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我第二次来固原,也是我第二次走进固原博物馆了,虽然已经是再次谋面,但我依然觉得很新鲜依然对每一件文物感到好奇,想了解它们的前世今生。
最近宁夏固原天气也不好,但是昨天云开雾散,阴雨天气顿时消失的无影无踪。中午在荣味斋吃的午饭,午饭罢大家散步去了固原博物馆参观。
固原博物馆门口这一对狮子吸引了我,它们不像银行门口的狮子那样,膘肥体壮,看起来威风凛凛,张牙舞爪。这对狮子很文静。
进了固原博物馆,照样是先听讲解员的解说。大厅展板上八个大字,千年固原,丝路华章。面前一个大的沙盘模型,上面既有铁路,也有战国长城,还有泾河,六盘山等等。
六盘山主峰米缸山海拔2942米,周边几个县,有泾源,有隆德,还有固原市原州区,景区内包罗万象,有小南川,有纪念亭,有长征纪念馆等等。
固原历史悠久,有几万年的历史了,从这些古陶器就能看出先民们的生活轨迹,他们用这些陶器盛水,储藏粮食,大多都是用在生产生活领域。
仰韶文化的标志性文物,四孔玉器,据今天已经有5000年以上了。古人的智慧不可小觑,在生产力极其落后的年代,能打磨出这样的玉器,实属不易。
这个像唱片一样的东东名叫玉璧,它也是仰韶文化晚期的作品,已经有5000年以上的历史了,这个是1986年在固原市隆德县发现的。
这些骨头也是仰韶文化晚期的用具,也是在隆德县出土的,五千年前的古人有这样的智慧,实在是让人匪夷所思。那时候的技术那么落后,居然能创造出这样的用具。
这个文物应该是储藏粮食用的,或者用来盛水的,上面是圆口,下面是尖尖的底,中间还有一些孔, 这个工艺还是相当复杂的。古人爱动脑子思考问题啊。
这就已经到了青铜时代了,这个看起来像老的麦克风的扩音器,说实话这个造型还是很独特的,很了不起,向古人致敬。
这是一个青铜鼎,大家都知道鼎是用来煮肉的,或者用来祭祀的,里面可以插上香,不过都是陪葬品,都是那些钟鸣鼎食的人物,他们的陪葬品。
铜簋,高13.5厘米,口径19.7厘米 敛口,鼓腹,圈足.腹部两侧附半圆兽形耳,其下有环,颈部以云雷纹衬底,上饰带状兽纹一周,并铸有对称兽头,足饰带状夔纹一周。
青铜兵器是古代青铜器收藏中的一大门类。“国之大事,在戎与祀”,在青铜时代,战争频仍,为了获胜,当时的贵族毫不吝惜珍贵的青铜,铸造了大量的兵器。虽然经历了战争的消耗,但仍然遗存数量很多。青铜戈即是其中的一种。
长12.2厘米,宽6.5厘米 通体呈不规则圆角长方形,虎作站立状,额部前突构成一环,尾上翘与背部相贴,眼圆睁,张口噬鹿的背部。左前爪搭在鹿肩部,鹿回首,前肢前伸,后肢前屈,虎的右前爪下踩踏一幼鹿,幼鹿伸首,作挣扎状。虎的头、项、背与尾饰有鸟头纹,器表略鼓,饰勾云纹,圆点纹,弧线纹及三角纹等,尾端背部有一钮。
青铜戈:援呈三角形,有中脊。胡有三个长方形穿。平内,中部有一长方形穿。有长阑。
这些都是些小纽扣了,衣服上用的,发现过去的纽扣审美功能还是很强的,彩绘的颜色也很鲜艳,比起现在只是作为用具,高出一筹。
青铜剑,禁不住想起了越王勾践的青铜剑,青铜在东周列国时期很是用途广泛,像封神榜里面的商代已经有青铜器了。
一只当卢图案中有凤鸟、腾龙、跃虎、游鱼及日月的形象,而成对的另一只当卢图案中则只有凤鸟、腾龙和跃虎的形象,二者图案的变化似乎在传递着某些动态的信息。
博山炉又叫博山香炉、博山香薰、博山薰炉等名,是中国汉、晋时期民间常见的焚香所用的器具。常见的为青铜器和陶瓷器。
这个有点像瓦当一样,动物像狗头,也像老虎头,鼻子很尖的样子,面庞很立体,应该是建筑上使用的饰品。
通高23厘米,口径17.5厘米,腹径9.7厘米,腹深13.2厘米 此鼎为子母口,方形附耳,鼓腹圆底,三蹄形足,腹中部饰有一道凸棱,凸棱上部阴刻有三段铭文:"第廿九,五年,朝那,容二斗二升,重十二斤四两";"今(?)二斗一升,乌氏";"今二斗一升,十一斤十五两。
这个让我想起了陕西历史博物院的镇馆之宝兽首玛瑙杯,也叫兽首牛角杯,是国之重器,宝物中的孤品。这个有点异曲同工之妙。
两边都是香炉,一个是博山炉,一个是青铜鼎,中间这个我认为是灯台,可以点油灯,上面的托盘足以说明问题。
这些考古的文物都是陪葬品,它们有的是生活中使用过的东西,有的是根据原尺寸缩小比例烧制的。这个是小房子,也有可能是灯盏。还有两边这个,有可能是生活用具。边上一只小狗。
古人的智慧不亚于今天的人,虽然他们生活的年代生产力比较低下,但是他们在解决当下问题的时候,依然发挥了聪明才智。
这个物件两个圆孔,边上还有一个半圆的孔,这是一个炉灶具的东西,是缩小版的,让下面的人用的。
彩绘的木马,但是我很好奇,既然很久了,为什么木马依然保存的这么好,陶器能够保留下来,青铜器能够保留下来,木马怎么也能保存至今?
