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纽约、巴黎或是伦敦人来说,死亡是他们轻易不会提起的,因为这个词会灼伤他们的嘴唇。然而墨西哥人却常把死亡挂在嘴边,他们调侃死亡、与死亡同寝、庆祝死亡。死亡是墨西哥人最钟爱的玩具之一,是他们永恒的爱。
——墨西哥著名作家奥克塔维奥・帕斯
亡灵节的起源
3000多年前,在西班牙人还未来到美洲大陆的时候,生活在墨西哥的阿兹特克印第安人并不惧怕死亡。在他们看来,死亡不是生命的终点,而是亡魂去往新世界,开启新生活的起点。他们欢欣雀跃地庆祝一个生命周期的结束,期待下一个生命周期的到来。
他们在每年7月底8月初的收获季节,都要花费整整一个月的时间对亡灵进行祭祀。印第安土著人认为,只有善待亡灵,那些逝去的先人才会保佑活着的人身体健康、平安喜乐,来年庄稼才会有好收成。因此,在亡灵节期间,人们更应该隆重地庆祝生者与亡魂一年一度的团圆。
16世纪早期,西班牙殖民者征服阿兹特克帝国占领了现在的墨西哥区域,传教士强行推广西方的包括“诸圣节”和“万灵日”在内的节日。土著印第安人于两难中寻求解决方案,逐渐将西班牙文化融入自己的传统文化中,慢慢形成了如今的墨西哥亡灵节——融合了“诸圣节”、亡灵节以及印第安文化中陪葬及祭祀的风俗——日期定在11月1日和11月2日。在这两天,墨西哥人以欢乐祭奠亡灵,甚至通宵达旦地载歌载舞,意在与死去的亲人一起狂欢。2008年,墨西哥亡灵节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纳入了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单。
按照民间风俗,11月1日是幼灵节,用来怀念逝去的孩童,2日是成灵节,用来缅怀已故的成年人。节日期间,不论男女老幼,都会准备好玉米、面包、南瓜及故人生前爱吃的饮料与食品,去往墓地或祭坛进行祭祀活动。此外,人们还会在墓地通往城镇的路上洒满黄色的花瓣,让亡灵循迹归来;夜晚在家门口点亮南瓜灯笼,为亡灵指引回家路。祭祀完毕后,大家都纷纷装扮起来,穿上印有白骨的衣服,化上逼真的骷髅妆,上街狂欢,庆祝亡灵归来。
亡灵节的骷髅文化
正因为对死亡有不一样的理解,墨西哥人对亡灵不再惧怕,骷髅经过他们的精心改造也不再是惊悚的存在,而是充满生机、幽默诙谐的象征。精致的骷髅玩偶有的浅浅微笑,有的开怀大笑,有的唱着歌,有的跳着舞……它们就像活着的人,神情丰富多变,有自己的喜怒哀乐。
Catrina 是谁?
▲
墨西哥经典的骷髅扮相并非传统印第安人,而是这个名叫Catrina(意为上流人士,尤指女性)的头戴华丽宽檐帽的“欧洲”贵妇。18世纪末,亡灵节一度成为上层阶级崇洋媚外、攀比财富的好时机,他们仿照欧洲流行风格制作极尽奢华的服饰,在墓地间“走秀”。
画家何塞·瓜达卢佩·波萨达(JoseGuadalupe Posada)以嘲讽的方式创造了Catrina——一位被打扮成奢华法式风格的印第安妇女的骷髅,借此调侃一味模仿欧洲上流社会的墨西哥上层阶级:不论你活着的时候是什么样子的,是穷是富,是美是丑,死后都一样,最终会化作一堆白骨。
如今的亡灵节期间,成千上万的女性用彩妆把脸画成骷髅头,再穿上华服模仿成Catrina走上街头,大方展示自己骷髅妆的别样美丽。此外,商家借此机会推出各种骷髅主题的玩偶、食物、服装和纪念品。此时走进墨西哥,就彷佛走进了一个骷髅的国度。
面包?还是骷髅?
