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dayou |
2017-11-26 19:35 |
《三国演义》用演义小说的形式描绘了东汉末年三国鼎立到西晋统一全国的那段历史,不同的人从不同的角度感受到这本书的魅力,而我最大的感想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东汉末年,桓灵二帝昏庸无道,黄巾起义,国家陷入混乱,军阀割据,相互并吞。谁能在复杂的斗争中最终胜出呢? 董卓占得先机,他借勤王挟制天子,占据朝廷,手下又有三国第一勇将吕布。但他骄奢残暴,所以虽一时得势,很快横死在自己人手中。董卓死后,袁绍因出身显贵,众望所归,占据河北肥沃之地,势力最大,此时曹操也已壮大,袁绍却无法匹敌,但二人的正面交锋已不可避免。袁绍本有消灭曹操的良机,却因爱子生病就无心作战。官渡之战中,他又仗恃兵多粮足,骄傲轻敌,而反观曹操,兵少粮草将尽,但他坚持斗争,耐心寻找袁绍弱点,最终一击致命,上演了一出逆袭好戏。 曹操灭袁后,挟余威吞并荆襄,势头之强天下无人敢于争锋,于是曹操也极度膨胀起来,没有了与袁绍作战时的谨慎。他驱兵百万,想以泰山压卵之势一举吞并江东孙权。在此形势下,孙权手下文臣大多恐惧欲降,而孙权在周瑜的鼓励下,立志决一死战,他联合刘备,火烧赤壁,大败曹操,成为以少胜多的经典战例,也让曹操成为骄者必败的反面典型。 经赤壁之战,曹操实力削弱,孙权壮大,刘备韬晦多年,也终于借机巧取荆州西川,才最终形成了三国鼎立的局面。 关羽大意失荆州后,刘备不顾战略形势,执意为关羽报仇,却又犯了轻敌的错误。而吴国以年青的陆逊为帅,故意示弱,以使刘备更加骄傲,最终火烧夷陵,再次以弱胜强,使刘备含恨死于白帝城。 后主刘禅只顾玩乐,纵使诸葛亮鞠躬尽瘁,也无力回天。孙权的继任者也是如此,所以蜀,吴两国相继被灭。 曹魏大将曹爽因为骄傲,被司马懿诈病蒙骗,出城游猎时被司马懿剥夺兵权,也让曹魏政权实际落入司马氏手中。 纵观三国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诚如开篇《浪淘沙》唱到的: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无论怎样的英雄都只是历史的过客,然而历史大潮又是怎样淘弱剩强的呢?那些碌碌之辈,也自有过人之处,但多是凭一时机缘得势,得势便骄狂,最终必然身败名裂。而那些英雄,有雄才大略,兢兢业业,几度沉浮,才得以开基创业,但得志后稍有骄纵,也马上遭遇惨败,能够得以三分天下,已是难得。最终英雄死尽,隐忍多年的司马氏借机巧取了胜利果实,也是让人感慨万千。 《三国演义》不正验证了孟子的那句话吗: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