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
阿妹戚托:晴隆仲夏夜炎之舞[31P]
--]
武当休闲山庄
->
无奇不有
->
阿妹戚托:晴隆仲夏夜炎之舞[31P]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huozm32831
2017-09-06 15:53
晴隆藏在千峰之中,在到达那里之前,一点儿没有预感到即将进入城区。这是一座典型山城,不在沟壑峡谷,却在半山腰上,县城在这个季节透着清凉,然而这只是表面现象,晚上县城里的体育场会变成炙热大地,今天是阴历六月廿四,全城人民正在等待一场盛大彝族火把节的开幕。
今年的“闰六月”现象产生了两个火把节,才和阿诗玛过完了前一个,又在晴隆过第二个。这个夏天惊喜多多,有火把节意味着可以明目张胆地去牵陌生姑娘的手,有火辣辣的眼神,火辣辣的自酿包谷酒,还有连绵不绝撩人心魂的对唱情歌!
晚上到达现场已经人山人海,黑暗的夜空被一束束升腾起来的烟花照得通红,彝族姑娘手拉手盛装登场,边跳边唱《阿妹戚托》。
《阿妹戚托》系彝族一支群体的原生态舞蹈名称,汉语意译为“姑娘出嫁舞”,源于贵州省晴隆县三宝彝族乡,位于贵州省晴隆县境南部,历史上一直属于边远山区少数民族,故因自然环境处于较封闭的状态,才使其民族优秀传统艺术形式较完整保留下来。
姑娘们的舞跳得这么炫,还愁嫁不出去么?
《阿妹戚托》纯属无音乐伴奏的彝族婚俗舞蹈,是新婚姑娘临出嫁时,寨中及邻寨女伴纷纷踏至为新娘送行,在与新娘离别之际,表达女伴们依依难舍的心情,同时告诫新娘出嫁之后要勤俭持家、孝敬公婆、相夫教子、尊重寨邻;祝福新娘与丈夫全家和睦相处、兴旺发达。
众所周知,彝族的支系很多,在生产力比较落后的历史阶段,彝族祖先为了生存的需要而产生了分支。大约几千年前,有了武、乍、糯、恒、布、慕的六个分支。分别迁徙到云南、四川、贵州等地,经过长期发展,形成彝族支系。目前较大的几个支系是:阿细、撒尼、阿哲、罗婺、土苏、诺苏、聂苏、改苏、车苏、阿罗、阿扎、阿武、撒马、腊鲁、腊米等。
地域不同,生活习惯、口音、服饰也不尽不相同,尽管彝族各支系住得方天各一方,却能保持文化高度统一,这是因为每个村子都有“毕摩”。
毕摩在民主改革前是彝族奴隶社会五个等级中最受尊重的人,还担任黑彝奴隶主的家庭老师。毕摩是彝语音译,“毕”为“念经”之意,“摩”为“有知识的长者”。是一种专门替人礼赞、祈祷、祭祀的祭师。毕摩神通广大,学识渊博,主要职能有作毕、司祭、行医、占卜等活动;其文化职能是整理、规范、传授彝族文字,撰写和传抄包括宗教、哲学、伦理、历史、天文、医药、农药、工艺、礼俗、文字等典籍。毕摩在彝族人的生育、婚丧、疾病、节日、出猎、播种等生活中起主要作用,毕摩既掌管神权,又把握文化,既司通神鬼,又指导着人事。在彝族人民的心目中,毕摩是整个彝族社会中的知识分子,是彝族文化的维护者和传播者。
晴隆三宝乡彝族服饰也很有特点,男人穿的是麻布衣服,主要以白色和蓝色为主,女人把毛巾折成四指宽绕在头上,再用一尺二寸宽、十二尺长的白布折成四指宽包在几块毛巾外面成直径约1尺多长的圆盘,包得越大越体现漂亮;上衣锈花领,后背齐脚跟,前面齐腰,前面都要系上围腰,围腰有飘带;脚上穿布鞋,从头到脚所有的服饰都是手工缝制,并且在领口,袖口,飘带等处锈花。
接着又上演了几个民族歌舞,彝族明星们走马灯般登场谢幕,差不多一个小时后,终于要步入正题。
三位毕摩披着袍子站在前台,口中念念有词,开始诵经,然后一起点燃篝火……那一瞬间,在场的观众都沸腾了,眼神随着火光和天上的烟花充满了希望。
彝族人的世界里,火可以退却一切厄运,好运是火神赐予的,火让人兴奋,再来一点儿酒更好,那样就可以大胆向心爱之人表白了。
假正经也
2017-09-06 20:11
跳舞的妹子们的确是靓丽。
查看完整版本: [--
阿妹戚托:晴隆仲夏夜炎之舞[31P]
--] [--
top
--]
Powered by
www.wdsz.net
v8.7.1
Code ©2005-2018
www.wdsz.net
Gzip enabled
沪ICP备:05041533号