展览“千年固原 丝路华章”为固原通史展,以精选的固原本地出土的2280件(组)珍贵文物,结合新的展陈手段,再现了自新石器时期以来固原几千年悠久厚重、丰富多彩而又灿烂辉煌的历史文化,是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的一个缩影。
这个是陶器漏斗,另外也是排水用的,古代的城市也是需要处理水涝灾害问题的,这个排水的管道做的还是很高明的。
这个在展厅中央的大的青铜的壶,边上还有铜环,造型非常的圆润巧妙,看着很重,也很端正,是新时代文明一个表征性的物件。
炉体呈青铜器中的豆形,上有盖,盖高而尖,镂空,呈山形,山形重叠,其间雕有飞禽走兽,象征传说中的海上仙山——博山而得名(汉代盛传海上有蓬莱、博山、瀛洲三座仙山)。
这个是机驽,发射箭只,这个让我想起了孔明去世之前,交代给姜维的那个机驽,曾几何时射退了那些攻打关隘的曹军。
青铜的器物。这个是铜壶,口是圆的,里面可以装东西,储藏东西,这在过去算是生产力发达的标志之一。方口的是铜钫。
这个是北魏年间一个故事,老虎见到狮子的故事,说是虎豹见了狮子,不敢抬头正视的故事。
一个生产的农具,当然是微缩版的,真实的比这个要大多了。人站在这一头,用脚踏,然后那一头忽上忽下,可以舂米或者别的。
墓志的石碑,秦代的事情能够被今天的人们准备知晓,与这些深埋地下又被今人发现的墓碑有很大关系,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这个是彩绘的陶罐和彩绘的陶井,都是缩小版的,但是因为是陪葬品,所以也埋进了王公贵族的墓里面。
陶牛,很小的牛,看起来体格特别的魁梧,特别的雄壮有力,特别的健壮,两只牛角弯曲,富有生动感。
通高43.5厘米,宽34.8厘米 头戴鱼鳞兜鍪,顶部有一孔,面部涂粉,墨勾八字胡须,身着带盆领的鱼鳞甲,双手曲于腰际,拳心有孔,执物已失,骑于铠马之上。马头两颊有护板,双目圆睁,眼眶突起,头戴面饰,额上有前倾的三瓣花饰,耳朵较小。马身着具装铠,铠甲下沿一周涂朱红色,腹部中空。扁平尾下垂,与腿为另制套接而成。
这个是描金的门把手,门闩,看起来很完整,非常的巧妙,花纹很多,观赏性很强,敲门的时候就用这个门把手。
固原北魏漆棺画墓1981年发现于固原南郊。这座墓为夫妻合葬墓,随葬品多集中在墓主身旁,计有铜、铁、陶、金、银器及波斯银币、珠饰等70余件。
五颜六色玛瑙做成的戒指,很小的,相机焦距拉长了才能拍清楚,看起来很宝贵,有绿色的玛瑙,也有黄色的玛瑙,看起来名贵无比。
我们都知道固原是丝绸之路上西出长安的一座重镇,位于兰州,西安,银川三个省会交界的中心地带,战略位置十分重要。这里的须弥山石窟很是值得一观。
这个是洞窟里面的佛塔,都是微缩的,很小,一扎长,一层一层的,好像是九层。这里还有一些佛像。
北魏造像塔,宽8.5厘米,高29.5厘米 此塔属于造像塔的一层,为正方体,四方开龛,龛内雕一佛二弟子,主尊佛为释迦说法图,褒衣博带,端坐榻上做说法印,弟子侍立两边,跣足站立。
想起了西安碑林博物馆里面的佛像,还有经幢,佛教自从白马驼经以来,对中原文化的影响实在深远,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这是李贺墓志铭,大周柱国河西公墓志铭。
鎏金银壶是波斯萨珊王朝的一件金属手工艺品,距今已有1500年的历史,其精湛的手工艺技术具有典型的波斯萨珊王朝风格,其主题图案描绘的却是古希腊神话故事。
“凸钉玻璃碗”是西方之国的瑰宝,具有波斯萨珊王朝传统的玻璃工艺特点,体现了萨珊玻璃器形和纹饰上的独特风格和精堪的磨琢工艺,为中国古玻璃的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固原博物馆的馆藏文物让人眼花缭乱,真的是不计其数,据说有几十万件之多。这把剑虽然现在已经生锈没法用了,但在过去可是削铁如泥。和杨雄那把刀有一拼。
