鹿茸、熟地、巴戟天、丹参、党参、枸子、肉苁蓉、莲子、芡实、龙眼肉、远志、山药。补气固肾,益精安神。主治:体虚神疲,耳鸣心悸,遗精早泄,贫血萎黄,神经衰弱。9克/丸,一丸,日二次。
9.润肠丸(《世医得效方》) 沉香、肉苁蓉。主治:津液亏少,大便秘结。
麦门冬的用法
1、麦门冬丸(《普济方》)麦门冬、黄连。为末,蜜丸,食前麦门冬汤下,治虚热上攻,脾肺有热,咽喉生疮。
2、生脉散(《千金方》)人参、麦门冬、五味子水煎。不拘时温服。治热伤元气,肢体倦怠,气短懒言,口干作渴,汗出不止,脚欹眼黑,津枯液涸。
3麦门冬散(《备急千金要方》)麦门冬、通草、石钟乳、理石。为末,食后酒送服。治缺乳。
4、麦门冬散(《太平圣惠方》)麦门冬(去心),麻黄(去根节)、赤茯苓、白藓皮、炙甘草、杏仁。为粗末,水煎服。治伤寒阳痉,身体壮热,项背强直,心膈烦躁,发热恶寒,头面赤色,蹲肢疼痛。
5、麦门冬丸(《证治准绳·幼科》)麦门冬、人参、黄芪、青蒿子、黄连,桑白皮、枳壳(麸炒)、地骨皮、柴胡。为细末,炼蜜和丸。治小儿肌肤赢瘦,骨热,小便赤黄。
6、麦门冬饮(《外台秘要》)生麦门冬(去心)、陈粟米、鸡子、淡竹叶。水煎服。治心劳热不止,肉毛焦色无润,口赤干燥,心闷。
7、麦门冬饮子(《宣明论方》)麦门冬、栝蒌、知母、炙甘草、生地黄、人参、葛根、茯神、竹叶、水煎服。治膈消胸满,心烦,津液燥少,短气,久为消渴。
8、麦门冬汤(《金匮要略》)麦门冬、半夏、人参、甘草、粳米、大枣。水煎服。功能:益胃生津,降逆下气,治胃有虚热。津液不足,气火上逆丽致的肺瘘,症见:咳唾涎沫,气喘短气,咽干口燥,舌干红少苔,脉虚数。
9、麦门冬理中汤(《备急千金要方》)麦门冬、芦授、竹茹、陈仓米、生姜、白术、甘草、茯苓、陈皮、人参、玉竹、桂心。为粗末,水煎服。治上焦热,腹满不欲食,或食则先吐后泻,肢挛痛。
10、麦冬乎肺饮(《杂病源流犀烛。脏腑门》)麦门冬、人参、赤芍药、槟榔、甘草、赤茯苓、陈皮、桔梗。水煎服。治肺癫初起,咳嗽气急,胸中隐痛,吐脓痰者。
11、麦冬养荣汤(《血证论》)人参、麦门冬、当归、白芍药、生地黄、陈皮、黄芪、知母、五味子、甘草。水煎服。治脾之阳气不旺,无以统运阴血而致唾血,心战脉弱,四肢清冷,饮食不健,自汗身热者。
12、麦冬麻仁汤(《温病条辨》)麦冬(连心)、火麻仁、生白芍、何首乌、乌梅肉、知母。水煎服。治疟伤胃阴,不肌,不饱,不便,潮热,得食则烦热愈加,津液不复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