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雾凇岛在好几年前就想去了,但因为太冷,零下二三十度的气候里,那绝世的美丽,是我这个南方人不敢轻易尝试的。这么说吧,我敢在晚上的西藏拍星空,却不敢在白天的雾凇岛看雾凇。
都说南方的冬天才是真的冷,北方人在零下二三十度的气候里都安然无恙,结果败在了南方零下两三度的温度里。但对于来自南方的我,此时站在雾凇岛,白色茫茫的天地之间,水面上飘着晨雾,天边的日出隐隐约约露出些许红晕。
早上七点左右,日出还没有完全突破云层,但游客已经熙熙攘攘,自从建了一座大桥之后,游客上岛就更方便了。所有人沿着水边,一边寻找雾凇,一边等着日出。
但雾凇并不是任何时候都可以看见的。它需要更低的温度,还不能有太大的风,据说一般风在1-2级就可以了。
水面上在晚上起了雾气,第二天才有机会看到雾凇。关于雾凇,南方孩子大多可能都不知道,其实它就是树挂,雾气和水汽遇冷凝结在枝叶上的冰晶,分为粒状和晶状两种。除了吉林雾凇岛,在很多地方也都有树挂,只是没有雾凇岛这般惊艳。
在我小的时候,冬天雪后也有树挂,虽然很少,但也能看见。但气温上涨,冬季的温度随着我的长大,一年比一年温暖。当我来深圳生活之后,别说雾凇,就连冬天到底有多冷,但捉摸不透了。
因此,雾凇岛对我而言是一次挑战,而且我也发现了来这里旅游的人,不管是跟团的还是自由行,大多从广东来的,熟悉的粤语和广东口音实在太亲切。
后来我在吉林其他地方旅游的时候,遇到的人也多是广东人,这实在太奇怪了,为什么吉林吸引了这么多广东游客来玩呢?因为广东没有雪,也不会有这么大的雪——就跟冰雪世界一般,茫茫一片,如果不是树木灌丛的颜色和天空色彩的对比,估计人在这雪地里行走,都容易失去方向。
而在雾凇岛,一切都是白的。在外面待了半个小时后,我的帽子上,围脖上,甚至睫毛上都是雪霜。而我露在空气中的脸冻得几乎失去知觉,虽然很冷,但在八点之后,雾凇岛就变得更加热闹起来。
这并不是因为游客越来越多,而是在寒冷的冬日,生活在当地的居民都纷纷出来做生意了,卖烤红薯,蒸玉米棍,还有吆喝包子馒头的,当然,更有雪地里玩耍的项目。
只是更引我注目的还是抱着白狐,举着老鹰的村民了,当游客穿着花花绿绿的滑雪服,羽绒服的时候,这里的村民都穿着棉大袄,外面还套着动物毛皮的马甲,头上戴着毛茸茸的东北帽子,整个形象看上去就让人觉得他才是这雪地里能够生存下来的人。
为了让外来游客更加了解东北文化,深入感受雾凇岛的风光不仅仅只是在雾凇,村民还会表演者萨满舞蹈,是祭祀的一种,据说这种舞蹈一般会在大型节庆日的时候会举行,每年查干湖冬季冰雪捕鱼之前,都会进行这种祭祀舞蹈。当然,查干湖冬捕野是著名的吉林八景之一。
在雾凇岛看到的祭祀舞蹈,跟真正的查干湖捕鱼之前的祭祀还是有些出入的,毕竟给游客表演的并不那么齐全,但祭祀时分该有的供品还是有所准备的。
据说,在真正的冬捕的祭祀仪式上,盛装的蒙古族姑娘会为渔工们献上奶干。喇嘛将怀抱的供品逐个递给“渔把头”, “渔把头”按次序将供品摆放在供桌上,然后将九炷香分别插在三个香炉内点燃,之后率众喇嘛按顺时针方向绕供桌、冰洞和冰雪敖包转三圈并诵经。之后“渔把头”站到场地中间端起酒碗,双手举过头,开始朗诵祭湖词。
虽然雾凇岛只是一种节目形式表现给游客看,但依旧吸引着众人的目光。在寒冷的季候里,人们围绕在一起,似乎也不那么冷了。
热气腾腾的美食小吃在空气里飘溢着香气,装扮着帝王将相的当地村民骑着大马在雪地里来来往往,吸引着更多人的目光,更重要的是游客特别喜欢在这雪地里坐着马拉着雪车,然后穿梭在茫茫白雪世界中。
如果有机会的话,一定要去当地村民家走走看看,最好留下来再吃顿饭。东北人的豪爽是真性情,看着居住的屋子就能察觉——纸糊的窗户,火烧的炕,主人用柴房烧饭,空气中弥漫着农家特有的,好闻的炊烟味,你要像东北人那样盘腿坐在火炕上,吃用大碗装着的农家菜,喝是东北的玉米酒,无不带着黑土地特有的风味。
一壶烧酒下肚,顿觉幸福。在这严冬里,幸福是什么?恐怕就是一碗热热的烧酒和小鸡炖蘑菇吧。当然,少不了一锅吉林大米。
虽然今天的雾凇并不理想,甚至没有形成起来,但树枝上依旧包裹着雪霜,远远望去,晶莹剔透,人们在这里行走拍照摄影,依旧玩得不亦乐乎。所以,我大概是明白为什么广东人喜欢冬天来吉林旅游了。因为看雪——整个东北的雪,大概只有吉林才是更加柔软,这一点在滑雪场更能体现出来。
而我在雾凇岛拍照手冻得哆嗦的时候,整个人会在雪地里蹦跳起来,一不留神,摔了一跤,那种跨越了20年的时光的记忆顿时重现——六岁那年,春节下了一场大雪(老家安徽),可把我乐坏了,穿着新衣裳在雪地里翻滚打雪仗。但后来,再经历这种雪地里撒欢儿的节奏竟然是20年的今天,我在雾凇岛摔了一跤。
倒在雪地里的感觉真是太棒了。满树枝的雪霜倒映眼前,天空一片茫茫,日出并不给力,红晕总缺着一股力气,但没关系,雾凇岛美得已经让我沉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