这是出行仪仗俑,有文官,有武将,文官下轿,武将离鞍。前面还有两只雄狮开路,这简直比皇上的仪仗还要威风。
陪葬的铜镜,总感觉反光效果很差,但是这在过去就足以解决嫔妃们化妆的烦恼,揽镜自照,就是这个铜镜。
墓室里面的壁画也是一大看点,古代丝绸之路打通以后,古波斯,阿富汗,希腊,还有哈萨克斯坦,等等地方的人都来到雇员这边。
这个是彩绘的镇墓兽,我一眼就能认出来,西安这边的博物馆里不少看到。一个个张开大口,张牙舞爪,忠诚守卫主人墓地。
这个是彩绘的武士俑,也是西域人物的风格,穿着铠甲,一个个身强体壮,面庞立体,手里握着兵器,一副不可侵犯的模样。
这是复制的墓室墓门,石头上面花纹很明显,有伙伴还问在那个年代就能雕刻出如此精美的花纹,我只想说,古人很聪明。
胡旋舞是由西域传来的民间舞。此舞的传入,史书中多有记载,主要来自西域游牧民族。胡旋舞节拍鲜明奔腾欢快,多旋转蹬踏,故名胡旋。伴奏音乐以打击乐为主,与它快速的节奏、刚劲的风格相适应的。《胡旋舞》是通过丝绸之路传来的西域旋转性的舞种。
小和尚的造型,可以想象,墓主人一定是个了解佛教文化的人,喜欢让这些小和尚陪他一起度过地下的人生。
巨大的琉璃兽脊,现在农村盖房也用这个,只是没有这么大,没有这么复杂,没有这么巧夺天工罢了,比较简单而已。
一座狮子,看起来活灵活现,张着大口,蹲在地上,憨态可掬,这是主人的玩物,估计生前摩挲了很多遍了。
蒺藜球,上面全是刺,估计是用来打动物的,狩猎用的,如果用来伤人,就太危险了。这个一定是狩猎用的,主人有这个雅好。
灰陶面具,这个面具戴上估计吓人效果不错,看起来凶恶的模样,古人也有一些祭祀或者沾不得活动,会有人带着面具扮演一些人物。
这个是灰陶的鸟雀,弯弯的嘴,还有身上的灰点,以及发达的羽毛,一看就是能够翱翔天际,搏击长空的鸟。
原州的古城,虽然人口不是很稠密,但是里面塔楼都有,也有寺庙,也有人家,关键它是内外城,两道城墙,很有特色。
彩绘的陶器,狮子的模样,上面纹路非常的华美,不是一般匠人能做出来的,双目圆睁,大嘴张着,头上卷发,很立体。
故宫里面不少见这个,石头雕刻的琉璃头,造型非常的美,逼真,排水用的,不过这个应该是建筑物的顶头,用来装饰的。
小金碗,应该是小孩吃饭用的,大小正好合适,这绝对是烈火烹油鲜花着锦的家庭才能够使用的。
这一定是书案上的玩物,一只形象逼真栩栩如生的牛,站在石头上,向天鸣叫,牛角很逼真,黑牛,四只腿健硕无比。
这绝对也是个宝物,是一个壶,上面的动物造型非常好看,它是一个把手,但是造型是一个动物,非常的巧思,很有艺术造诣。
这是个铜狮子,被人摩挲的脑袋已经油光发亮了,这个不算太早,差不多就是清朝制造的,距今几百年的样子。
这是清朝光绪年间的一个墓志铭,上面刻满了字,大部分字都能认出来,回头好好研究一下,我承认因为时间关系,我有点走马观花了。
博物馆里文物珍藏丰富,随随便便仔仔细细看,一个下午就过去了,下午四点半闭馆,所以要抓紧时间参观了。
博物馆旁边还有一个墓室的参观体验,里面有春秋战国墓,有李贺的墓,有元代的,北宋的,可以看到不同历史时期,古人如何对待死生之事的。
北宋的墓道,斜坡下去,里面越来越冷,但是这些都是模仿的,不是真正的墓室,所以不存在什么阴森恐怖的事情。
这是墓道上面的建筑物,棺椁,是一个房子的样子,看起来很紧凑,就像是一个有门窗有房顶的建筑物,人进去出来在这里生活。
墓道,长长的墓道一路下去,斜坡,我在乾陵的永泰公主墓里面参观,也是这样斜坡下去,里面就是棺椁,永泰公主年纪不高大。
这是墓道上的彩绘,也是今天的人画上去的,过去的壁画不好保存,很多都剥落了,这个是今人画的,不过也是惟妙惟肖,栩栩如生的。
这个是墓室,里面有壁画,也有各式各样的人物,主人的棺椁应该就停在上面的平台上,拉着警戒线,不允许游客上去,怎么说呢,这个就是模仿的,不是真实的,但是里面很阴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