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low238 |
2017-11-15 08:58 |
红楼梦中女主人公林黛玉不仅心灵善良,而且还最怜惜花,觉得花落以后埋在土里最干净。因此,红楼梦黛玉葬花中提到三次葬花,分别发生在第二十三回、二十七回和六十二回。三次葬花,葬花人、葬花对象、寓意各有不同。今天和大家一起看看这三次葬花吧! 红楼梦中黛玉第一次葬花,是一个“优美的爱情小戏剧”。 当时正是三月中浣、春暖花开的时候,宝玉和黛玉不约而同地对散落的桃花动了怜惜之情。宝玉将落 在满身满树满地的桃花兜起来,抖落到池中,任其飘飘荡荡流出沁芳闸去。而黛玉则担着花锄、挂着花囊、拿着花帚,专门扫了,装在绢袋中,掘了花冢,拿土埋 上。 两人遇见后,共同将落花掩埋妥贴。其间,因了《会真记》的妙词戏语,两人第一次大胆地表白了相互爱慕的情感。宝玉一句“我就是个‘多愁多病身’,你就 是那‘倾国倾城貌’”,以及变作忘八“驮一辈子碑”的誓言,使得这个“落红成阵”的春天在宝黛二人心里变得格外美丽,格外值得珍惜。 第二次葬花发生在黛玉在怡红院吃了闭门羹的次日,正是四月芒种节这天。 古时风俗,芒种节这一天要祭饯花神,因为芒种一过,便是夏日,众花皆谢,花神退位, 需要饯行。正是这样一个颇具意味的日子,勾起黛玉的伤春愁思,她默默来到和宝玉共同葬花的花冢前,吟出一段如泣如诉的千古佳句。这一次,两人没有共同葬 花,却共同心碎肠断。 为的是人生苦短、春光易逝,纵有那良辰美景、如花美眷,也终不免落花流水、无可寻觅之时;为的是虽有两情相悦,却不免风霜刀剑严相 逼、前途归宿两茫茫;为的是双手无法把握自己的爱情与人生,满怀的愁绪无可名状。一句“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令人恸绝,竟成为宝黛之间爱情结 局的谶语。 第三次葬花安排在清明节后、宝玉过生日这天,葬花人为宝玉,所葬之花为夫妻蕙、并蒂莲,同样别有深意。表面上看预示着香菱遭受妒妇兼悍妇夏金桂的摧残下的 悲惨命运,实际上联系到这天夜里怡红院“群芳开夜宴”的场景,则这次葬花无疑暗含了大观园中如花如梦的女儿们青春、爱情与人生的结局,也就是所谓的“千红 一哭”、“万艳同悲”。 这次夜宴在行酒令中掣花签,牡丹宝钗、杏花探春、老梅李执、芙蓉黛玉、海棠湘云、桃花袭人……将每个人的命运与一种花联系在一起。 更为令人印象深刻的是,这是大观园的女儿们最肆无忌惮的一次狂欢,又是喝酒、又是唱歌,东倒西歪、不拘一格,以至于“大家黑甜一觉,不知所之”。 然而,盛极必衰,自此以后,大观园里再无如此欢乐情景了。这竟然成了绝唱。从对美好爱情的憧憬与留恋,到对宝黛爱情归宿的茫然,再到对群芳结局的预示,三次葬花似乎有始有终,从故事情节的铺陈上看也似乎比较完备了。 不过,在我看来,恰恰还需要有第四次葬花—宝玉对黛玉之魂的祭悼。《红楼梦》是宝黛的爱情绝唱,葬花之隐喻贯穿始终。“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侬 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这两句一则表达了对宝黛爱情悲剧的幽怨和哀愁,二则为他年谁人葬侬作了铺垫—谁人?自然该是宝玉。“寒塘渡鹤影,冷月葬 花魂”。 这本是湘云与黛玉中秋赏月时作的联句,却暗含了作者对第四次葬花的心理预设。黛玉在宝玉、宝钗完婚的当天含恨离去,凄清哀绝,她的离去在宝玉心灵上造成的创痛,绝不可能如续作者高鹗所描述的那样淡漠;而对花魂黛玉的结局描述,也绝不可能如高鹗那样简而化之。 所以,情理之中,应有一次由宝玉倾心投入的葬花情节。第七十九回说,宝玉知道迎春即将嫁人,越发扫兴,“每日痴痴呆呆的”,便到紫菱洲一带地方徘徊瞻顾, 只见“轩窗寂寥,屏帐萧然”,“再看那岸上的蓼花苇叶,池内的翠荇香菱,也都觉得摇摇落落,似有追忆故人之态。”此处,脂砚斋批道:“先为‘对境悼颦儿’ 作引。”可见早已散落的后四十回中,确有专门章节描述宝玉触景生情、追怀黛玉的场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