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460728710 |
2018-01-04 12:05 |
孙策转战千里,完全占有了江东,他听说曹操与袁绍在官渡交战,相持不下,就打算去袭击许昌。曹操的部下听说后,都很惊恐,只有郭嘉一个人说:孙策新近吞并了江东,他所诛杀的都是当地的豪强,这是他的部下拼死效力的原因。可是孙策遇事轻敌,少有心计,虽然有百万军队,但和孤身一人前来中原没有什么区别。如果有一个埋伏的刺客突然杀出,一个人就可以杀了他。因此,据我看来,他一定会死在匹夫的手里。 孙策的谋士虞翻也因为孙策好骑马游猎,劝谏道:将军驱使着一些乌合之众,指挥着零散归附的士兵,都能够使他们拼死效力,这是因为有汉高祖的雄才大略啊!但您轻易私下外出,将士们都很忧虑啊!尊贵的白龙化作大鱼在海中遨游,被渔夫豫且捉住;白蛇自己出山来,被赤帝刘邦杀死。所以,希望您能稍微谨慎一些。孙策嘴上说:先生的话很有道理。但事后却始终没有改掉自己的毛病。当他决定出兵袭击许昌时,到了长江口。还没等过江,果然像郭嘉所预料的那样,被许贡派来的门客所刺杀。[attachment=1727276] 根据史书记载,孙策是因为杀死了吴郡太守许贡,因为徐贡给汉献帝晋言说,孙策这个人骁勇善战,有勇有谋是个人才,应该收拢他控制他,免得以后多生麻烦。孙策的暗探知道了这些,骂了许贡还将他杀了。但是许贡门下有很多食客,主公被杀,这些门客就在民间寻找机会报仇。建安五年,孙策出去打猎,他的坐骑是匹上等骏马,打猎过程中他的侍从根本追不上他,风驰电骋间,突然出现三个刺客,背着弓箭都向他射来,来不及躲避,脸颊被刺中,知道后面的侍从追到将这三人杀死。 孙策中箭后,没过多久就死了。有关于孙策的死因,各说纷纭,有人说当时他的箭伤并不致命,只要好好休养就可以,可是当他看到镜子里的自己,非常愤怒,大吼几声伤口都裂开了,当夜就死了。孙策英雄少年,他统一了江东六郡,是为一个优秀的将领,原本长得就是仪表堂堂,英俊潇洒,一个这么骄傲的人,怎么能忍受自己有点不完美,他的箭伤是在脸上,他无法接受这么一个自己,害死他的不是箭伤而是那面镜子,是他那颗骄傲的自尊心,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决心。 那么,孙策被谁杀的呢?[attachment=1727277] 对于孙策被谁杀的,正史中有着明确的记载,行刺孙策的是原吴郡太守许贡的门客。在孙策未得势之前,时任吴郡太守许贡曾意图向曹操告发孙策的野心,但告密书信被孙策发现,许贡被孙策杀死。许贡素日喜欢招揽门客,家中门客众多,许贡死后门,他的门客们失去了依仗,其中的三个人密谋在孙策外出狩猎时将他杀死。在野史和民间传说中,也有人怀疑是孙权或者是曹操杀害了孙策,怀疑孙权的人认为孙权急于篡位,执掌东吴帝业,所以弑兄夺位。怀疑曹操的人认为,孙策遇刺时,曹操正与袁绍进行官渡之战,曹操担心孙策前来夹击,所以暗中解决了孙策。 在孙策在世时,孙权其实已经在孙策阵营里颇具名望。孙权为人性度弘朗,仁而多断,崇尚侠义,喜欢蓄养贤才,因此渐与父兄齐名。他常跟随在孙策左右,并参与内部事务的决策,其才能令孙策都自叹不如。每当宴请宾客时,孙策常常回头看着孙权说:这些人以后都会是你的手下。建安元年(196年),孙策收得丹阳,吴,会稽三郡后,十五岁的孙权被任命为为阳羡(今江苏宜兴)县长,吴郡太守朱治察举他为孝廉,扬州刺史严象举其为茂才。后又代理奉义校尉。建安四年(199年)至建安五年(200年)初,孙权随孙策讨伐庐江太守刘勋。刘勋败逃后,又进军沙羡,讨伐江夏太守黄祖,收得了庐江、豫章二郡。可见孙权的文治武功都颇有建树,得到文武大臣的肯定。如果这时候,孙权谋夺孙策的权位,似乎是有动机的,也有成功的可能性。[attachment=1727278] 第一,当时孙策的统治其实颇为不稳。大家都知道,孙策攻打江东,是硬打的。江东的世家大族并不欢迎孙策,孙策性情暴躁,又兼兵少将微,更恐袁术回过神来攻打他。所以孙策在江东大开杀戒,所过之处并不慢慢笼络当地的世家大族,而是直接攻城占地,以杀震慑反抗势力。最著名的莫过于屠杀了陆逊的陆家,又强迫陆逊做他女婿。因此孙策得到了一个“小霸王”的称号。这个称号一方面赞赏了孙策的武勇,叫起来十分响亮;但另一方面又暗喻他刚不可久,各位应该知道“霸王”项羽自刎乌江的下场。 第二,孙策的孩子很小,不足以继位。孙策死时,孙绍年仅四岁。前面说过了,江东不稳,扶持一个小幼童上位,孙策势力必定分崩离析。既然父死子继不成,那兄终弟及便是最可能的做法。