▲
亡灵节期间的面包怎么能与平时的一样呢?亡灵们艰难跋涉回到人间,想必又饥又渴,难道就用平时的普通面包来迎接他们么?当然不是,墨西哥人为了迎接死亡的亲人,特制了亡灵面包(Pan de Muerto)。亡灵面包的经典款是简单的甜面包,上面会装饰有茴香种子和面团做的骨头,有时还会加入橙花水或橙皮调味。
在经典款的基础上,亡灵面包还有很多丰富的“变形”,其不同的形状代表着不同的含义:有的做成“人”形;有的“人”形不带“腿”,表示“鬼魂”;有的做成螺旋状,象征生命的轮回;而做成千层饼形状,并带有装饰的面包,意在欢迎亡灵的归来。能在做面包的时候也融入骷髅的元素,恐怕也只有对死亡如此豁达的墨西哥人才可以做到吧。
除了亡灵面包,商铺还会推出骷髅饼干、骷髅巧克力以及骷髅糖果等产品,这些无一例外都是美味,暗示死亡只是生命的一部分,它并不是苦涩的,而是甜的,我们都应以积极乐观的态度迎接死亡。
跟着“亡灵”游走墨西哥城
建立在曾经的阿兹特克首都遗迹之上的墨西哥城,不论是过去还是现在,始终是墨西哥的中心。亡灵节时,这里也是墨西哥最热闹的城市之一,期间全城狂欢,城中随处可见精心搭建的祭台,还有或是政府组织、或是民间自发的游行活动。
柱基广场
▲
柱基广场(Zócalo,意思为基座)是墨西哥城的心脏,在19世纪之前这里还叫宪法广场(Plazade la Constitución)。因曾计划在这里建造一座巨大的独立纪念碑,可惜计划搁浅,如今这里只留下纪念碑的基座,于是当地居民开始称之为柱基广场。地面开阔的中心广场充斥着各式各样当地的活动:从民众抗议的讨论场所,到免费户外溜冰场,从音乐会会场到新奇艺术展馆……当然,也少不了亡灵节狂欢这项重要的活动。
设立祭坛是亡灵节一个很重要的仪式。在柱基广场的各个政府机构的大门厅里,都可以看到精心摆设的祭坛和展示品。祭坛除了会摆放水(给亡灵解渴)、食物、全家福和蜡烛之外,还会展出一些独具墨西哥特色的物品,如彩绘骷髅、亡灵面包、骷髅糖果及万寿菊等。此外,各家祭坛上,还会摆上玉米羹、面包、南瓜等食物,并用巧克力制成骷髅,写上已故亲人的名字,以此纪念亡灵,并让亡灵在长途跋涉之后享用一顿美味。
亡灵节期间的柱基广场无疑是热闹的,整个广场被装饰得焕然一新,挂满了亡灵节特色的剪纸,堆满了黄色的万寿菊,你还可以看到宽阔的广场和周围的大街小巷里“挤”满了各式各样的骷髅雕塑,他们个个身着盛装,造型千奇百怪,如果忽略他们的骷髅脸,这就是一幅生动鲜活的图画,道出了百味人间的酸甜苦辣——有身着礼服步入婚姻殿堂的新娘新郎,有热情澎湃的乐队,有花枝招展的名媛……
大神庙
▲
市中心柱基广场的东北角是墨西哥城的大神庙(Templo Mayor)。一只雄鹰衔着一条蛇站在仙人掌上是阿兹特克人的象征,在神庙所在的位置是这一象征的确切地点。在他们的信仰中,这就是世界的中心。神庙遗址内有大神庙博物馆,其中展示了特诺奇蒂特兰(古代神庙)的模型和遗址出土的古器物。你还可以看到镇馆之宝——1978年发现的阿兹特克女神Coyolxauhqui浮雕,浮雕的面部有金铃,但被表现为斩首的形态。在大神庙,或许你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阿兹特克的文明,从而对亡灵节的起源、发展有更进一步的认识。
改革大道
▲
