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460728710 |
2017-09-28 12:11 |
魏延,三国时期蜀汉名将,深受刘备器重。刘备入川时因数有战功被任命为牙门将军,刘备攻下汉中后又将其破格提拔为镇远将军,领汉中太守,镇守汉中,成为独当一方的大将。魏延镇守汉中近十年,之后又屡次随诸葛亮北伐,功绩显著。期间魏延多次请诸葛亮给他统领一万兵,另走一路攻关中,最后与诸葛亮会师于潼关,如同韩信的例子,但诸葛亮一直不许,因而认为自己无法完全发挥才能,心怀不满。与长史杨仪不和,诸葛亮死后,两人矛盾激化,相互争权,魏延败逃,为马岱所追斩,并被夷灭三族。 [attachment=1695430] 关羽、赵云前后死去,魏延成为蜀国首屈一指的大将,晋封南郑侯。到这个时候诸葛亮感到越来越难驾驭魏延,魏延行事张扬,为人处事招人怀疑,诸葛亮对魏延到了极不信任的地步。认为“功高盖主”。日积月累,魏延正确的作战方案也得不到诸葛亮的认可,魏延在下面也就难免发些牢骚。像说诸葛亮胆小,不敢用奇兵等。这话传到诸葛亮耳朵里,再加上传话的人添醋,诸葛亮由不信任到怀疑他心怀不轨,处处防着。[attachment=1695431] 到诸葛亮最后一次北伐,即公元234年,一病不起,自知来日无多。召见张仪等人,背着魏延作了私密的安排。作出错误的断言他认为自己死后,在蜀国没有人能指挥。管束的了,魏延甚自会犯上作乱。随令魏延断后,如果不从命“军便自发”。长史杨仪平时和魏延的矛盾就很深,到了水火不相让的地步,魏延从末把杨仪放在眼里。杨仪自认为能力,威信都不如魏延高。诸葛亮死后,魏延是他向上爬的最大障碍,现天赐良机必会不解余力置魏延于死地。[attachment=1695432] 果然在诸葛亮死后,杨仪按着诸葛亮的安排,密不发丧。杨仪假借诸葛亮之名,让魏延断后。魏延不明真像,拒绝执行,与杨仪动了干戈。杨仪用诸葛亮所设之计,诱杀了魏延。就这样的一生戎马百战多,为蜀国立下了汗马功劳的猛将,没有死在强敌剑下,却被本国的奸臣所害。并背着反叛的罪。诸葛亮一生唯谨慎,但在处理魏延的问题上却被个人成见、偏见所蒙敝。自毁国家栋梁。诸葛亮的错误,是不可原谅的。[attachment=1695433] 三国志记载,魏延的想法是想杀死杨仪,而不是去投降曹魏,他很可能成为诸葛亮的军事接班人,魏延怎么会反叛呢?陈寿对魏延的评价是很公正的,算是给魏延平反了。我们不妨仔细想想,魏延真的是想杀死杨仪吗?答案是这样的,但魏延更多的想法是贪恋杨仪手里的军权,他把杨仪杀死,才会比杨仪高出一头,才会有机会独领军队进行作战。但魏延处理问题的方式是不正确的,他的所作所为是非常极端的。即使他没有反叛的打算,但他烧毁栈道的行径已经把他送上了不归路,因为修复栈道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财力、物力。正是因为魏延这种行径,董允、蒋琬才会怀疑魏延谋反。魏延这时真是有口难辩,说到底魏延没有政治头脑,害死魏延的是他在政治上的幼稚。[attachment=1695434] 在三国时代,魏延其实是一个很有能力的将领,勇猛程度也仅次于五虎上将。而且,魏延守汉中成绩十分出色,可以说是一个将才!但是,为何诸葛亮自始至终就是看不上魏延,而且死后还要除掉他呢?这里面的真相是什么?刘备在起事之初,魏延只是一名默默无闻的小角色。刘备夺得汉中,蜀国初定。基本形成了三足鼎立局面的时候,魏延不过是个“牙门将军”。但追随刘备多年,屡次的征战中,刘备慧眼识珠,认为魏延是可勘大任之人。在取得汉中后破格提拔魏延做“督汉中镇远将,领汉中太守”。[attachment=1695435] 汉中不论是经济,还是军事,都是蜀国的重地。包括张飞都认为非他莫属。军政一把抓,有勇无谋不行,有谋无勇同样不可担此重任。刘备力排重议,但是军中议论纷纷。