第三,孙权得到江东本土势力认可。孙权“性度弘朗,仁而多断,崇尚侠义,喜欢蓄养贤才”。其实就是说孙权行仁政,江东势力不用担心突然就被灭了门。还有,孙权蓄养的是哪里的贤才?就是江东本地的![attachment=1727279] 第四,孙策容易被刺杀。孙策有着几乎所有对自身武勇、十分自豪的英雄豪杰都有一个通病——轻而无备。 孙策喜欢单身出行游猎,虞翻劝谏说:容易出府,微服出行,侍卫来不足戒严门路,官兵们通常为这事烦恼。做君主假使不庄重就无法展请愿风,因而说龙形成鱼的样子,被叫豫且的渔夫捉住,白蛇专断出游,被刘邦杀了,期盼您稍微注意。孙策认为他说得对,不过没有采纳。孙策被刺时,就是自己带着少量的随从出去打猎。所以,如果这个时候孙权用点阴谋诡计,干掉孙策,似乎上位也是肯定的。事实上,上位的的确是孙权。但这两种说法虽然言之凿凿,但都是猜测和判断,并没有充分的历史证据。我们再来看孙策和孙权的情况,如果假设孙策确实是被孙权杀害:[attachment=1727280] 1、孙策死的时候二十六岁,已经有了一个儿子孙绍(年龄虽然不大),按照一般的逻辑,第一继承人也应该是孙绍而不是孙权,孙权并不能保证自己就一定能够继承家业,也没有任何记录表明有哪位权臣拥立孙权。 2、参考孙权后来的各种黑手段,孙权杀害了孙策之后,理论上应该会斩草除根,但事实上孙绍后来封吴侯、上虞侯,并没有非正常死亡的记录,孙策的长女还嫁给了重臣陆逊。 以上两点还只是基于历史上其他案例的一点推测,而更重要的原因还在于:孙策死的时候,此时距离平定江东六郡还不到一年,首先这六郡的军民和前来投靠的将领还远未完全臣服,其次以孙策的实力完全还可以继续南征北战打下更多江山,第三孙策本人的声望正处于巅峰——在这样的局势下,孙权要杀孙策是一笔非常不划算的买卖。[attachment=1727281] 3、孙策一死,稍有不慎就会引发江东六郡各个残余势力的分裂(事实上也确实发生了多起叛乱),对孙权来说很可能得不偿失,甚至送了性命。 4、决机两阵、天下争衡,是孙策之所长、孙权之所短,孙权本人也对此有认识,而孙策死的时候距离席卷天下还很遥远,以孙权的野心,就算要杀害孙策,怎么也应该先更好的利用孙策的战斗力,打下更多领土再伺机夺取,而不是天下未定同室操戈,这样也不会落得一辈子困守江东、被张辽死死卡在合肥的下场。[attachment=1727282] 5、孙策死的时候,其声望处于巅峰的上升期,也没有什么大的过错而失人心,相比之下孙权前期的资历基本上还只是一个参谋,也没有任何记录表明孙权在即位前,与哪个重臣结成了政治同盟,其资历、能力都未必能够服众(相比之下,赵光义称帝前,已经以晋王身份,担任开封府尹多年羽翼丰满),仓促夺位即使成功也难以服众。 6、最后,孙权固然精明,但孙策也绝不是傻子,孙策的基友兼连襟周瑜更是个聪明人,此外还有张昭等忠心耿耿的大臣和太史慈、程普众多旧部,如果是孙权杀害孙策,孙策能在临终前传位给孙权?即使孙策被蒙在鼓里毫不知情,孙权还能骗得过周瑜、张昭、太史慈那么多能臣?[attachment=1727283] 综上六点,要说孙权找人暗杀孙策,实在是不太可能。 直接导致孙策死亡的是许贡的门客,但是真正导致孙策英年早逝的却是,他的骄傲自负和独断专行。史书中有记载,孙策喜欢狩猎,而且轻装简行,不喜欢带随从和侍卫,即使带少数侍卫,他也醉心于追赶猎物,将侍卫们甩在身后,侍卫们对此非常困扰,有大臣劝谏此事,孙策也不予理会。