改革大道(Reforma)是墨西哥最壮观的街道,是哈布斯堡王朝的马克西米连皇帝出资,铺设了这条连接查普特佩克山城堡和市中心的林荫大道。此外,这条大道上还有很多年代不同、风格不同的雕塑。其中,最高的是独立纪念碑——这是墨西哥城的象征。名为El Andel的镀金胜利女像坐落在45米高的柱子上,是1910年为纪念独立百年而雕刻的。
亡灵节的游行队伍从独立纪念碑出发,沿着改革大道前行,最后抵达柱基广场。大道两旁摆满了万寿菊,还有巨大无比的手绘骷髅头——骷髅头上绘着的不同图案展示着不同的场景和主题。
此外,许多化妆师沿着改革大道从清早就开始摆摊,为成千上万参加游走的市民画墨西哥风的脸谱。当然,出镜率最高的脸谱,非Catrina脸谱莫属。从白天到夜晚,你会看到无数形态各异的Catrina在街道上载歌载舞。
墓地
▲
亡灵节的另一个重要的活动是扫墓——与我们传统意义的扫墓是不尽相同的,墨西哥人的扫墓几乎就是一个狂欢的活动。人们成群结伴地前往墓地,他们手持鲜花,带着食物和水,一路唱着歌走到墓地,去拜访已经一年没有“见面”的亡亲。人们怀着愉快的心情为亡灵清扫墓地,插好祭祀鲜花,再摆上食物和水。之后,大家就在欢快的音乐下载歌载舞,像极了一次野餐聚会。
亡灵节期间,墨西哥的墓地非常漂亮,还会有一些与众不同的墓碑——有汽车轮胎做的墓碑,有彩色房子般的墓碑,甚至还拿手推独轮车当做墓碑。想要体验墨西哥特有的墓地文化,不妨跟着当地人去参加一次亡灵节扫墓吧,在墓碑前点燃蜡烛、摆好祭品之后,他们会请你吃一块亡灵面包,再喝一杯热茶暖身子。在11月1日教堂的钟敲响12次之后,燃放鞭炮庆祝,欢迎小孩的亡灵归来;11月2日教堂的钟敲响12次之后,宣布送走孩童,迎来成人。
米斯基镇
▲
位于首都墨西哥城东南的米斯基镇迄今已有900多年的历史,得名于掌管生命和死亡的印第安女神米斯科,因传统的亡灵节而闻名,素有"鬼村"之称。1403年,此镇成为当地印第安人的祭祀中心。
如今,米斯基镇仍然保存着为死者"沐浴"的风俗——人们把亲人的尸骨从坟墓里挖掘出来,擦洗干净后再重新入殓。11月1日晚到2日凌晨,镇上的墓地里到处闪烁着烛光,鲜花随处可见。土著印第安人信奉水神,因此人们会在夜半时分装扮成亡灵,划着小船在湖里穿梭——船上载着空棺材,抵达岸边之后,他们再抬着棺材从岸边走到墓地里。这样,意味着从水里带来了生命。
国立人类学博物馆
▲
国立人类学博物馆坐落在查普特佩克公园内,底层主要介绍了西班牙统治之前的墨西哥,上层则用来展示当今墨西哥人的生活状况及当代文化。此外,博物馆的建筑风格也可以充分体现出墨西哥人民的文化内涵——它将传统印第安风格和现代艺术风格融为一体,大门口的墙壁以巨石砌成,上面雕有各种图案及人像。
博物馆门口有一座用整块大石雕成的“雨神” ,院内还立有一根图腾大铜柱,柱上的巨大蘑菇顶蓄水之后会像“雨泉”一般向四周喷洒,用以代表古代墨西哥人对水的渴望,以及水在墨西哥文化中的重要作用。
除了展示历史、文化等,人类学博物馆中还会展出大量的骷髅头,有些头骨用玉石片包裹成一张彩色的脸,有些骷髅头设计在太阳的光芒中,象征光明与黑暗,还有吐着舌头的骷髅头。你可以在这里看到很多有骷髅装饰的石雕,或许会更加理解墨西哥人对死亡的态度——死亡不是悲伤与终结,而是生命的必然周期,是新生活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