都没有想到名不见经传的魏延,不服气者有之,说风凉话者有之。魏延这个人,在当时蜀汉方面是最牛的,无论是官职还是侯爵,都是排的上号。大概也就是在诸葛亮面前他可能收敛一点,在其他人任何人面前都是趾高气扬,因为他本事大、功劳大,把谁都不放在眼里。魏延不仅勇猛,而且善于治军。他既无关羽之傲慢,又无张飞之暴虐,更无马超之鲁莽。他唯一的短板就是清高,致使很多人对其敬而远之,但总体来说还是综合素质较高的人才。[attachment=1695436] 三国志·魏延传:延既善养士卒,勇猛过人,又性矜高,当时皆避下之、魏延以勇略任,并咸贵重。览其举措,迹其规矩,招祸取咎,无不自己也。魏延深得刘备器重。刘备攻下汉中后将其破格提拔为镇远将军,领汉中太守,凉州刺史,成为独当一方的大将。当时,几乎所有的人都认为守汉中非张飞莫属,张飞也以为必定是自己。刘备却拔魏延为都督,总督汉中,一军皆惊。那么其他的人也因为这个原因,对魏延也是客客气气,让他三分,魏延要跋扈一下,人家就让一让。只有一个人不肯让,就是杨仪。[attachment=1695437] 杨仪可能是一个书生,他还是有点书生意气,我凭什么就给你这个武夫让三分呢?偏不让。于是魏延就恨得不得了,居然就你这小子不把我放在眼里。于是两个人势同水火,水火不容,水火不容到了什么程度呢?两个人不能坐在一起说话,坐在一起说话就要吵,每次随便提到什么问题两个人就要争,争论到激烈的时候魏延就把刀拔出来,然后就在杨仪的脸上比划;杨仪就痛哭流涕,三国志的说法叫做“泣涕横集”,就是眼泪鼻涕横着满脸都是,哭得五花六道,泪人似的。这个时候只有谁能够止住呢,费祎,费祎这个时候就赶快坐到他们两个当中去,走开走开,不吵不吵……闹成这样。[attachment=1695438] 有时,大家议论军机大事。魏延跟杨仪经常意见相左。争论得性起,魏延举刀要砍杨仪。杨仪呢,一把鼻涕一把泪地到诸葛亮跟前告状。诸葛亮也没什么办法。虽然他曾经给两人拉过和,可是效果不太好。诸葛亮不是神人,也有解决不了的难题。比如这两人的矛盾。又不好责罚他们,因为他需要他们帮助。这两人各有长处。内部事务,他需要杨仪,阵前冲杀,他需要魏延。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吧。好在有诸葛亮在,他们不至于闹得太狠。魏延的嚣张行径不仅在蜀汉军政两界引起“公愤”,甚至连远在东吴的孙权颇有耳闻。[attachment=1695439] 有次,孙权宴请蜀汉的外交使节费祎,酒欢之余,忽然说了一段意味深长的话:魏延,牧竖小人也。然既已任之,势不得轻,若一朝无诸葛亮,必为祸乱矣。孙权的话讲得相当有艺术:魏延是个祸害,应该尽早除之,不过,这是你们蜀汉的内政,我也就是借个酒兴说说罢了。当然,对于孙权的这通“酒后胡言”,诸葛亮又一次充当了魏延的保护伞,只是一笑了之,并未对其有所惩治。诸葛亮不仅生前对魏延关照有加,对他很纵容,庇护,都让他坐上了蜀将第一人的位置,死前还不忘给魏延安排好后路,因为他知道魏延不能容于蜀汉文臣武将,他不给魏延安排好退路,魏延肯定会不得好死。[attachment=1695440] 其实,在诸葛亮在世的时候,魏延其实已经成为蜀汉军界第一人,加上其又是军事奇才,颇有奇谋,典型的子午谷谋略,就完全颠覆诸葛亮之前的北伐战略,可惜被谨慎的诸葛亮拒绝采纳。诸葛亮虽然非常器重他,但是因为其军事冒险,还是存在一定的不满和警惕。总之,诸葛亮依赖的是魏延的勇武,故而魏延也对诸葛亮也存了一定的不满和畏忌之心。如果魏延真有反骨,一生谨慎的诸葛亮还敢让他当掌握兵权吗?见诸葛亮对魏延是完全信任的。那么诸葛亮死后为什么还要杀魏延,原因只有4个字:功高盖主。后来,诸葛亮死了,死在了五丈原前线。果然,杨仪跟魏延就闹翻了。最终的结果是,杨仪利用丞相诸葛亮的计策杀了魏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