最终,这一疏漏被有心人利用,孙策含恨而亡,不得不说,孙策的死其实是一个必然发生的偶然事件。 孙策为什么要这么做?不把位子交给孙绍?[attachment=1727284] 其一,孙绍年纪太小,当时江东虽然被孙策打下来了,但孙策亡故时才25岁,其子孙绍的肩膀稚嫩,未必能扛得起统治和发展江东这大片地盘的重任,毕竟自古以来,守江山远远比打江山更难。 其二,孙策害怕外戚当政。历史上一旦主政者的年纪幼小,往往其母族的势力就会过大。孙策是个有本事的人,他不想重蹈东汉后期的覆辙,让自己辛辛苦苦打下的江山便宜了外戚。 其三,为妻儿留下一条后路。孙策知道孙权是什么人,他临死时这样评价自己的这个弟弟:举江东之众,决机於两陈之间,与天下争衡,卿不如我;举贤任能,各尽其心,以保江东,我不如卿。[attachment=1727285] 人之将死,其言也善。表面看,他给了弟弟很高的评价,实际上就是把江东的大权交给了孙权,让其地位与能力相适应,为的是消除孙权的夺 权野心,从而避免可能发生的萧墙之祸。孙权是什么人?孙策起兵的时候,孙权善养宾客,且常参与商议计谋,孙策感到特别惊奇,自认为不如他。每当宴请宾客时,孙策常常回头看着孙权说:这些人以后都会是你的手下。这不是赞叹,而是害怕,孙策早早就看出了孙权的志向,也清楚他将会达到的地位,那么当哥哥的不如直接把这个地位给他。 东吴聚集文武大臣有两个高峰时期:一是孙策借兵起家到占据江东这段时期,周瑜、太史慈等纷纷前来效力;二是孙策死后到孙权征讨黄祖这段时期,先后有鲁肃、诸葛瑾等人前来投奔。从孙权的用人来看,东吴的内外大权基本上是掌握在后一批人手中。这也印证了孙策的判断:把权力交给弟弟,弟弟就不会在找自己妻儿的麻烦。[attachment=1727286] 关于孙策的政治作为,简而言之就是平定江东,占据江东六郡,在他短暂的人生里,为东吴政权奠基。可以说,没有孙策的奠基,以孙权的能力,很难在刘备,曹操这样的强敌之下存活。 首先,孙策是长子,是小霸王,而孙权自幼在父兄的羽翼保护下长大,如果不是孙坚去世,大权不会落在孙权手里,作为一个是从小培养的继承人,一个是难免有偏爱的幼子,两个人的政治素养肯定有差别,而差之毫厘,失之千里。在三国时期,一个好的领导者,首先就占据优势。 其次,孙策比孙权更得民心,也更稳军心。孙策属于暴毙而亡,当时继承权落到孙权手上,实在是太多人不服气,江东反叛暗势力蠢蠢欲动。最后,孙策比孙权更懂得用人。[attachment=1727287] 用最简单的例子,孙坚和周瑜的交情,与孙权和周瑜的交情对比。孙坚和周瑜两个人自幼惺惺相惜,总角之情非同寻常,周瑜在孙坚手下得重用,两个意气风发的少年,原本想在乱世开创盛世,而孙策却英年早逝。孙策死后,当时的孙权政权未稳,和江东世家也多有不睦,而此时,周瑜带兵奔丧,在一定意义上,是对孙权的一种拥护,但是孙权心里,当时一定是有间隙的,他认为周瑜是拥兵自重同时,历史也证明,后来的周瑜在孙权手里并没有得到完全的重用。 最重要的一点,孙策在东吴是中流砥柱,他有能力在任何时候力挽狂澜。而孙权呢?她的性格与能力,使得他很难成为江东柱石。孙策是江东极少数锐意进取图天下的人,他一死,让东吴彻底失去了进去天下的士气,但是孙权,他在三国时期,更想扮演的是一个能够守住基业,偏安一隅的统治者。[attachment=1727288]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孙策生于天地之间,有大丈夫之谋,有君王之智,也有问鼎中原之志气,加上周瑜的义气,其他臣子的辅佐,东吴改写历史指日可待,只可惜,天妒英才,英年早逝。 想起一个故事,周瑜入地府到奈何桥见孟婆便问:江东旧主孙策可在此投胎转世?孟婆云:七年前化为一阵东风。A山山水水,生生死死,不过如此。是啊,生生死死,不过如此,孙策已去,空留遗憾……。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